11月19日,习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最近,习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讲话中,他提到20多年前任职福建期间,向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推广菌草技术的往事。
习说:“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热播剧《山海情》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菌草之父”林占熺。
其实,除了《山海情》,习在不同场合提到过多部优秀国产影视剧。比如,2014年5月,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习提到《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讲述少年英雄故事的电影;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谈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特别提到,感谢总书记对电视剧《焦裕禄》的支持。她还说,省里又拍了一部介绍焦裕禄的纪录片,自己跟着摄制组走了一趟父亲走过的路。习叮嘱随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纪录片可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
2017年5月,习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同学们正在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畅谈电影《焦裕禄》的观看体会。习认真倾听、参与讨论。他语重心长地说: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
从《焦裕禄》这样的主旋律影视剧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演员李雪健谈了自己塑造焦裕禄、杨善洲两位典型人物的体会。习听后指出,从焦裕禄、杨善洲身上,人们看到了人的“职业病”——自找苦吃。
2013年3月,访问坦桑尼亚期间,习提起在坦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一下拉近了宾主之间的距离。他说,这部电视剧“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3年后,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在发言中谈到这段往事。习插话:“据说后来这部电视剧在当地重播了。”听了总书记的话,大家会心地笑起来。习接着说,要善于表达,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
的确,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关键在讲什么、如何讲。影视作品作为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本身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形式之一。影视作品又被称为“铁盒子里的外交大使”。
2013年9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在演讲中谈起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动人故事。后来,这段佳话被中哈两国合拍成电影《音乐家》。2018年6月,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两国元首共同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观看了电影片花。
2014年7月,习出访阿根廷,在“国礼”名单中,有一套DVD光盘,包括《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热播剧;2017年6月,习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提到《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影视作品……不难发现,这些影视作品大都反映当代中国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经历,更能激发国外民众的情感共鸣。
2014年10月15日,习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习和大家逐一握手。小说家麦家向总书记自报家门:“我是来自浙江的麦家。”
习笑着说:“知道,《暗算》《风声》都是你写的,我看过,你是谍战剧第一人。你的作品歌颂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但现在一些谍战剧不尊重历史,给观众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麦家说:“总书记,这些剧老百姓称它们为‘雷剧’!”
就是在这场座谈会上,习指出,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习举例说:“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滋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无愧于时代——这样的文艺作品,大家当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