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薛洋 文/图@台海大师兄)岛内经济专家邱达生近日预测,台湾地区2021年度人均 GDP 有望达到3.2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更是超过6万美元,大赢日韩,这则新闻传出后引发热议,不过岛内很多网友并不相信,认为这是执政者的数字游戏。
大陆目前人均 GDP是1万美元出头,大约相当于台湾的三分之一,但去过台湾的人通常都会发觉,两岸民众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甚至有大陆网友直言,台湾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比不上大陆东部省份。两岸对比是互联网上长盛不衰的话题,真相到底如何呢?
有人说“台湾发展不行了”、“台湾经济都在吃老本”,从某种角度上看确实如此,但也应该看到,台湾早些年打下的底子很厚实,即便经济发展一再受政治的掣肘,老百姓普遍仍过着相对富足、体面的生活。新入职的毕业生起薪通常可达6000元人民币,各行业的工资差距不算大,工程师的薪水可能不会超过保安的一倍。
台湾物价虽然也在上涨,但幅度一般不会太大。前几天我去了一家过去常去的面馆,发现各类食物价格和两年前差不多,部分调涨了5元新台币。有驻台老记感叹,“20年前第一次来台湾感觉物价好贵,而现在觉得好便宜!”
台湾民众一般不会为了赚钱而牺牲生活品质,你会发现这里很多店面周末是关门的,大家通常会到城郊来一个“周末小旅行”,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过,岛内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起薪不低,但增长缓慢,听台媒记者同行说,现在岛内记者的收入甚至不如30年前高;其二就是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房租贵,在台北月薪三万元新台币,可能要拿出一半来租房。
有人认为,大陆很多城市的物价已超过台湾,但如果真正在台湾住下来,还是觉得台湾生活成本更高,吃穿住用行都是如此。要不然淘宝在台湾就不会那么火了,听台湾友人说,最近流行从大陆网购大型家具,即便算上运费、安装费,还是要比本地买便宜一倍以上。
与大陆同龄人相比,台湾年轻人恐怕更难存到钱,以大台北地区(台北和新北)为例,首次买房的年龄平均要到40岁,由于土地稀缺,这里的新房大多走豪宅化路线,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年轻人攒了很多年的钱,也大多买个“老破小”。
最近两年,借着出口、高科技发力,台湾各项经济数据相当漂亮,股市也是牛气冲天,但市井百姓通常是无感的,自己过得究竟怎样,只能说是“冷暖自知”了。
观察者网:在台湾问题上,最近有人问拜登,若台海两岸发生冲突,美国是否会协防台湾,他给了肯定答案,但后来白宫又出来澄清。有专家认为拜登这话是“口误”,因为这跟他在小布什时期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完全不同。您觉得拜登此时这样表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灿荣: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摇摆,首先反映出美国决策层或者说美国战略圈子现在的对华态度是矛盾的,团队内部是不团结的——一部分决策者及利益集团希望中美能恢复贸易,缓和紧张,但还有一部分群体寻求对抗,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
所以我们最近能看到一些积极因素,比如孟晚舟回国、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美国拟重新豁免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但同时又看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变本加厉。
其实原来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就是有两面性的,它的“一中”政策有个前提,就是希望中国大陆不要采取非和平手段解决统一问题,但咱不答应。现在美国觉得大陆动作比较多,所以要借的表态,对大陆的军事压力进行反制。
这几天布林肯宣布美国参与联合国系统,这其实也是它们的一种新思路,就是把台湾问题国际化。我们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美国试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把它变成联合国内的一个问题,希望借此对中国形成某种牵制。它的动机是这样的,至于能不能达到,那是另一回事。
10月26日,布林肯先通过国务院官网发布声明公然挑衅,后又在推特上与蔡英文高调互动炒作涉台问题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拜登团队内部不和谐,考虑到现在美国国内情绪强烈,这是否说明拜登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住国内的右翼势力?
金灿荣:这说明拜登对美国国内右翼势力的控制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弱,有点控制力,但不是很强,所以他的政策就很容易摇摆。因此,我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也要多注意,可以和美国谈,但对于是否做出让步要非常慎重,不然就麻烦了。
当然,眼下还不是谈下一步合作的时候,要先把台湾危机控制住——拜登的表态和布林肯的声明对“”分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这让台湾问题变得更严峻了。
观察者网:美国不断在舆论上表态入联或加入世卫等国际性组织,但几乎都没有实质性的推进,而每次我们又不得不回应。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控制住当下的“台湾危机”?
金灿荣:在布林肯发表声明之前,欧洲议会刚通过一项决议提升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因此布林肯的入联提议有一点呼应的意味。这可以视作部分西方国家集体针对中国大陆的一种政治攻势,当然“”分子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我看来,他们想达到目的还是很难的。台湾入联一事,如果让安理会讨论,我们肯定一票否决;如果他们把它弄成一个议题推上联合国大会,则必须获得至少2/3的投票才能通过,不过我估计他们拿不到这么多票,因为我们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所以从正常程序来看,他们的目的很难实现;如果他们想出一些绕过现有程序的办法,我们就要多注意了,看看他们有什么新招,要及时阻拦。
观察者网:在对台问题上,现在美国国内一些国际关系专家表示美国需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您认为对于美国而言,现在是战略转变的好时机吗?如果要走向“战略清晰”,他们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金灿荣:现在美国国内还在争论中,总体上对此还没有定论。美国很难明确声明,若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一定会军事介入。“战略清晰”会让台海形势更危险,会升高对抗,而美国军方真没胜利的把握。最近好多军方高层说要和中国竞争,但他们同时也想避免和中国直接迎头相撞。
再者,军事介入代价太大。若泛泛地询问美国普通民众是否支持“”,大概多数会支持;若问他们是否支持美国因台湾问题跟中国这么一个有核武器的国家作战,我估计支持率就下来了。
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是会保持“战略模糊”,不过姿态会比以往高一点,希望以此震慑中国,影响我们统一的决心。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欧洲议会通过一份对台决议,最近不论是欧洲议会还是欧洲一些具体国家,在台湾问题上都非常起劲,其中部分原因是您刚提到的“”分子在欧洲一些组织中根基很深,不断在打通关系做工作,还有部分原因有没有可能跟美欧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关?它们这么做,是对美国的跟随,还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判断?
金灿荣:我觉得要分开看。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提出“新欧洲”和“老欧洲”的概念,比如近来因国内法和欧盟法律地位高低问题而和欧盟吵得不可开交的波兰就属于“新欧洲”。“新欧洲”有个特点,就是亲美,虽然其中一部分甚至加入了欧盟,但心理上其实跟美国更近一些,很容易受到美国影响,跟美国跟得特别近。最近立陶宛、捷克跟我们闹,后面就有美国的黑手。
而“老欧洲”,相较之下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看法。它们近来对中国态度有点恶化,在新疆问题上闹得比美国还凶,我觉得是出于对中国进一步崛起的抵触,拒绝接受中国崛起,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嫉妒恨。
观察者网:我有一点不太明白,疫情之下,欧洲也好,美国也罢,经济、民生都非常不景气,比如英国前段时间出现“断气”问题,美国现在面临供应链危机。理性来看正是需要与中国合作的时候,它们现在这样狂打台湾牌,能从中获得什么收益?
金灿荣:中国因为疫情处理得相对较好,所以上升的态势比前几年更为明显。虽然发展的速度比前几年慢一点,但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很多都是负增长,因此可以说我们追赶欧美西方国家的速度在提升。这是它们紧张感上升的原因之一。
另外,它们也可能担心,中国大陆趁着疫情之下各家自身难保,出手把台湾问题解决了。我认真拜读、学习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讲话里有个关键逻辑,就是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民族复兴,而民族复兴包括祖国的完全统一,因此要解决台湾问题。换言之,这次讲话说明解决台湾问题已被提上办事日程。可能基于此,美西方国家认为它们必须一起发声,防范中国大陆采取下一步行动。
观察者网:所以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阻止中国崛起,或阻止我们尽可能快地解决台湾问题,以免失去一个对付中国的抓手。不过,看台湾方面也很乐意欧美搅和进来,乐意被它们当作牌来打。您刚提到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这之后,蔡英文有一个“双十”演讲,不知您对蔡的演讲及其近期的一些出格言行作何解读?
金灿荣:蔡英文今年的“双十”演讲有不少措辞非常消极,比如以前她称我们“对岸”或“大陆”,这次一律用“中国”。另外,她也在演讲中特别强调、提升台湾对西方国家的价值。
可以说,现在的领导层或精英已有坚定的“”意识,面对跟大陆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他们的焦虑感不断上升,所以他们一方面买新武器、请美国人做军事顾问,借此发展军事能力,另一方面抬升台湾对西方世界的所谓的价值,希望借助西方力量保护自己。
不论是欧美打台湾牌,还是台湾主动迎合,这两方动作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局势推向进一步紧张。我的直觉是这两方都在赌,赌大陆内部事情多,赌大陆还在求发展,不想让经济发展停滞,因此没有下定真正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
观察者网:您刚也提到军事冲突的代价会非常之大,那在此之外,若两岸发生实质冲突,您认为美国会有哪些手段参与进来?
金灿荣:美国还是有很多手段的,比如把中国公司踢出现有的国际交易体系等金融制裁,或者其他一些经济制裁,比如最近的一则消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电信在美开展业务。
总体来看,因为跟中国作战没有胜利的把握,所以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经济制裁是一定会有的。所以在八月份的会议上习主席强调要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这是应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制裁的一个办法。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国内生产、开拓新的伙伴,多种手段一起应对。我们准备得越好,它们制裁的效果就越差。
反正对中国而言,应对的办法还是有的。美国、欧洲推出一系列新动作,我们眼下是严厉警告,希望它们改弦更张;如果交涉无效,我估计会有行动;如果后续行动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坦率来讲,不排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如果局面真的稳不住,真的发生冲突,我们就迎接冲突,我觉得我们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