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东海岸不远的一个普通的居室里,78岁高龄的耿林莽仍在不停地读书,创作,思考,研究。他的散文诗和散文、随笔在许多报刊上频频亮相。已是耄耋之年,还带给读者以英姿勃发、思想敏锐的青春气息。
耿林莽50岁始步入散文诗领域,一经破土而出,就以独树一帜的创作,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他的散文诗,不仅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而且有对人生、历史和时代的深深思考,内容深厚,感情丰富,意境优美,语言富有个性化的诗美特征。
在古城西安半坡遗址上,面对祖先的创造,感慨于几千年的封闭和凝固,他写出了为人称颂的《醒来的鱼》;告别古城,从秦岭奔川中,他写下了《牧羊人》;滔滔长江上,面对着三峡,他写了《吹箫人》;凭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写了大气磅礴的《骨头,骨头,骨头!》;面对时代迅速向市场化、科技化迈进的社会转型期,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将诗的触角伸向现实的诸多领域,写出了《登楼演习》、《穷人》等篇什,透出历史的纵深感、生活的现代感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反思。
在散文诗界,人们惊异于这个身材不高、性格内向的老人,为什么能在偌大高龄写出充满活力的散文诗篇,在散文诗坛开一代新风?他们把这称之为“耿林莽现象”,这似乎只有从他的自身人格中找到答案。几十年来的种种人生磨难,未能泯灭他对于美的苦苦追求,生命的存在便是为人类创造美、创造诗的存在。艺术上,他不被追求到的一种所谓“个人风格”所框死,“广才博收,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不拘一格,转益多师;题材风格,变幻多端;创作手法、不断创新,这一切,似乎可以说明他的艺术生命为什么总是有如大海那样广纳百川和奔腾不息。
60岁那年,耿林莽离开工作多年的编辑岗位,专心致志地写东西了。散文、散文诗、随笔、文论,他似乎比离休前更忙了,他从从容容,快节奏、高效率地依次做去。《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序言》提到:“本年度有几件值得记叙的事……76岁高龄的耿林莽继前些年出版《飞鸟的高度》之后,又推出了他的第7本散文诗集《草鞋抒情》,收入近作116篇,其冷峻飘逸的诗风饱含生命的体验和艺术张力,理性光芒内敛以至无迹可寻,抵达诗意审美的高度,这对当代中国散文诗创作是一种提升和贡献”。他应邀担任《中国诗歌年鉴》散文诗主编,先后在《散文诗世界》开辟《佳作赏析》专栏,《散文诗》杂志开辟“作家与作品”专栏,对全国各地富有实力和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散文诗人的作品进行评析,深受散文诗界欢迎,由他的主编的《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参与主编和编辑的《中国散文诗系·山东卷》、《散文诗鉴赏大观》等,深受读者欢迎。如此精力,如此意志,如此创造性,对一个老年人来说,的确令人羡慕和钦佩。
耿林莽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始终关注着中国散文诗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及时写下自己的思考及设想,他认为,散文诗要在保持诗意性的前提下,不断向生活广度、思想深度、风格多样的无限可能性发展,才会有生命活力。据守小天地,固守小圈子,不敢越雷池一步,难有大出息。《散文诗》主编冯明德先生说:“在中国当代散文诗界,始终关注思考散文诗的发展前途,身体力行加以实践、探索并提供了有益经验的作家,耿林莽是突出的一个”。
(原载《福州晚报》)
耿林莽和散文诗(作者:栾承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