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成立,新三板迎最大力度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再进一步。从宣布设立到敲钟开市,北交所只用了70余天,在此过程中,机构如何布局?伴随北交所开市,市场运行情况、“后备军”上市准备、公募等长线资金参与情况,都备受市场关注。
面对前述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在北交所开市运行之际,采访了券商、公募、私募、外资四类主体,由他们共同完成一次对北交所的全方位解读和展望。
“新三板改革早已箭在弦上,如果说北交所的设立在市场预期之内,那么其高规格和落实之快,则超过了各方预期。”国金证券综合质控部总经理罗洪峰对记者表示。
如今,北交所已经敲钟开市,市场运行情况备受各方关注。上市首日,10只老股均录得较大涨幅,有个股盘中涨逾500%,但老股呈现分化走势,跌多涨少。
罗洪峰认为,北交所开市首日的股价走势、资金情况等基本符合预期。“对于一个新版块而言,受开市之初供需不平衡的影响,阶段性估值溢价是大概率事件。”
从市盈率来看,数据显示,北交所平均市盈率已经接近40倍。截至2021年11月15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60.03倍,科创板为71.17倍。
若对标创业板及科创板,罗洪峰认为,北交所仍有一定的溢价空间。但他也提到,因上市标的、市场定位、投资者主体、投资风险等的差异,阶段性估值溢价持续的时间可能较短。
“近期的大涨主要源于政策红利的推动,热度基本会维持一段时间,后续会逐步回归常态,需要甄别企业本身的定价是否合理。”他表示。
从企业、券商布局北交所角度来看,北交所的设立对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而言,毫无疑问增加了一种现实选择。
“我们已经对潜在客户进行了有组织的积极宣导,目前企业的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暂时按兵不动,另一种是积极筹备北交所。”他表示,尤其是原来部分暂未符合科创板及创业板上市条件正处于培养期的拟上市公司,对北交所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意愿。
北交所实施注册制,将与沪深交易所并肩成为三大注册制板块,并坚持错位发展。而“注册制时代”,券商的业务打法早已发生变化。
“时代在发展,‘作战计划’也要应时而变。”罗洪峰说,注册制下,审核理念、上市条件、发行定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也在调整。
例如,据北交所股票上市规则,发行人上市条件中包括了预计市值指标,这就需要投行团队在发行上市前对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预先估计,深刻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行业地位优势,基于行业研究能力,实现合理估值定价。
公募基金是北交所市场最重要的机构参与者之一。长线资金的注入,也有望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目前,公募正在通过设立北交所主题基金、“专精特新”基金等方式布局北交所。
北交所开市次日,11月16日,刚刚获批的8只北交所基金集体披露招募说明书及发售公告,发行时间正式敲定。其中,华夏、嘉实等5家基金公司旗下北交所基金发行日期自11月19日开始。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拟任基金经理顾鑫峰对记者表示,相较于沪深交易所,北交所上市的企业“更小、更早、更新”,对选股和研究能力的要求相应更高。
针对北交所的设立,华夏基金已做好相应准备,例如,将行业研究员按照行业分类对北交所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覆盖,安排相关条线人员研究北交所相关政策、密切跟进动态。
据他介绍,华夏基金一直对新三板的改革保持密切跟踪研究。去年6月推出了可参与新三板精选层投资的新三板主题基金——华夏成长精选。数据显示,基金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11月5日,累计净值增长率达到46.52%,成立以来超越基准收益率17.99%。
对于北交所投资,顾鑫峰提到,30%的涨跌幅限制也使得北交所个股的波动性可能更大。“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情况下,借道主题公募基金进行布局也是一项选择。”
嘉实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拟任基金经理李涛对记者表示,多只北交所首批个股为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而来的,作为机构投资者,后续投资流程将得到简化。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机构还可以参与IPO战略配售、二级市场交易、定增等,投资渠道更为丰富。
不过,结合北交所企业特点、市场定位等因素,对于投资北交所,他也提到,北交所交易规则、市场内部特征等均与科创板、创业板不同。
“北交所服务对象主要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小盘股确定性不强,风险较大。”他认为,投资者在投资北交所时,应注重通过中长期的持有获得稳定的回报,而不是通过频繁换手获取收益。
目前,嘉实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基金已获批,发售在即。他表示,将重点关注科技与制造领域,在投资策略方面也将继续坚持深度的基本面研究,从行业的产业政策、商业模式、进入壁垒、市场空间、增长速度等精选个股,并充分考虑估值水平后进行综合判断。
首批81家企业中,晨鸣资管拿下25家战投资格,旗下5只产品密集参与精选层和北交所网下打新、战略配售,是精选层和北交所新股打新、配售参与积极度最高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累计战略配售1.26亿元。
晨鸣资管董事总经理、投资总监周东升对记者表示,自2019年底新三板深改、精选层设立之后,晨鸣便着手研究精选层的投资,陆续参与精选层网下询价和战略配售。
“北交所设立后,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准备,一是跟踪北交所在融资、发行定价等方面的政策,关注北交所在网下询价、打新方面的调整,了解新规则;二是积极准备申报战略配售。”他说,其所在机构根据投资模型,结合企业主营业务成长性、净利润增长、净现金流等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参与企业的战略配售。
“北交所宣布设立之后,受利好提振,精选层二级市场行情起来了。精选层战略配售资格越来越抢手了,券商自营、公募基金、地方城投平台、产业资本纷纷入局。”周东升提到。
“公募本身名头更大,运作规范,有更好的示范效应,它们的竞争实力非常强。现在我们做战投,最终能获得多少战略配售额度,不好说。”他说。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机构入局,这个市场有了‘定海神针’,运作会更规范。”他进一步表示。
对于后续布局北交所,周东升认为,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科创板、创业板错位发展。其所在机构也将进一步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该类型企业的战略配售。
“后期的项目上,如果是‘专精特新’科技型的成长企业,我们还会深度参与它的战略配售。同时,定增、二级市场交易,可能也会了解一下。”他表示。
1971年纳斯达克正式运行,4年后宣布挂牌标准,而后进一步开启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分层模式,吸引不同的企业前往上市。
基于这一点,市场将刚刚开市的北交所与纳斯达克进行对比,认为北交所或许会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钱于军分析称,纳斯达克起源于美国对场外交易股票进行自动化管理,设立的初衷为为支离破碎的OTC市场提供高效交易场所。在美国迈入科技革命后,新兴科技公司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对中小型新兴科技企业的支持是纳斯达克的“立根之本”,但部分公司逐渐成长为了行业内部的龙头,纳斯达克推出了市场分层与转板机制,提升治理水平。
他进一步表示,相较而言,北交所的建立意在丰富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机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畅通直接融资路径,与沪深交易所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定位于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而纳斯达克实与纽交所构成相对竞争关系,现今纳斯达克已不仅仅像其初期一样仅定位于服务中小创型科技企业,而是形成以科技行业为主,辅以传统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北交所在组织架构上以原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形成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的递进关系,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整体而言为新三板中公司质地最佳、流动性最充裕的一批。”钱于军称。
比如,北交所是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定点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这更为贴合目前中国现有交易所发展格局,更为聚焦在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中的“补短板”的需求,体现了国家政策“因地制宜”的考量,这一点与纳斯达克有根本性的区别。
“我们期待北交所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与国内其他交易所实现差异性竞争,错位发展的路径,形成规模优势,培养创新的初创企业发展成大市值的企业。”钱于军表示。
目前,外资参与A股主要通过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和QFII机制两种渠道。一旦打通,北交所上市企业是否会成为外资青睐的标的,从而改变外资配置中国市场的结构?
从当前外资参与A股板块方式来看,截至2021年11月16日,外资持股A股市值共2.89万亿元,占流通A股的比重为4.03%。其中,通过北上资金外资持股市值为2.62万亿元,占流通A股的比重为3.65%,占外资持股总额的90.50%;通过QFII/RQFII外资持股市值为2747.69亿元,占流通A股的比重为0.38%,占外资持股总额的9.50%。总体来说,外资参与A股的积极性较高,而陆股通北上资金为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主要方式。
现有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北交所目前共上市81家公司,平均公司市值为35.64亿元,其中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公司共4家,市值分布在50亿元至100亿元区间的共4家,其余分布在市值50亿元以下。
尽管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值相对其他板块较低,但钱于军相信,随着北交所上市企业的成长以及越来越多“专精特新”的企业涌现,将会吸引外资投资者进入,外资投资者未来将在北交所对于创新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标的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