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外资涌入中国市场,享尽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红利。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不少外资企业都被挤出中国市场,例如索尼、谷歌、亚马逊等等。

  尤其是太古集团,这家起源于英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史已经有144年之久,就连“太古”二字都是借鉴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公开资料显示,太古集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多年前的1816年,创始人是一位布商,在十九世纪初期经营着一家纺织厂。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太古集团的业务逐渐扩张至航空、船务、制造业、饮料、地产、冷藏、保险甚至是农业等领域,太古集团堪称包罗万象。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据笔者了解,太古集团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位于上海,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该公司还特意用两个汉字作为公司名称。

  虽然根植中国一百多年,但对于太古集团,深入了解过的中国消费者并不多。即便有,也会因为公司名称、存在时间等下意识认为是中国公司。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但太古集团的发展史却长达180多年,即将突破两个世纪的纪录。

  公司的掌权人也历经六代,如今太古集团每年的入账金额仍然高达2000亿元。那么,太古集团创始者,英国的施华雅家族是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运营至今的呢?

  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就要归功于施华雅家族对集团强大的掌控力。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另外,施华雅家族还十分善于追逐风口,无论是清朝的丝绸、茶叶贸易,晚清时期的港口船务,还是现代的房地产等风口产业,都能看到太古集团的身影。

  例如消费者熟知的太古可口可乐、部分城市的“太古里”商业街,都是太古集团的杰作。总而言之,太古集团能够在施华雅家族的掌控下延续至今,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而它其实就和中华牙膏一样,看似中国公司的背后,其实一直都是外资在“掌权”。而国泰航空背后的“掌权者”,其实就是一个来自英国的集团。

  其实,像这样的“误会”还有很多。我们以为黑人牙膏是外国品牌,它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而中华牙膏,实则却已经是一家欧洲企业在掌管了。

  国泰航空就和中华牙膏一样,背后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太古集团。不仅如此,英国太古集团,似乎远不止在我国市场布局了航空领域。

  它的商业版图,已经伸向了地产、饮料等等。北京、成都人,应该都知道太古里吧。而太古里的名字,其实就已经证明了它们和英国太古集团的关系。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201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太古地产一年的租金收入就超过了120亿港元。已成为太古集团的一大支柱产业。所以,关于英国太古集团在地产界的布局,我们就一概而过。

  关于太古集团在饮料市场的布局,可以说和国泰航空一样、“润物细无声”。我们在中国喝的可口可乐,基本上都是太古集团生产的。

  要知道,这么多年以来,可口可乐一直是饮料界的“王者”。掌握着可口可乐生产的太古集团,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据悉,光是这一瓶瓶的饮料,一年就能为其带来400亿的财富。而其中有差不多200亿的收入,还都是来自我国大陆地区。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既然如此,为啥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品牌的背后,实际是英国人呢?原来,该集团及其家族(施怀雅家族),已经在中国“扎根”150多年。

  在人们的记忆里,他们就一直存在,很难不被“误会”成是中国品牌。就像养乐多一样,因为一直都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了,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它是中国台湾品牌。但实际上,养乐多却是地地道道的“日本货”。

  19世纪初的时候,太古创始人约翰·施怀雅,就在英国创办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目光转移至亚洲市场。

  1866年,约翰·施怀雅的儿子撒缪尔第一次来到上海,并发现了“藏在”这里的巨大商机。所以现在还活着的这辈人,几乎童年记忆中,就一直有太古集团的影子。“误会”其是中国品牌,也就情有可原了。

英国商业巨头,“藏”在中国144年,年入2000亿,被误认为是国资

  而像国泰航空、太古里,这样的“伪国货”,中国市场还有很多。毕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商喜欢和需要在中国“扎根”。不知道,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外国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