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档是什么意思(定档和上映一个意思吗)

  《八佰》和《少年的你》先后撤档,昨天又有传言说改名后的《小小的愿望》也要撤档,但随后导演田羽生对此回应说,“没有接到撤档的通知”。至于能否上映,还得等到7月18日才能知道。

  不过几家忧愁几家喜,既然有片子撤档,那么空出的这个时段,对于能够顺利上映的电影,自然是当仁不让。《扫毒2》和《银河补习班》纷纷宣布提档,前者提档至7月5日,后者提至7月18日。这真是苦了设计师,要一遍遍地改海报。

  回望近几年的华语电影撤档往事,还真是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各种动机,由此也导致了各种结果,应有尽有,精彩至极。尤其是把这些罗列在一块儿对照着看,您别说,还真挺有意思的。

  2018年的暑期档可谓神仙打架,《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邪不压正》《狄仁杰四大天王》口碑和票房都不俗。想要虎口夺食的电影,自然要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

  号称“耗时6年,投资7.5亿元”,但评分只有3.0的电影《阿修罗》混在暑期档里面就显得格格不入。毫无疑问,《阿修罗》处于完全被碾压的局面,于是在7月15日,上映仅仅两天后,就很有自知之明地溜了。

  像这样因为风评太差而“认怂”撤档的影片,多半就是彻底凉凉了。具体可参考将豆瓣告上法庭的“神作”《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电影撤档后再重映,两次的票房加起来只有200多万元。

  还有原定于2018年7月27日上映的国产青春动画电影《昨日清空》,也在上映前突然发布撤档声明,电影一直到10月26日才正式上映。至于当初为何撤档,有说是竞争过于激烈,决定避其锋芒;也有说是制作和宣发的问题,没有定论。

  当然,也有撤档后再上,并且创造了票房奇效的电影,典型的例子就是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原本定档2017年9月29的《芳华》,临上映前突然宣布撤档,直到年底的12月15日才重新上档公映,第一天票房就破亿元。最终,《芳华》收获了14.23亿元的票房,拯救华谊于水火之中,冯小刚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2014年,《一个勺子》在第51届的金马奖上大放异彩,获得五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导演两项大奖。风头正盛之时,电影于2015年3月3日正式宣布定档“五一”。可意外也随之而来,因电影的主演之一王学兵被爆出涉毒丑闻,电影也只得被迫撤档,后于同年11月20日再上映。

  同样因为演员负面信息而撤档的电影还有《情圣2》。原本定档在今年大年初一(2月5日)的《情圣2》,因为吴秀波的“小三事件”而选择提档至1月24日。但是“小三事件”持续恶化发酵,片方抗不住舆论压力,宣布电影撤档,不知何时再上。

  内地影史最离奇最诡异的一次撤档,发生在昆汀导演的《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原定于2013年4月11日在中国内地公映,无数昆汀影迷翘首以盼,等着去电影院朝圣。

  可是在上映当天,全国各地影院,开场仅仅几分钟后,银幕就暗了下来。电影戛然而止,放映突然结束。发生了如此的乌龙事件后,各地影城给出的解释是:“因技术原因,《姜戈》全线停映。”直到一个月过后,《被解救的姜戈》才于5月12日重新上映,但已被删减了不少镜头。

  当年,很多人对“技术原因”感到陌生和好奇,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可到了现在,也变得见怪不怪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仍不知道“技术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电影《一秒钟》和《少年的你》相继因为“技术原因”无法放映;祖峰导演的处女作《六欲天》也因技术原因,无法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原定于6月3日播出的古装剧《九州缥缈录》,在开播前20分钟突然宣布,由于技术原因,不能如期播出。

  在以上这些风波事件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定档”和“撤档”。一部电影从制作完成再到如期上映,“档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定档令人安心,撤档令人揪心,提档又令人倍增信心,所以,“档期”对一部电影来说,究竟多重要?

  “档期”这个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在特定的时间段上映特定类型的影片。简单讲就是,“伺候舒服为止,各取所需”。

  第一部严格遵循“档期”营销规则的影片,是1972 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教父》。自此,“档期”这一概念开始普及。

  “档期”这个概念的出现,意即“电影选择观众”。比如1975年6月20日,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在美国公映,成为了最早的“暑期档”影片。

  中国电影的“档期”意识较为迟钝,是后知后觉的。无论是电影制片方还是观众,对于“档期”一直都没什么概念。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宣传主要依靠海报和影院的售票处。

  1934年6月14日,由蔡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电影海报四处粘贴,口口相传,在当时的上海创下了84天的放映记录。

  1947年10月份全国上映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海报上特别注明“进影院须带二千条手帕以备拭泪”,主打催泪牌,这有点像《比悲伤更悲伤的事》的宣传语。并且,每当公车满载乘客经过影院时,售票员都会高呼一声 — “一江春水向东流呦”。凭借这些空间性的造势宣传,《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三个多月,观影人次达到80万。

  直到1995 年,由成龙和梅艳芳主演的《红番区》于1月29日春节期间上映,获得了破亿的高票房。这时很多电影人开始意识到,提升电影的品质固然重要,但是选对一个放映时间,把电影更好地卖出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门功课。

  《红番区》的成功把“贺岁档”这一具体档期概念引入到内地。后来,伴随着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的出现,吸引了一大票观众,“贺岁档”也渐渐变得明晰。

  “档期”是电影走进市场前的最后一道门,目的是培养特定受众和特定类型电影之间稳固的消费模式。对观众而言,“档期”就代表着“看某类电影的时间”;对影院而言,它是“放映某类电影的时间”。例如大部分观众会把看电影作为过年期间的娱乐项目,那些轻松、幽默、温馨的影片,就会在过年前后的时间上映,也就是“贺岁档”。

  “档期”开始正式走入国内电影市场后,在2002年引来了首次重大的转折。院线制改革的推行,让院线在市场竞争起到了主导作用,决定了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也使得各大影院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电影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上,“档期营销”开始大放异彩。

  院线制改革后,“档期”这一概念开始以时间为划分点,建构起放映框架,各类型的电影根据自身定位和需求,对号入座。

  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原本狭窄的假期时间被扩宽了,国内的档期也以这些假期为节点,大致分为春节档、情人节档、三八档、五一档、七夕档、暑期档、国庆档、双11档、圣诞档、元旦档、贺岁档等。

  在所有这些档期里,暑期档泛指每年的七八两月,受众群体以青少年和学生为主。暑期档曾一度被视为票房淡季,因为学生的消费能力不不足以撑起庞大的票房。直到2004年,《十面埋伏》以1.5亿元傲视暑期档,这才让人看到了暑期档不容小觑的潜力。

  2009 年被称为“内地暑期档元年”。从6月1日到8月30日的13周时间里,国内总票房达到了16.5亿元,甚至比当年的贺岁档票房还多出了2亿元,《变形金刚2》更是以4.5亿元一举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保持的票房纪录。但这个记录没保持太久,在年底被《2012》的4.6亿元打破了。

  暑期档的逆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自2004年起,电影总局为扶植优秀国产片,规定从每年的6月10日到7月10日,对海外分账大片的引进数量有所控制,也就常说的“国产保护月”。

  这为国产片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也鼓励了更多中小成本的电影进军暑期档。比如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就是在2014年暑期档上映,并一举拿下了超过6亿元的票房。而且事实证明,青年和学生群体的购买力也在逐年上升。

  2015年的暑期档,堪称是一个“现象级暑期档”,156亿元的总票房,4亿观影人次,突出重围的《捉妖记》收割了24.3亿元的票房,在当时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依靠口碑效应带动“自来水”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以9.5亿元的成绩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新高。

  2017年,《战狼2》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暑期档的市场,最终以56.8亿元的票房,使得国内票房总冠军的宝座再度易主;2018年的暑期档,《我不是药神》和《西虹市首富》的票房双双冲破了20亿元大关。

  好的档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电影市场、带动票房的作用,也是成就一部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暑期档的势头,已完全盖过了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竞争最激烈、跨时最久、可能性最大的电影档期。

  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电影的线上宣传和营销成为主流,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线下的预热活动了。从预告片发布,到剧情简介,到主演信息,再到购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一气呵成。

  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电影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市场的档期营销模式。档期营销是影片走向市场的催化剂,既帮助影片提升知名度,又能稳定住市场与受众群体。

  众所周知,去年的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了600亿元,其中贺岁档贡献了57.23亿元亿元,其中暑期档贡献了138.2亿元。档期营销被玩得愈发娴熟,也在观众和发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这种默契根深蒂固,坚不可摧,就如同下雨要撑伞一样,大伙都知道,到某个时间点了,剧该去影院看看电影了。

  电影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制作、发行、放映,三者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必须计划好,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当。档期可以左右电影的票房,而票房又决定了其在二级市场上的命运。可因为最近一连串的意外事件让人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变数,正在破坏档期和电影之间的结构。

  试想前几年的电影,无论它们再怎么撤档,调档,总归还是属于电影间的内斗。可现在,档期也不保不住一部电影了,这种默认坚不可摧的格局早已失控。能上不能上,也不再是一部电影所能控制的了。

  今后,一部电影在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定档,只会变得更加拘束,更加小心翼翼,连档期也会变得模糊。决定再无定数,选择还需备选。一张张海报上的定档日期看起来是那样得轻飘飘。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