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家长不会行为分析,没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那被老师约谈时,就无法给老师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孩子在校缺乏支持,只能辍学回家。
我家凯凯是一个典型的中重度自闭症孩子,19岁了,虽然能力一般,但问题行为确实控制得不错,很多大龄家长都很诧异。
凯爸也没什么捷径,从凯凯6岁开始,这十多年就在4件事上下笨功夫:记录行为、分析行为、解决行为、塑造行为。
坦诚地讲,有得有失,因为在凯凯行为问题上倾斜得比较多,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业提升多少受了些影响。
凯爸可以负责任地说,孩子能否被学校接纳(谈融合有点远),不在于成绩好坏,而是他的问题行为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和控制。
凯爸认为,改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就是要教会自闭症孩子用适当的,环境能接受的行为来替代或减少问题行为。
自闭症孩子的行为问题,基本不是单一问题,有多种原因混合。从根源上说,还是谱系本身的3大障碍:
我们记录的数据越翔实、丰富,问题行为发生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才足以支持我们的干预方案。
做ABC记录表,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坚持,你才能真正建成一个数据库。
所以,一个行为的发生可能有N种原因,家长必须要学会行为分析。它能帮我们找到许多相关信息和数据:
如,有些孩子不喜欢上课铃声,是因为他不喜欢上这节课,所以会用哭闹等方式来表达不满。本身对这个事情就不感兴趣,诱发了孩子的行为问题。
一般自闭症孩子发生行为问题都有特定的时间或者地点,家长可以提前干预,根据时间段想出解决方法。
当孩子在某个时间点发生了问题,则是断掉强化物,重新设定时间。有点兵法上“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味道。
举个例子,凯爸带过一个感知觉有严重障碍的孩子,喜欢不停往嘴里塞一切看到的东西。天啊,一上午没注意,毛衣就能少半拉袖子,这个就是常说的“异食症”了。
先记录一下行为和行为之间的间隔时间,设置一个他能够做到不犯错误的时间点,比如10分钟,这个时间叫做基础时间。
当时间快到了(他要往嘴里塞东西)时,立马找一个替代物先把他嘴巴塞上(满足刺激)。凯爸选择了传说中的“跳跳糖”,看孩子表情就知道有多刺激,多酸爽。刺激满足了,嘴巴里有东西了,他就不会再去找其他东西吃了。
目的是让他明白,吃跳跳糖,既享受,还能获得表扬,吃纸,吃土,不但得不到好处,弄不好还有惩罚。
家长可以教孩子做一些舞蹈动作,比如手指操,甚至可以泛化到用手势进行沟通。孩子有此动作后,再强化孩子的动作。这样,孩子会逐渐增加正常的手部动作,间接消减了孩子在眼前不断挥手的自我刺激。
如,有些孩子喜欢按开关玩,仔细分析可能原因有视觉,触觉,凯爸带过最奇葩的是满足听觉(耳朵贴到开关上,听开关的声音)。
如果是视觉,凯爸会切断电源,一劳永逸;如果是触觉和听觉,凯爸会给开关贴上厚海绵,前提是看住孩子别往下撕,最后手里给他塞上一个小刺球,没事捏两下。
于是凯爸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在桌子上蒙了一张厚厚的天鹅绒桌布,以至于凯凯用了好大劲再也划不出声音时,竟然愣了好半天,再结合事前干预,划桌子的行为就慢慢消退了。
追随感官刺激的,愿意看光线的,你给他个买个大号旋转万花筒或者多棱镜,以及快速变换场景的游戏,或是上网上给他买一个旋转七彩灯,安到棚顶,放到地下让他一次看个够。
逃避行为(社会性)的,逃避是集中处理不当,自动悟出的玩法,只要你让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开始撕纸,不惧任何打与骂,因为我是“圣斗士”。
√ 给他一个固定角落(缩小范围),给他点旧报纸,只能在这里撕,并且有奖励(强化)。敢离开这个角落,就啥也别撕了,甚至还有其他惩罚。撕纸前再捏100下小刺球,估计手也没力气了(手部脱敏)。
√ 让他的撕纸进化一下,撕成各种图案,剪纸,涂色,虽然都是跟纸较劲,但意义不一样了。孩子有了可以接受的动作,就强化(很重要!!)。这样自闭症孩子会逐渐增加正常的游戏动作,间接地消减了眼前不断撕纸的自我刺激行为。
当他做出不恰当行为(尤其是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如哭着就要买家里已经有的物品,你的过分关注对于他来就是一个讯号——我快得逞了。
通过提高自闭症孩子以上两项能力,增强对不良行为的认知(明白行为的对与错),来改变其不良行为。
这个方法更适合高功能和大一点的孩子,因为需要一定的主动意识和自控能力。能力弱一些的孩子,如凯凯,坚持正性支持行为,也可以达到相应目标。
这个方法对多感官刺激导致的行为问题较有效,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的大龄自闭症孩子,运动可以是游泳、球类、自行车、爬山、徒步等等。
凯爸发现,玩水对减轻孩子的焦虑不安效果奇佳,建议自闭症家庭最好安个浴盆。有解决不了的情绪,让他进去泡泡,基本上都能缓解。凯爸估计是因为淋浴可以满足他的皮肤刺激,盆浴有种在母体里的安全感。
训练的时间由短到长 ,内容由易到难,并在评估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受奖励的机会。
把孩子理解不了,完成不了的科目分解成若干步骤,细化到他能理解为止(连环法)。家长发指令时,要用图片给孩子视觉提示(结构化),提高孩子的成功率,达到减少因为逃避任务而带来的问题行为。
我们一还是要行为分析(找到动机);二要主动干预,预判在前;三要有应急方法(以防突发情况和随机事件)。
让他在发泄室(隔离室)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把内心的不满和怨气发泄出来,形体的暴力才会被替代。当然了,一个标准的发泄室(隔离室)造价还是不菲的(安全标准高)。
和有暴力的孩子在一起,无论是家长还是从业人员,你可能不知道啥时候会成为孩儿们暴力行为,或是发泄情绪的目标,原则就是多学一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预判在前,先保护好自己再说。
这个是最后的准备,从业人员或家长在必要时候,要对失去控制的孩子实施暂时的肢体控制。目的可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保护他以及周围的人员。这个需要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执行。
首先不要正面去实行控制。如被抓住头发人千万别大喊大叫,威胁恐吓,苦苦哀求。这些方法没半毛钱用处,反倒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孩子抓头发了,我们可以顺着他的力气,想办法转移他的目标,他的情绪有些稳定了,突然来上一句,“柜子里面有奥利奥”,极有可能会摆脱困境。
第2步,让孩子最信任的老师态度和蔼,语气平和地拿吃的换人质。凯爸经常用这招,拿上他愿意吃的,高高地举到他面前,一定多拿几样,让他一只手拿不过来,要用两只手。吃的不行,还可以换其他东西(比如依赖物品)。
记得有个孩子抓住一个老师的头发不放,什么吃的都不管用,凯爸突然想起来,他最喜欢一个小猪毛绒玩具。立马拿过来站到窗口,严肃地跟他说,马上松手,不然把小猪扔到外面,最后成功解救。
记住一点,这种情景下跟孩子沟通,指令一定要简单明了,千万不要长篇大论,情绪、声音和面部表情一定要保持稳定,不要大起大落,以免导致孩子情绪波动。
第3步,没法子了,就得突击队登场,三人一小组,一个负责吸引孩子注意力,另外两个快速接近孩子,同时出手,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同时用力地向外掰大拇指,他的五指自然就张开了。不要和他的五个指头同时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