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诗句——《夏夜追凉》

  时间回到2017-09-10

  《夏夜追凉》原文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出生1206年逝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夏夜追凉》简介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描写夏天的诗句——《夏夜追凉》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