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前必须想清楚的14个问题

※心理小游戏时间※

阅读今日推文之前,来做个小游戏吧!

?试着点击下方任意一张卡片?

并按照卡片内容实践一下

看看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以上是KY团队专业研制的 盲盒式抽卡小游戏:心理翻翻乐的体验版。

除此之外,在月食还有助眠声音、解压游戏、线上互助群聊茶话会等工具帮你有效提升心理状态,快来看看吧。

策划、撰文 / Ivan

专业支持 / Koei

本文合作专家 /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王璐

编辑 / KY主创们

作为KY编辑部的一名已婚未育女青年,朋友和家人近两年对我最多的问候就是“准备什么时候要小孩?”

我的一贯回答是,“我还在做心理准备”。长辈们通常不太能理解我说的“心理准备”指的是什么,必要性在哪里。

“生孩子是不是很疼啊?”

“我适合当妈妈吗?”

“有小孩后我就没自己的时间了吧……”

而如果碰上同样已婚未育的小姐妹,心里的恐惧和担忧就能被瞬间共情。

难过的是,我们的情绪很少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仿佛关于生育值得讨论和准备的,就只有“如何备孕”等生理层面的问题,心理层面的问题却是无需讨论、自然而然的。

事实上生育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涉及女性的身体,本质上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结构——不久的将来家里会出现“第三人” (Alves et al., 2015)。

这种改变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会率先给女性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男性随后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未来会引发更多的矛盾。

因此我们和两位咨询师聊了这个话题,梳理出了一份 「怀孕前需要讨论的问题」清单。希望能帮助有生育想法的你和你的伴侣,在面对人生新阶段时,多一些掌控,少一些不安。

关于我和我自己

有了孩子后,我们的生活会从原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转变为同时需要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种变化的发生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同。

我们可以就以下几个问题和自己展开对话:

Q1.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妈妈/爸爸?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认为,如今许多要做父母的年轻人,是在新老文化的交替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我们所见到的家庭,更多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接受到了许多重新定义父母身份和职责的新思想。文化更迭下,我们内心对自我职责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冲突。

因此心理咨询师邵㑳颖建议,女性需要去思考, 自己所认为一个母亲可以是什么样的。比如,是温柔贤惠的?是照料家庭起居的?还是要在外拼搏赚钱养家?

同样男性也可以去思考, 自己对于“爸爸”这个角色的理解。比如,是只能在外赚钱养家吗?还是也可以在家当奶爸?

明确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ta。

Q2.我有多少时间、空间要留给我自己?

有了孩子后,给自己留出自我照料的时间变得更重要了。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建议, 一定要给自己安排me-time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都能对新手父母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之所以会有“加班后躲家楼下抽烟”“爸爸没事总喜欢去厕所”这样的梗,正是源于人们对独处时间的迫切渴望。

因此我们需要允许自己和伴侣有这样的独处需求。

Q3.有孩子后,我对工作的想法是——

许多人价值感的来源是工作,养孩子必然会分摊掉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建议我们 不要回避或否认这个影响,而是要在接受这个现实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工作需要哪些调整。

她认为首先可以考虑的是,我们树立的工作成就目标是否需要变动。比如是否可以延长达成目标的时间?还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不想对目标有所调整,或者不想降低太多,那么就可以去思考目前已有的资源是什么,还需要哪些支持才能实现目标。

你会发现, 当你把孩子看成一个客观的限制条件后,自然也有了应对办法。

关于我和伴侣

越来越多人开始把伴侣称为“队友”,大家都意识到,养孩子是一件需要夫妻双方合力完成的事情。

你们是否了解“队友”的想法和期待,你们是否有一致的目标,你们的关系好不好,这些都会影响合作的顺畅程度。因此在孕前可以和对方聊聊:

Q4.我希望你是一个____的爸爸/妈妈

我们必然会对“队友”产生许多期待和要求,这些要求还可能因为怀孕而发生变化。

比如,原本我们只需要在陪伴中感受到伴侣的爱意,而对于孕妇来说,伴侣陪伴自己的主要作用变成了接受自己脆弱的情感,并作出回应(Alves et al., 2015)。

因此我们需要多去沟通对彼此的期待,而非指责对方的不足。

需要强调的是,讨论这个话题并非只是为了给对方提更高的要求。

心理咨询师王璐认为, 我们同样可以告诉伴侣,ta所拥有的闪光点,已经足以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比如耐心、温柔等特质,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正向特质。

当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些为人父母的足够好的特质后,就不会对此过于焦虑。

Q5.孩子会对我们的感情有影响吗?

虽然孩子会是你和伴侣新的情感纽带,但站在两人的亲密关系的角度,孩子会使夫妻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减少,这有可能会造成情感上的疏离,降低你们亲密关系的质量(Petch & Halford, 2008)。

当我们在表达对感情的担忧时,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和对方,我们都需要更加重视我们的关系。?好的亲密关系是将「我」变成了「我们」

Q6.孕后的性生活怎么办?

Cara Terreri(2018)表示,在女性怀孕期间,双方的性兴趣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女性或男性对性的渴望都有可能增加或减少。面对这类问题,坦诚沟通是关键。

我们对伴侣的性渴望,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性需求,还为了满足对亲近和亲密的需求。因此,如果有一方在怀孕期间不愿意经常做爱,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比如抚摸)来满足你们对亲近和亲密的需求。

Q7.我们之间该怎么分配养家、

养孩子的各种事务?

曾经听朋友讲过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家庭最值得投资的电器是洗碗机。我想现在还可以加上扫地机器人、烘干机等解放双手的家电。

许多家庭矛盾真的都来源于家务的分配不均。如果只有一方来承担,或者承担过多,势必会使ta滋生强烈不满的情绪。 而躲掉家务的那一方,也躲不掉伴侣情绪上的攻击。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需要处理的家务是成倍增长的,合理公平地分配家务能大大减少家庭矛盾。你们可以以任务的种类来分配,也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配,通过借助外部的帮助来减轻共同的负担也是好的办法。

Q8.有孩子后,

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有哪些困难?

是的,困难一定是有的。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显著的就是经济上的压力,事先预想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你们会更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身边有人在和自己一起承担。

Q9.在做xx的爸爸/妈妈的同时,

你还能不能允许我继续做自己?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在一些人眼中就难免只是“xxx的妈妈/爸爸”,而不是我们自己。

如果伴侣也不能看到我们作为“自己”这个主体的存在,不能认同我们除父母身份外的价值,会非常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不妨把你在“关于我和我自己”里三个问题的答案分享出来,告诉伴侣你做父母后对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追求,并告诉ta,“我是这样看待我自己的,我希望你能认同”。

关于我和孩子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我们将要有一个孩子,因此我们也需要去考虑我们自身和孩子的关系:

Q10.我很喜欢小孩吗?

心理咨询师王璐认为,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能一定程度预判你在未来会有多少耐心去面对孩子,是否能克服带孩子会遇到的困难。

如果你没那么喜欢孩子,那你需要考虑的是,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和情感支持是否能由你的伴侣来多承担一些。

Q11.生育会给孕妇的身体带来哪些变化?

对于女性来说,了解自己的身体即将会有的变化,能降低自己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对于男性来说,了解这些也能更好地和妻子共情,加强你们的情感联结。

Q12.生育孩子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目前掌握得足够吗?

养孩子确实需要很多知识,但思考这个问题,不只是为了做好准备, 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盘点,你会发现你并不需要一下子掌握所有的内容,你完全可以Step by Step。

比如当下你只需要先了解备孕阶段的,怀孕后再了解怀孕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再是抚养婴儿的知识。

Q13.我会成为孩子眼中,合格的父母吗?

大多数人都会为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的父母而感到焦虑。

心理咨询师王璐认为,一个父母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其实是涵容孩子情绪的能力,即你是否能承接和转换孩子的情绪。

不过, “做母亲”是一种充满了尝试和错误的体验,我们需要尊重这样一种事实——即便是在最好的状况下,“做母亲”的过程也注定会是不完美的(Speier, 2001)。做父亲也同理。

到底生孩子是为了什么?不生孩子又会不会后悔?可能很多人都想不清楚。快来月食茶话会,和我们一起讨论吧!(更有多元主题等你pick)

关于我和我的原生家庭

Q14.我需要父母的帮助吗?

对方的父母想参与怎么办?

这个问题或许目前讨论还太早,不过心理咨询师邵㑳颖认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会被我们带进自己的小家庭中。

可以提前思考的是,我们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ta们有能力帮助我们吗?如果可以,那我们需要的究竟是经济上的、精神上的还是实际的帮忙?

如果对方的父母想参与育儿,我们舒服的方式是怎样的?

邵老师建议,在讨论这些问题时, 要避免把伴侣带入到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来。尽量不要让伴侣直接与自己的父母讨论问题,是应该先跟伴侣达成一致,然后各自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谈。这样能使事情变得简单化。

KY作者说: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我自己的生育焦虑。

说实话,我常常会在“羡慕其他妈妈有一个依赖自己的小生命”和“讨厌生活中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麻烦”这两种念头中摇摆。

曾有学者提出了 “母性既包含正面情感,也包含负面情感” (Maternal Ambivalence)的事实,却备受争议。

但在我看来,许多人对于生育的抵触,正是源于这些负面情感得不到身边亲近的人的承认和理解。

我们总听过来人说,“结婚生子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但我想说,对生育所带来的问题的探讨和情绪的表达,也是顺其自然的一部分。它需要被允许存在。

今日互动:你也为生育感到焦虑吗?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来评论区倾诉吧~

References:

Almond, B. (2011).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 .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Alves, E., Silva, S., Martins, S., & Barros, H. (2015). Family structure and use of prenatal care. Cadernos de Saúde Pública, 31 , 1298-1304.

Petch, J., & Halford, W. K. (2008). Psycho-education to enhance couples'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8 (7), 1125-1137.

Terreri, C. (2018). Top 3 Common Pregnancy-Related Relationship Conflicts -- And What to Do. Giving Birth with Confidence .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