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持续巩固双减成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鉴别工作,督促加快完善制度和建立专家队伍,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既是举办者关心的问题,又是一些家长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印发《指南》,给校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要加以细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持续巩固“双减”成果。

  指导家长正确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依赖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学生的特长,培训机构突然缺失,势必会引发家长的焦虑和不安。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内容,有助于家长辨别、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指南》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进行了明确界定,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指南》精神,向有关部门报备培训范围,依规依法取得培训准入资格。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双减”规定,确定培训方向,调整培训内容,招聘有资质的培训人员,依法依规开展培训。

  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管。随着《指南》的发布,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有了更清楚地了解,可以有效减少家长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校外培训机构执法检查组,对照《指南》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依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方位、拉网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