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楹联、送春联,成立协会,组织大赛……近年来开慧镇亮出楹联小镇名片,增添文化魅力
量身定制楹联,接上乡土民情
板仓红楹联文化公园,为辖区群众和来开慧镇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休闲场所。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数邑 摄
以楹联为契机,开慧村余家坳组建设为美丽宜居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游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2022年4月,长沙县开慧镇成功获评“中国楹联文化镇”。这也是开慧镇在先后获评长沙市楹联文化镇、湖南省楹联文化镇之后,半年内迈上的第三个台阶。
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长沙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等一大批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联。在长沙广阔的城乡大地,楹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开慧镇的楹联文化建设,就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基础上,镇里加以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结出的硕果。如今,这些名家撰写、书写的楹联不仅寄托了乡亲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丰富了开慧镇的文化内涵,而且带动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楹联呈现板仓红,名家撰写书写
从京港澳高速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2021年底建成开放的板仓红楹联文化公园。环湖有楹联知识展板,山坡上的亭廊立柱上挂有5副楹联,分别题写开慧镇的5个红色故事——杨开慧、杨昌济、缪伯英、缪芸可和杨柳坡党支部。
记者到访时,正好遇上一个退休团在公园参观。开慧镇楹联文化的主要发起人、退休老人缪曼聪热情地给大家讲述这些楹联背后的板仓红故事。“大家看这副楹联,‘永恒信念筑碉堡,无限生机蕴板仓’,这题写的杨柳坡党支部是长沙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杨开慧烈士曾担任第4任支部书记,支部前后发展了78名党员,牺牲了23位烈士。”眼见大家听得兴起,缪曼聪还不忘提醒众人,“下联右下角还有高科技,大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更多内容。”
长沙县板仓文化服务中心理事长、板仓文学社社长、开慧镇楹联家协会会长缪雄武是创建的全程参与者、见证者。他告诉记者,这些楹联都是由吕可夫、郑铁峰、周永红、胡云泉、蔡聪等省会楹联名家和胡有德、熊雅彬等书法名家撰写、书写的。而公园只是开慧镇楹联文化的一部分,往杨开慧故居方向走,绵延4公里长的骄杨路两旁,有300多户民居、商户挂有楹联,形成了楹联文化一条街。
缪雄武介绍,楹联在开慧镇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发展很快。2016年成立的文学社每年坚持为乡亲们送春联,反响热烈;2017年组建的文化服务中心整理编辑了《板仓红》,2019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次年组织的“继往开来板仓红”楹联大赛不仅征集了一批好作品,还与省会名家建立了密切联系;去年下半年成立的镇楹联家协会,半年时间里发展了20多名会员。短短几年时间,楹联就成了开慧镇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家家户户挂楹联,内容量身定制
离开公园,来到最热闹的集镇中心,周围各色店铺都配有木制楹联,制作精美。它们有的反映商户主业,比如63号门牌是一店两业,兼营渔具和粉面,楹联就写道:“渔具任选,好钓烟波生雅趣;晨餐恭候,平添活力步新程。”
还有的楹联,则巧妙地融入了主人的姓名,反映了家人的职业,寄托了全家的愿望。板仓社区文芳家的楹联:“学剑修文,风云壮阔腾湘水;呈祥献瑞,红紫芬芳耀板仓。”剑、文、湘、献、祥等字就分别出自她儿子、本人、婆婆、丈夫、公公的姓名。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文芳告诉记者,在楹联撰写的准备阶段,每家每户都会接受问卷调查。撰写者陈俊,最初就是从文芳的社区工作人员、儿子的警校生身份切入,融入祈盼老人健康的心愿,写了“人寿年丰,嘉祥咸集;俗淳讼简,闾里相安”。文芳的公公酷爱书法,认为字多点,用行书或草书书写,更显大气,再加上原联用典较多不易理解,最后陈俊按照一家人意愿撰写了现有版本,并请擅长草书的胡有德书写。文芳后来发现,虽然没有提要求,但联中暗暗地嵌入一家人姓名,故而算是意外之喜,家人都十分满意。
这些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都是针对每家每户量身定制。退休教师黎利求,大家庭出了6位老师。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市楹联家协会主席吕可夫,为他们家撰写书写了:“邺架缥缃,书香十里;春风桃李,教泽一方。”缪雄武告诉记者,他们前后组织了5期定制活动,累计50余位省会名家义务参与,仅全程参与的吕可夫一个人就为10多户乡亲撰写书写楹联。吕可夫表示:“楹联是最接地气、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群众喜闻乐见。我们能参与其中,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我感到十分荣幸。”
“名家为我们量身定制楹联,这是为开慧镇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份文化底蕴是金钱买不来的。”文芳介绍,乡亲们过去贴的纸质春联经不起日晒雨淋,有时风吹残页还给社区保洁带来麻烦,如今有了可以长期保存的精美楹联,提升了集镇档次,增添了文化魅力。
缘起楹联,余家坳变身美丽宜居村庄
离开板仓社区,继续前行,来到杨开慧故居周边的开慧村余家坳组,硕大的门楼十分吸睛,上书“乡有先贤,追日血为天下洒;史无前例,种田人在画中居”,横批“余家坳美丽宜居村庄”。开慧镇的楹联文化建设,就是从这里的26户村民起步的。
步入山谷,风景宜人,美不胜收,一点也不输给城里的公园。暮春初夏时节,近处的竹林青翠欲滴,远处的松柏郁郁葱葱,路旁的月季艳若晚霞,水中的菖蒲亭亭玉立,山谷中央的长廊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小风车,正滴溜溜地旋转,那分明是风的身影。而就在这“余见新风文化走廊”,记者通过展板照片看到了余家坳过去的模样——改造前只见杂草不见鲜花,更没有长廊、古亭等人文景观,哪里像现在这样明艳动人?
是什么促使这里景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长缪老伯告诉记者:“楹联文化试点建设揭牌,镇领导看到后都说,余家坳楹联做得好,可是环境不匹配。”于是以楹联为契机,余家坳乘着长沙县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东风,整治人居环境,颜值有了很大提升。
正如楹联所揭示的,“种田人在画中居”,有了文化底蕴,有了生态优势,余家坳的乡村旅游业也是发展得红红火火。不仅开办了共享厨房接待四方游客,还举办美食大赛推陈出新。大家在如画的风景中品楹联、赏美食,乐得逍遥。
开慧镇党委书记陈渊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开慧镇以楹联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农村楹联课堂”等系列活动,成立楹联文化志愿宣讲团,20名志愿者进社区、下村组,将楹联文化推广与倡导文明新风相结合,开展义务宣讲,让文明之风吹遍板仓。他说:“未来开慧镇将继续深挖用活丰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楹联文化普及率,打响‘楹联小镇’特色文旅品牌,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