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博州5月19日消息(记者 李昊轩 实习生 秦丽)针线在一双巧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双精美的绣花拖鞋就呈现在游客眼前。宣纸上走笔,墨随笔转,苍劲有力又行云流水的蒙文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感慨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无穷魅力。5月19日,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景区举办的“灵秀博州 遇见非遗”活动上,少数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蒙文书法、少数民族金银饰品制作技艺等“非遗”亮相,传承人们一边展示技艺和产品,一边热情介绍,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蒙文书法(央广网发 秦丽 摄)
“这个首饰真漂亮,怎么卖的?”在少数民族金银饰品制作技艺展销桌前,游客络绎不绝。这项手艺的传承人多·赛仁加甫今年68岁,做手工银饰已经20多年了。“纯手工做银饰品的成本高,少有人买,以前很少有人愿意做,手艺逐渐没落。但现在作为‘非遗’被重视起来了,我的弟弟也跟我学习一起做,一起把这个手艺传承好。”多·赛仁加甫说。
今年45岁的马云吉里格丽是少数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的第三代传人。“刺绣很难,做一个简单的小背包就要花费两三天,也挣不上什么钱,是因为感兴趣,我选择刺绣并坚持下来,后来知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了一种责任感,想把它传承下去,传承好。”马云吉里格丽说,“200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合作社,政府给我提供了一台绣花机和十台缝纫机,社员从我一个人到现在有九个人了。”
马云吉里格丽和她的刺绣(央广网发 秦丽 摄)
据介绍,近年来,博州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强对年龄偏大传承人关心关爱的同时,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各类传承培训中心,并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支持力度。
“在少数民族刺绣这块,我们积极对接湖北援疆单位,他们的大冶刺绣十分精美,我们将会送传承人去学习先进经验、技能、技法,寻求深度合作切入点,积极开发文创产品,让这门传统手艺焕发新的活力。”博州文化馆馆长朱香兰说。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自治州聚居着35个民族,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于此,相互交融,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多·赛仁加甫和他的少数民族金银饰品(央广网发 秦丽 摄)
目前,博州已经形成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拥有手工制作技艺(弩制作技艺、马鞍马具制作技艺、托布秀尔制作技艺)、蒙医医药、金银饰品加工制作技艺、毛毡制作技艺、少数民族服装刺绣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自治区级项目18个、自治州级项目48个,县市级项目93个。
此次展演地点分别在赛里木湖景区、博州文化馆、州内非遗景点和保护基地。在5月19日至23日的展期内,将对博州和湖北援建省市部分重要非遗文化项目进行展示和讲解,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工艺,让游客、旅行商更多地了解新疆非遗文化,深度体验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