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海石油工人讲述扎根戈壁南翼山二十载故事

央广网西宁5月18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焦玉娟 吴海燕)南翼山,地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境内,柴达木盆地西北缘。这里无河流、无植被,满目望去尽是戈壁,也是青海油田自然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风沙天气多,开发及管理难度最大的油区之一。

青海油田南翼山采油作业区(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20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都快成老头子了,油田发展变化真是大。”知天命之年的胡明辉、耿忠回忆起扎根青海油田南翼山采油作业区的匆匆二十余载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

在南翼山,年轻的石油工人尊称他们“胡师傅”“耿师傅”,同辈们则亲切地叫他们一声“老胡”“老耿”。工作之余,大家最喜欢听这两位“老石油”讲一讲南翼山的“昨天”“今天”,偶尔他俩也会和大家一起畅想一下这里的“明天”。

南翼山是青海油田采油四厂的主力作业区,海拔近3000米,所辖油藏低渗难采,储层具有薄、多、散、杂等特点,油水分层识别难度大,故而开发难度大,可谓“有储量、无产量”,是多年来名副其实的“难采油田”。

说起这个作业区最大的变化,老胡和老耿的回答完全一致并欣喜地说:“作业区年产量连续爬坡,这些年还翻了番”。

“2008年,年产原油5万吨”

“2016年,年产量12万吨”

“2021年,年产量27.6万吨”

每当说起这背后的故事,也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刻。

南翼山采油作业区产量占据采油四厂总产量的80%以上,是这个厂产量的“晴雨表”。

南翼山的风蚀山丘(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20余年来,注水驱油逐渐成为该作业区加快开发的重要驱动力。“2001年,作业区打了第1口注水井;2012年,注水井有168口;2021年,注水井达到305口。”老胡掰着手指头认真地算起来。

注水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混注到分层注水,再到精细注水。老耿回忆说:“早期开发时,采取不分层、混注的方式注水,极易造成水淹,后来采取分层精细注水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开发质量。”

目前,老耿从事的捞油岗位就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还包括洗井、防盗油等具体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该作业区开发的效率。

老胡和老耿清楚地记得,2016年,南翼山油区共建设3座全自动一体化集油装置,对122口机采油井进行密闭集输,大大减少了罐车拉油的次数,明显减轻了采油工监督管理的劳动强度。

此前,石油工人一天当中80%的工作量都用于管理罐车进行装油、拉运。自从建成集输站装置以后,不再需要罐车前来拉运原油,装置会自动对原油进行加热、增压输送至集输站。由此节省出来的体力和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油井的精细维护、问题处置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工作中的胡明辉(央广网发 吴海燕 摄)

老胡和老耿说道,厂里还培养出油田公司级的采油技能专家王斌,成立了技能创新工作室,为“难采油田”攻下了一个个生产难题。

据了解,2021年,技能专家王斌领衔创新工作室解决了“集油撬加热炉烟火管漏水影响生产”“抽油机悬绳器压板更替加工”等多项油田公司、厂级和现场急需解决的难题,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0余年间,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胡、老耿和同事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今非昔比。”他俩异口同声地说。

据他俩回忆:从1998年,在青海油田生产基地用电台喊话来汇报生产数据,到如今用电脑填写生产报表;从2000年刚来南翼山,大家一同住在板房,到2007年住上砖房,再到如今住上两人一间的野外驻地公寓;刚来时,面对着光秃秃的戈壁滩,要么找人聊聊天,要么只能睡觉,而现在作业区建了专门的活动室,里面种了不少花草,还有台球桌、健身器械等设施……

说到“饭菜的种类更丰富”“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老胡和老耿满意地“咯咯”笑了起来。

耿忠(央广网发 吴海燕 摄)

20余载,南翼山艰苦的自然环境从未改变。还有一样宝贵的东西没有变,老胡和老耿说,那就是不怕脏苦累险的高原石油人相传的精神。

忆起2002年,两人都参与了南12井油气井改造为采油井的突击行动。大家连夜扛起一袋袋的压裂砂,完全凭人工将压裂砂填到气井中,还要来回搅动压裂砂,不能停下。就这样,大家轮班连续干了三天三夜,用人拉肩扛的“土办法”,硬是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老一辈柴达木石油人条件更苦,他们身上的精神不能丢!”老耿铿锵有力地说道。

2012年,南翼山女子注水班成立,由老胡带队。不到4年时间,姑娘们一个个通过勤学苦练,从啥也不会成长为又能换盘根、皮带,又能处置油井各类问题的“行家里手”。还走出了桑金凤这样的油田劳模,老胡也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老胡说:“是因为新一辈继续把不怕吃苦的石油精神传下来了!”

还有两年两人就退休了。老胡、老耿感慨地说:“希望南翼山的年轻人不忘良好传统,还要继续创新,把难油田建设成真正的好油田。”说着说着,两个人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