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规范租房市场,“房租不炒”值得期待

  “房住不炒”之后,可能要轮到“房租不炒”了。近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房租显著上涨,政府可“出手”干预;押金一般不超1个月租金,单次收房租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租金;“甲醛房”将禁止出租等多个条款,准确切中“京漂”租房遇到的痛点。而上海相关部门也已经在日前强调严控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涨幅,年涨幅最高不得超过5%。两大一线城市关于房租这一表态,导向作用明显,不排除很快会有其他城市跟进。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庞大的住房租赁规模和复杂的住房租赁关系,容易引发大量矛盾纠纷,很多年轻人走上社会的第一课是由黑心中介或者二房东来上的,被骗后救济无门或徒耗精力。而一段时间之前被各方寄予厚望的长租公寓,最终也只落得一地鸡毛。两者相比较之下,垄断房源、哄抬房租等行为竟然已经算不上恶劣,部分长租公寓两头(租客、房东)欺骗、以短套长(从租客处收一年租金,给房东按月付)后卷款跑路,令人愤慨,更给资本“跑马圈地”下的这个行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租一间相对过得去、少些折腾的房子,在这个偌大的城市安身,好有精力去干好自己的工作,这一问题仍然实实在在摆在很多人面前。现在有相关条例出来对“黑中介”“群租房”“甲醛房”等住房租赁乱象一一回应,自然是一件相关部门主动靠前站位的好事,而不是让租客等到被坑后,再带着一肚子闷气去辗转各个自己不熟悉的部门主张自己的权益。

  相比较室内装修空气质量不达标首次被列入禁止出租之列,民宿应当取得本栋楼内或者同一平房院落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等条款,很多人可能更关注房租,尤其是个人房东所定的房租,如何落实“不炒”。上述北京条例草案提出,住房租金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市政府可以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一旦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出租人应当执行;拒不执行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这对于公租房或者国企的出租房源,自然没有问题,但对于私企或者个人房东来说,效果可能还有待实践观察。

  目前来看,条例将对个人转租住房有数量限制、限制“二房东”乱象,搭建“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将合同备案与出租登记衔接。平台将签约信息同步向公安机关共享,出租人不需要另行办理出租登记。而承租人可据此办理申领居住证,办理积分落户、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事项。这些措施可谓“疏堵结合”,将有力传导条例落地的力度。

  同样,房租不炒不等于房租不可以在合理范围内上涨,而是正常的市场不能被某些黑心中介和“二房东”所带偏。房产交易与房屋租赁同样关系民生,如果说房产交易关系到普通家庭最重要的民生,房屋租赁则关系到很多年轻人当下最要紧的民生,期待此番立法行动能促进房屋租赁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