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和它在抖音的90万“非正式”学生

故宫博物院和它在抖音的90万“非正式”学生 #故宫研究员说甄嬛穿错衣服了# 古人如何测量时间?瓷器上为何总会刻字?清宫服饰怎么穿搭?

在故宫博物院官方抖音账号“带你看故宫”上,这些问题都有答案。 这里既有博物馆的四季美景,也有宫殿与器物背后的文史脉络。“足不出户,云游故宫”,入驻抖音两年多,“带你看故宫”已经积攒了近百万粉丝。今年四月起,故宫博物院与抖音共同推出“抖来云逛馆”项目,制作故宫主题视频,每期一个知识讲述,同样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追捧。

“涨知识了” “想去现场看看”,几乎每条视频下都有这样的留言。正如故宫博物院院办公室主任、宣传教育部主任果美侠所说:“故宫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到这里来看一看,是中国人的共识。” 在果美侠看来,短视频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也是符合博物馆这种“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学习工具。

果美侠在故宫工作了近二十年。她希望大家对故宫的热爱,能从草木、知识上升为一种更深厚的情感。这是她个人的愿望,也是她带领团队做抖音账号的动力。

以下便是果美侠的自述。

做内容要言之有物

我是2020年3月开始接触抖音的。当时我们和中信出版社合作了一套《我要去故宫》少儿科普读本。中信应该是国内最早一批在抖音上做图书宣推的出版社。所以当这套书的线下发布会因为疫情无法召开时,中信就提议可以利用抖音平台来做线上宣推。

刚开始我不太懂抖音是什么,也没预设它是什么。我认为不应该给它扣一个帽子,好像它就是做搞笑的、娱乐的。它的内容其实取决于创作者。后来快到清明节的时候,故宫仍然闭馆,里面花儿开了,景色很美、很安静,院里就说要不我们给大家看看故宫春日的美景吧,于是就开通了“带你看故宫”抖音账号,开始了用抖音做直播,用短视频传播故宫文化的经历。

故宫春日美景,来源:抖音@带你看故宫

现在我们有九十多万粉丝,但对粉丝数我没有预期,也没有设定目标。作为有官方背景的账号,最重要的还是做内容。我认为的做内容,不是把手机放到门缝里拍地上的一枝花、一棵草,感叹哪个妃子曾经在这里住过。这只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没有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我们讲一只碗,上面是什么图案、刻了什么字、是什么材质,为什么会有这件东西,它与历史有什么关联、与当下有什么关联,这些才是我们着重想要推广的。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像我个人,其实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被熏陶、被教育的过程。

第一次到故宫,好像是1996年我刚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和同学一起到故宫集体参观。当时完全是游客的状态,第一反应是过了天安门,怎么还有这么多门,到底哪个是故宫的门。后来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来故宫做讲解,才慢慢对这些文物和历史有了概念。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逐渐明白文化传承是什么。 以前觉得文化传承很空,但现在会发现,故宫每一座宫殿,每一件文物,都能从源头梳理下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例证。

我们现在想通过抖音、通过“抖来云逛馆”科普项目建立的,可能也是这样一种传承,让过去和现在发生关联的传承。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以前可能只是来故宫逛一圈,慢慢地会想了解藏品和历史,然后上升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当他们开始感受故宫与自己的关联,开始愿意关注、走进故宫,感受故宫的文物,跨越时空与历史和传统对话,就有了传承。

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个账号能带来“云陪伴”。这些年,博物馆之于大众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很多人认为博物馆与自己没有关联,也有一部分人喜欢到博物馆学知识,而现在,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有些人喜欢看歌剧,有些人喜欢看电影,也会有些人觉得在博物馆很舒适、很享受。既然我们开通了这个抖音号,当然也希望提供的内容能有精神陪伴的效果。

短视频很适合博物馆学习

虽然我对抖音粉丝数没有概念,但确实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抖音的巨大流量。202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会议室开会,开到一半,天就彻底黑了,乌云密布之下,大雨倾盆而至。我跑到门口拍下了屋檐下的“雨水瀑布”,这种能清晰反映屋顶排水功能的镜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就在同一时刻,也有同事冲进雨中,到太和殿拍摄到了“龙吐水”的壮观场面。

我们迅速把这些素材整合到一起,抢了一条视频出来发布没多久,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就从几万变成了十万,就像传说中的关注股市一样,过一会儿数字就变得特别大,过一会儿还在涨,我当时就觉得太吓人了。后来我就想, 我们不特意设计爆款,但有这种难得的场景,还是要抓住。

故宫太和殿“龙吐水”,来源:抖音@带你看故宫

抖音短视频这种形式比较适应现在大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或是学习的习惯。 博物馆学习本身是非正式学习,不像在学校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它就是日常休闲,学多学少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硬性指标,和短视频的传播很合拍。像我在家,炒菜做饭时花两分钟就看完一个短视频,让我看十分钟,菜都糊了。而且现在大家不太看电视了,短视频从传播效率上来讲,确实有它的优势。

有人问我们,做“抖来云逛馆”项目,每期只能讲很少的内容,会不会感觉在打折扣。这个还真没有。我们现在把短视频做成系列,这十期讲宫殿、那十期讲服饰,再有十期就讲钟表……目标很明确,就是用几分钟解决一个问题,再用几分钟解决下一个问题。策划时,知识点就是明确的,时长也是明确的,如果我们还解决不了,讲不清楚问题,那是我们自己能力不够。

我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可以拆解的,比如某个建筑图案,可以谈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可以谈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只要事先定好位,只讲一个点,是可以讲明白的。关于短视频与长视频,我不认为视频变长会消耗大家学习的耐性,这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内容的问题。一集15分钟的内容,做得环环相扣,观众是不会觉得吃力的,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素材、好的讲述者和好的技术呈现。只不过与短视频相比,长视频的制作要求更高。

赋予文物生命力

这次“抖来云逛馆”的合作,我们特地请了故宫博物院各个领域的专家来讲解,拍摄的一些文物细节也是观众在现场也很难看到或注意到的。

比如王光尧老师对陶瓷的讲解就很生动。我去过很多次陶瓷馆,但从来没关注过那两只小狗。王老师说:“你看这个小狗,正等着跟人说话,是一个很高兴而不是张嘴要去咬人的样子。这个小狗也是在叫,但是也没有很怒的样子。”我觉得他的描述真的改变了我看器物的感受,完全被他打动了。

故宫釉陶文物,来源:抖音@带你看故宫

再比如讲钟表的郭福祥老师。 他问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人人拥有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的答案是时间!讲到在宫中服务三位皇帝的瑞士钟表师林济各时,给观众的启发是乐观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方式,是保有健康的秘诀之一。

故宫钟表文物,来源:抖音@带你看故宫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些视频是什么感受,但我相信一定会有观众和我一样,能感受到故宫的学者们,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力。他们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长期研究这些文物,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情感,继而流露出来,带到了视频当中。

这些短视频讲解,很多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关联起来,通过讲述历史,引发对当下的思考。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其进行积极、正向、有益的价值观引导。现在发现,还有意外收获,就是这些视频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吸引了不少成年人。

我现在也会经常看网友的评论。很多人说还没来过故宫,能通过视频听讲解感觉太好了。每当这时,我就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做文化传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来不了故宫,那能在抖音上看一看也是好的。

视频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服饰的纹样、钟表的构造等,在故宫展厅也是看不到或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做短视频反而能拍到给大家做重点呈现、重点讲解。线上看展虽然会损失一点现场感受,但它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符合时代需求的,与线下展览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 现在国家强调传统文化领域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博物馆教育传播人员,发挥“中介”作用,将学者的研究成果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转化后呈现出来。我们深知博物馆教育传播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不论方式怎么变,我们的初衷不变:让公众通过博物馆学习,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并最终从心底生出对中华文明的情感。

文/ 苏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