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与后海

位于天津宁河区境内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现有水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共计约340平方公里,与天津市北大港湿地和黄庄洼湿地等,同属从古代澙湖演化而来的泥质海岸带澙湖-盐沼型湿地。在上世纪50年代时,现在的七里海北侧尚有另一片被称为“后海”的水面,而现在的七里海,那时又称作“前海”。前、后海相加,水域面积最大时达到170平方公里。《宁河县志》(1779)曾记载:“七里海……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七里海是何时形成、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里从地质地理学的角度简述它的前世今生,展望同类型湿地今后的发展趋势。

距今约2.6-2.1万年前,正值全球最后一次冰期最寒冷的时候,海面比现在低130-135米。到距今约1.1万年前时,冰期结束,全球气温开始回升,但海面仍比现在低55-35米,除了一些下切的古河道,整个渤海海盆仍然是裸露的半荒漠化地貌景观,而七里海及周边地区当时是古永定河和古潮白河水系流经的低地平原。约8000年前,海水上升到-12.3米至-7.5米处;此时渤海湾沿岸平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形成了栎、松和桦为主的暖温带针阔叶林和相间的积水洼地。又过了约1000年,海面进一步上升到仅比现在低5-2米的高度,此时进侵的海水向陆地推进至最大范围(称为“海侵最大边界”)。在天津市海河以北的“牡蛎礁平原”上,7000年前海侵最大边界到达七里海以北约25公里(距现代海岸线约55公里)的宝坻区“黄庄-东老口”一带。当时的七里海地区,完全被海水淹没,在其周边的于家岭、大八亩坨、小八亩坨、乐善庄和小海北等地出土的完整鲸类骨骼,说明这些地方均曾有随风暴潮水或沿河道游至内陆而死亡的鲸鱼。

海侵在其最大边界处停顿了约1000年。随后,因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的堆积加高,海水被迫后退。在海退过程中,海水还曾多次停顿下来,在七里海附近,从北向南依次有距今约6000年的“大海北-小海北-桐城”古海岸线、距今约4200-4000年的“西塘坨-东塘坨-俵口-岭头”古海岸线和距今约2600年的“造甲城-北淮淀-乐善庄-齐家埠”古海岸线。这些近东西向展布的古海岸线,当地称作“岭地”“坨子”或“堼”。“西塘坨-东塘坨-俵口-岭头”古海岸线,将原本为一体的大面积浅海区分隔成北侧的澙湖和南侧的浅海区。从此,统一的古七里海一分为二,成为前海和后海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