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广州最早的博物馆,一口气能讲出广州几千年的故事;她有一部分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是明清以来“羊城八景”之一,名叫“镇海楼”,也就是老广们常挂嘴边的“五层楼”;近年来,她推出“消失的___”系列重磅展览,让那些消失于岁月长河中的美食重回现代人的视野,收获了一大波青少年粉丝。她年近百岁,但依然活力满满。她是广州博物馆。
博物馆要从观众角度去策展
“现在的广州博物馆,由越秀山上的两个展区——镇海楼展区和仲元楼展区,以及两个分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构成。”馆长吴凌云告诉新快报记者,镇海楼内有基本陈列“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仲元楼展区的基本陈列“海贸遗珍——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则展示了18世纪清代中期至20世纪初,广州外销的牙雕、刺绣、丝织、广彩、外销瓷、外销画等传统的工艺品,再现了清代广州口岸对外贸易的盛况。该展览已多次走出广州,向各地观众展现了清代广州作为主要对外通商口岸的繁荣和中国外销艺术品主要生产地与流通站的重要海贸地位。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
“我们一直在讲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特定的人群在其特定的环境里创造的若干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社会准则等多方面的组合。而对文化的认识,首先是文化认知,然后才是文化认同,最后才能达到文化自信和自觉。”吴凌云认为,广州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务实性、重商性等特点,从性质来讲,广州有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在物质文化层面,有服饰文化,有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要如何通过不同的器物去阐释,博物馆人怎样借助展示来呈现这样的文化?吴凌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要从观众的角度去策划展览。我们不能为了展览而展览,而是要关注观众想要什么,我们应该传递什么。”
让老百姓能感受到文物活了
广州博物馆有超过13万件文物,可以分为考古出土的广州两汉墓葬文物、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物、明清时期广州外销艺术品、近代革命类文物等。其中,1500余件秦汉时期出土的文物,如“蕃禺”漆盒、各式陶屋、陶俑等,可全面反映广州先民的衣食住行。从秦代开始,广州的海上贸易从未停下,从秦汉时期的胡人俑、陶船,到唐宋时期的外销瓷器,都反映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贸易的盛景。
■广彩开光人物图大宾治碗。
值得一提的是,近20年,广州博物馆收集了大批18、19世纪广州地区生产和外销至海外的各类具有广州工艺特色的艺术品,如广州织金彩瓷、纹章瓷、通草纸水彩画、象牙扇、漆盒、银器等,目前已成为广州外销艺术品收藏、研究、展示的重要阵地。如外销纹章瓷1100余件(套),是国内博物馆中收藏纹章瓷数量最多、纹饰种类最全的博物馆。
另外,馆藏的孙中山手书“志在冲天”横幅、中国同盟会会员证、黄兴题诗、朱执信信札、广州起义红布带、广州解放时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重要革命文物,都是广州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英雄城市的重要见证物。
那广州博物馆如何让这些文物活起来呢?“我们近年来推出的‘消失的____’系列之‘消失的美食’‘消失的月饼’‘消失的名菜’等,可以说让市民真正感受了历史的力量,因为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百年以前人们的生活。”吴凌云表示,文物活起来后,要让老百姓也能感受到、体会到。
广博新馆拟落户于珠江南岸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的各项设施也在逐步地更新,比如临展厅,已经更换了低反射玻璃,能让观众看展时更清楚地观察文物的细节,拍照时也不会有太多的反射光线影响画面。吴凌云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谋划新馆建设的事宜。
目前,13万件文物,与800平方米的展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州博物馆的馆舍,都是历史建筑,面积有限,只能同时展出文物一千多件,已远远不够承担起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教育和展示、收藏功能。据悉,广州市政府正在积极有序地推动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作。未来,将会有一座现代化的、拥有先进设备,充足展陈、教育、文物收藏面积的博物馆在珠江南岸建起来。那时候,将有更多保存在库房里的文物与观众见面,讲述广州的故事。
【对话】
“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新快报:您怎么理解“博物馆的力量”?
吴凌云:我想借用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这本书中对于博物馆的力量的描述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进步和自信的积极力量,我们要推动城市的文化、文化自信,博物馆应该成为真正的文化高地,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家园,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取知识,取得愉悦和满足感,使精神得到提升和进化。
第二,博物馆是文化底蕴的具体的记录和呈现,广州博物馆见证了广州6000年的历史,特别是2000年的建城史,它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历史是怎么样的,科学技术是怎么样的,我们文化面貌是怎么样,在未来的广州博物馆能够找到答案。
第三,博物馆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这个地区这个城市文化的发展面貌,也为这个城市走向未来,提供公众交流对话的场所。凡是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纳入了文明教育体系,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一样,具有开放性、全民性、具象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等,我们博物馆人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博物馆更吸引人。
新快报:对于我们广州的文博事业,您有什么期待呢?
吴凌云:我想说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广州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我认为不是要盖无数的博物馆。广州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非常鲜活,可以展现的东西非常多,我们有考古遗址,有古祠堂,有革命先贤的故居、活动遗迹等等,只要能把它们好好地利用和活化起来,让一处处遗存共同构成一个大的博物馆,我们就可以置身于这个广阔的博物馆中,去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新快报:请推荐一件镇馆之宝。
吴凌云:很多人问我们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都会告诉他们“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物,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如果要让我推荐一件能够体现广州特质的文物的话,那这一次我会选择这一件——嘉庆年间的一只口径59厘米的广彩大碗。
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已经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瓷器代表中国。
其次明清时期,广彩作为广州口岸具有代表性的外销瓷器远销海外,广彩能够代表广州。这件大碗里面绘有人物202个,腹部内壁描绘的是清朝中国官员生活场景,碗心主题纹饰则是宋朝杨门女将的故事,在碗外壁口沿处还装饰有官吏开堂审案、众人围观对弈等画面。与之传统“中国风”的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碗的形制是西方典型的水果酒盛装器皿——宾治酒碗。这种融合中西的风格曾经风靡世界,成为欧洲贵族阶层的身份象征。广彩能够展现广州面向海洋、善于吸收、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
最后,这件广彩瓷器是19世纪上半叶一名英国王室成员从广州十三行定制的,十三行是明清广州口岸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通过十三行,广州工匠制作的很多独具特色的外销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外,让广州成为当时的世界名城,并影响至今。
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许婉婕 夏世焱
编辑:陈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