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涌再现一汪碧水,百年“老龙王”有了接班人

图:“新东坡号”“回家”。

“氹氹转啊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在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广州,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条河涌,端午“扒龙船”亦是村民们传承多年的习俗。今年端午前夕,广州天河车陂村迎来新龙舟。5月14日,广州“百年老龙王”东坡号的接班人“新东坡号”顺利骏水。得知新龙船“回家”,村里人都踊跃报名骏水仪式。

龙舟离不开绿水,独特的岭南龙舟文化也依托一方绿水方能具有生命力,绵延传承。青山绿水的生态宜居环境,离不开人们持之以恒的用心守护。近日,奥一新闻记者来到千年古村车陂,听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讲述关于基层治水的故事。

开门治水,希望“带动全民参与”

车陂涌古称龙溪,“扒龙舟”历史超过150年。据了解,村内的“东坡号”于1868年建造,至今已有154年历史,是广州最古老也是保存得最好的龙船之一。而随着时光流逝,这艘”老龙王“出现了耗损,为更好保护这一祖先财产并将龙舟文化继续传承,村内复刻了”东坡号“。

苏志均向记者介绍,“‘新东坡号’厚度比‘东坡号’厚了一倍,整体重量达5.5吨,总价约45万元,被誉为龙船中的‘航空母舰’。这是番禺上漖造船厂有史以来造过的最大最重最厚的龙舟。”他告诉记者,龙舟这样设计内含“巧思”:“相比速度,苏氏家族更在意安全和谐,体现苏东坡后人敦厚、恭谦、和善的优良家风。但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新东坡号’今年基本会收藏在龙船坞中。”

图:“新东坡号”骏水,受访者提供。

作为土生土长的车陂人,苏志均从小“听着龙舟鼓长大”。但曾几何时,这鼓声逐渐黯淡,村中小伙从“先恐后抢龙舟桨”到“需要村里发补贴招募”,这其中的转变,根源在于:扒龙舟,离不开一方干净清澈的河涌。然而,彼时的车陂涌属于黑臭河涌。

苏志均回忆,当时一遇到下雨天,河水上涨,老鼠、垃圾、污泥等就会涌出,漫入屋内,水退之后,一室狼藉。在这样的水里划龙舟,有的村民会调侃是在“臭水沟”里瞎折腾。

“扒龙舟,不只是一项家家户户参加的活动,背后更是延续150多年的传统文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逐渐消失。”为了保护龙舟文化传承,在车陂村委支持下,苏志均在村里组建了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展车陂村扒龙舟传统项目保护工作,其中最主要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治水。

车陂涌是天河区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涌。河道北至广园快速,南至黄埔大道东,下穿中山大道,河道全长约2.8公里(两岸岸线长约5.6公里),坐落于车陂村,是车陂村民重要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每年举办龙舟赛事的河道。

在治理前,车陂涌污染严重,曾经是著名的“黑臭河”。据2017年广州市治水办公布的数据,天河区车陂涌高居所有35条“黑臭河"首位。2016年,天河区政府预计投入7.5亿元,对河道进行清淤、截污、疏浚,彻底整治。

政府决心治水,苏志均希望发挥民间治水力量,同向发力。为了恢复昔日“扒龙舟”盛景,苏志均创新打造“民俗文化+河涌保护”的志愿服务模式和“龙舟+碧道”的品牌,推动家乡的河涌治理。

图:2017年开始,车陂社区志愿者便开始常态化巡涌活动。

在专业环保公益机构的帮助下,苏志均带领团队一起学习水体保护知识,组建具有专业能力的巡涌志愿者队伍。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队伍愈发壮大,从测水、举报再到推动全社区关注河涌治理。如今,志愿队经常自发组织巡河护涌,有时频次达到一周不少于2次。

在巡河志愿者群里,定期有人汇报车陂涌的情况,紧接着对应负责人回应处理。有监督投诉,有及时回音,使得民间治水热情高涨。苏志均表示,“民间逐渐形成了互相监督的网络,这是一支很庞大的力量,与政府治水相辅相成。” 如今的车陂涌早已成功“摘帽”,同时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苏志均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广东省十大最美民间河湖长,并获评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

今后车陂涌仍需要保证“长治久清”。苏志均希望能够通过更多创新形式,传承车陂的龙舟文化,带动全民参与到治水护河工作中来。

“水滴计划”汇聚磅礴力量

如今,白鹭、蟾蜍等物种纷纷回归车陂涌。人们夜晚散步还可与水栖萤火虫偶遇。车陂涌的治水工作也在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民间河长们的职责也有了转变。

2020年,苏志均又牵头发起了“水滴计划”,将志愿治水活动和中小学参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让中小学生在保护身边的点滴水中践行巡河护水责任,成为车陂河涌治理的生力军。

“以前还是黑臭河涌时,民间河长们的职责侧重于举报违规行为。现在更呼吁大家享受碧道,思考如何更好享受美好环境,如何更好爱护,并监督政府治水工作做得更好。”苏志均向记者表示。与此同时,“只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掌握治水相关知识,每个人都是民间河长。” 寸步积成千里,点滴汇聚大海。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千千万万的水滴汇聚在一起时,便形成了磅礴的力量。

社区培育的民间河长志愿者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导师队伍,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更多人关注城市河流环境。去年至今,他们正竭力将“水滴计划”带进校园、社区,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河流的现状和治理情况。

图:民间河长在向孩子们科普。

2021年2月10日,广州市河长办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一封信,邀请广大中小学生加入巡河队伍。为响应中小学生巡河倡议,在苏志均的积极推动下,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于2021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启动了“水滴计划”,旨在提高居民、青少年、游客对岭南水文化、龙舟文化和宗祠文化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志愿巡河服务中。

据了解,“水滴计划”由水滴课堂和水滴行动两个系列课程组成,从理论学习到巡河实践、再到成果展示和问题探讨,形成了完整的共治体系。 水滴课堂上,通过百年水利工程、水知识科普和巡河技能等内容,提高参与者对广州碧道等水文基础建设的认识;此外,课堂还设置多种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互动,可动手,和志愿者导师形成趣味十足的护水志愿教学课堂。

而在水滴行动中,通过生态考察,实地巡河、净滩,走访祠堂等活动,引导参与者关注身边的水环境,认识岭南地区“依水而居”的宗祠文化习俗,进一步加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志愿者导师还会带领学生到河流现场教学,动手检测水质,以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护水志愿服务的接受程度。

图:志愿者导师带领学生在河流现场动手检测水质。

“现在,车陂街道辖区内的很多小学、幼儿园都已经参与到‘水滴计划’中了,今年,‘水滴计划’还被市河长办和市河涌监测中心纳入到全广州去进行推广。”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工作人员黄志杰表示。

从启动至今,“水滴计划”已开展34期民间河长培训及巡河活动,参与人数合计超过2620人。2021年12月,“水滴计划”被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评选为“广州市最佳文旅志愿服务项目”。

据悉,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将共同发起“育龙计划”,在车陂小学开展扒龙舟传承与培育课堂,为车陂辖区的小学传播龙舟文化。

“开门治水,人人参与”,从民间河长到小河长,车陂街道不断壮大护河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模式的创新尝试。在苏志均看来,无论是传承龙舟文化,还是传播护河理念,都需要新生的力量。引导孩子们形成爱河、护河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保护河流的使命感,才能让治水成为一场真正的全民行动。 现在,苏志均也对车陂涌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我们正在准备成立水上救护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龙舟运动中,平时可以让小学生划龙舟,游客也可以亲身下河划龙舟。”

一水同舟,融合共生

“水滴计划”融合了车陂龙舟文化、宗祠文化、河涌保护等元素,以课堂、巡河活动的形式,带动青少年、游客、居民等加入爱河护河的队伍,其中不仅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更展现了文化凝聚的力量。 苏志均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以传统文化作为凝聚人心的切入点,更能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一水同舟,车陂龙舟文化与水环境融合共生。近年来,为宣传传统文化、带动治水工作,车陂街以传承车陂龙舟文化为载体,做出了不少创新尝试。 据了解,龙舟文化宣传包括线上线下两部分,形式也在不断迭代创新。

例如,苏志均团队运营“车陂同舟”公众号,宣传龙舟文化。在线下,他还在车陂村筹建了“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2017年,车陂村扒龙舟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2018年6月,车陂村举行国际龙舟文化节,线下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播的人近200万。

图:车陂村举行国际龙舟文化节。

除了建立“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外,围绕着龙舟文化及创新性发展,苏志均及其团队还进行了一系列拍摄尝试,试图将龙舟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苏志均透露,随着“新东坡号”成功骏水,将有一本围绕车陂龙舟文化的书出版面世。据悉,该书名为《车陂龙舟》,从车陂村的宗族、宗祠、端午龙舟节等角度,专题介绍车陂村的龙舟文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内二维码,VR浏览12个车陂宗祠,观看车陂赛龙舟视频等。除此之外,以车陂村为取材背景的龙舟竞技动漫《破浪》也在制作中。

图:《破浪》剧照。

2019年,车陂街联合广州大剧院、七大广府高校打造了“龙舟剧·祠堂版”《车陂龙舟最有戏》,2021年,“龙舟剧·微电影版” 《车陂龙舟最有戏》在端午节上线,让大家深入了解车陂古村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岭南水乡风情和独特的广府龙舟与祠堂文化。

此外,还拍摄了《百年传承 活力龙舟》创意微视频,让传统龙舟文化焕发与时俱进的新活力;创作了《一水同舟》歌曲,将“龙舟”和“粤剧”两大非遗文化巧妙融合。 这些尝试吸引了不少文艺工作者的注意,有导演来到广州采风。

苏志均透露,澳门科技大学博士、青年导演陈尚实带着团队准备打造以龙舟为主题的大电影,目前在前期制作中。 车陂村有12个龙船会、50多艘传统龙舟,是广州市龙舟数量最多的村,并且保留着30多处祠堂、9大姓氏祖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以艺术作品为引,以龙舟文化为载体,促进人们提升对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既响应了广州开门治水的号召,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未来,苏志均期待通过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续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动能。

奥一新闻记者 林思思 张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