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数注重经济排名的城市榜单不同,该榜单着重关注各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社会服务、公共医疗、人口潜力(详细评价体系见文末)等,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发布。
对比百强榜(2020),今年的评价指标更强调新市民、青年人安居乐业对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住房问题纳入指标体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何雪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此项指标的调整,社会发展十强城市的排名出现了变化,广州上升一位,取代深圳,排至第三。
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发展也是该榜单关注的重点领域,“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排行榜,推动更多的城市将更多预算投入到社会服务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何雪松表示。
此次榜单的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
分省域来看,广东百强城市数量最多,为14座,并且5座城市进入20强;江苏、浙江百强城市数量紧随其后,均为11座;山东百强城市数量为7座、福建为5座,安徽、海南、内蒙古和广西分别为4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认为,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和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今年安徽、海南百强城市数量得到提升。
从十强城市排名来看,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重庆市、杭州市、南京市、天津市、武汉市和成都市。
与2020年相比,十强城市连续上榜,但位次发生变化。广州与深圳的位次互换,广州上升一位。主要原因在于今年榜单中加入了房价收入比等指标。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接下来的挑战反而在于新市民如何在城市安居乐业,也因此今年将该指标纳入考察。”他表示,2020年上半年深圳房价的上涨,导致深圳在此项指标上相对劣势,接下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需要面对如何更好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的挑战。
另外,在前三十强城市中,合肥从2020年的第30名上升到23名,进步显著。何雪松表示,一个原因在于今年新增了科技创新的指标,包括每万人发明的专利数等,“合肥近年布局了不少引领性的产业,同时它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各研究所等机构,上述指标的调整也有利于合肥位次的提升。”
“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是此份榜单关注的重点之一,与其他城市榜单相比,这也是较具特色的一项指标。其中主要包含了社会组织数量、社工机构数、人均社会服务经费等二级指标,通过衡量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发展水平来体现城市社会服务的情况。
“过去几十年,我们是讲经济多一些,讲社会发展稍微少一点,其中教育卫生是较为关注的方面。十九大以来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社会服务是新兴的领域,在很多方面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何雪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社会服务关注的领域包括失业失学青少年、社区矫正、养老服务、家庭心理咨询、家庭、安宁服务、托育等。在国内,社工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购买服务。
“社工主要服务于,通过这方面的发展可看到一座城市是否愿意花更多的预算来购买面向的服务,更多体现出城市发展的人民属性、社会属性。”何雪松提到。
在榜单中,“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一级指标排名前十位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杭州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
总体来看,直辖市及行政等级较高及经济发展较强的城市在这方面发展更佳。同时,从地域而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在这方面投入更明显。
例如,北京在“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一级指标排名中长期位居榜首,此次在7项二级指标中有5项得分获得第一,体现出作为首都较强的社会服务发展基础。
上海养老服务是其一大特点。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上海在推进养老床位、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日间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着力颇多,也提出了打造与国际大都市生活品质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目标。
接下来,社会服务的发展重点在哪里?何雪松认为,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应该经一步将社会服务体系化,包括服务供给的增加、服务覆盖区域的扩大、社会服务的专业化,以及让市民尽可能便捷、有效的获取社会服务。同时,民政部正在推动乡镇社工站的建设,让每一个乡镇拥有社工站和社工队伍,提升社工服务水平,这也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