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抑郁率高 该补上乡村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较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近日举办的“全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痛点及公益帮扶模式探索”论坛,发布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儿童抑郁、焦虑情况堪忧,留守儿童这两项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还有超过3%的乡村儿童“想自杀”。

  总体看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乡村教育是“短板”;在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是“短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心理教师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要保障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必须直面城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缩小差距,补齐“短板”。

  此前,教育部发布、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

  事实上,即便是在城市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仍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全国3142所小学及941所初中里,仅有19.16%的城市地区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乡村学校的状况,可想而知。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学校规模普遍变小,这给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所乡村学校也应配置至少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在一所学校可能只有二三百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未必愿意拿出这一个编制。乡村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兼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述研究报告显示:只有2.64%的农村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

  这一现状,显然难以满足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相比于城市儿童,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影响,可能更严重。为应对生源减少,有的地方把乡村儿童集中在寄宿制学校就读,而寄宿学生因从小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容易产生情感缺乏、孤僻、不合群、不自信等问题。另外,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尤其是从城市返回户籍地读书的“回流儿童”,更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儿童群体之一。

  加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解决问题,必须更加重视乡村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当前,应该把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规范办学的“硬指标”。对地方政府而言,能否有针对性地增加面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编制,并为乡村学校引进专业人才,是化解问题的关键。

  以前,各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都要从学校的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因此就会出现“无编可配”的情况。当前,很多地方的教师队伍都存在总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在总体超编的情况下,要统筹配心理教师,空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等不得的。为此,各地理当对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硬任务”特事特办,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当然,不是说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化解乡村儿童的心理风险,还需家庭、学校、社会同步发力,用春风化雨的关怀防患于未然。(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