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真实经历。
一次参加省级赛课做评委,坐在礼堂里听了两节课之后,头脑昏昏欲睡。趁下课期间,我走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一到室外,我的头脑马上清醒了。走进室内继续听课,又想睡觉了!室内空气固然不好,但我知道,是因为课上得太一般,课太寻常了,没有思维的含量,没有激起我大脑的兴奋。
这是参加赛课的经历。那么平常课的思维含量呢?我常常独自寻思:中国语文教师的创造力到哪里去了?改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师失掉了创造力吗?
我们都认同“名师出高徒”的名言,如果教师的思维品质不够,如何创造高品质的思维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漪老师曾经非常感慨:“有一个问题让我非常焦虑:无论特级教师的评定还是基地学员的遴选,从书面的表达以及面试来看,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所谓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我认为这六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两个方面。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透过表象看本质,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这往往是大多数年轻教师缺乏的。例如六年级《穷人》一课,大家都知道教授小说要抓住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在教学环境环节,大家都十分关注“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外面又黑又冷”的环境描写。其实这是每个人都看得到,读的懂的环境描写,恰恰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环境描写“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白色的帐子”都是桑娜收拾整理的,才给人干净舒适的感受。“炉子里的火没有熄”,“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觉”,让人感觉到特别“温暖”。丈夫没有回来,夜已深了,可是桑娜还“坐在火炉旁边补一张破帆”等待丈夫归来,看出桑娜又是多么勤劳和贤惠。这“温暖而舒适”的环境描写包含了多少潜台词,这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才是真正需要教师品读鉴赏的。这“文字背后”才是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发现,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为了说得清楚一点,我也举例说明。六年级《书戴嵩画牛》是说一位牧童天真可爱,不畏名人,敢于指出名家戴嵩画《牛》图的错误。牧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搐尾而斗”,批判画家“掉尾而斗”的谬误,可喜,可佩,可赞!正因为此,苏东坡发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感慨。
其实,是不是所有的牛都“搐尾而斗”呢?非也,有的牛是“搐尾而斗”,有的牛是“掉尾而斗”,牧童的生活经验是有局限的,牧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苏东坡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也是站不住脚的。今天我们“耕当问”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他们既熟悉耕作,更熟悉科技。至此,由牧童对画家的批判,引发了我们对牧童的批判,对苏东坡的批判。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不盲从,不轻信,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才是我们老师该有的思维品质啊!
来源 |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22年4期
编辑 | 鹃子
校对 | 小清
责编 | 古月
副主编 | 温鹃 常璐
主编 | 李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