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五化 东南大学独特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 新高考改革中,大类招生渐成高校招生趋势。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这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各高校在积极开展大类招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模式,而东南大学无疑是极具创新的高校之一。东南大学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实施“三制五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一体化制度设计,全面硬核培养领军人才。

塑造优势工科专业(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按照“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学科布局,东南大学着力建设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脑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新兴和交叉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机械工程等1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5个学科进入A+,两者均位列全国第8。

2022年,东南大学新增海洋信息工程、智慧交通、密码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此次新增的三个本科专业,是东南大学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显著成果之一。2016年至今,新增新兴前沿学科如机器人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不以一选定终身

东南大学将87个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为15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行的跨学院大类招生中,东南大学的考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相应的大类学习。经过一年的基础培养(不含建筑类),再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双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让同学拥有100%自主再选专业的权利。

“三制五化”培养模式

东南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三制五化”的创新培养模式。其中,“三制”是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五化”包括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

导师制,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学校为本科生配备包括硕导、博导和院士等在内的优秀导师(学校目前有3196名专任教师)。东南大学每年的本科招生人数在4000名左右,导师制实行后,平均每人指导2位本科生,真正实现完全导师制。导师制为本科生搭建优质的指导平台,学校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完成6-8学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和讨论,接受真实的科研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

书院制,主要讲究交融的氛围。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交融。在课堂之外,东南大学还设立了驻院导师。驻院导师重点对学生思想建设、学业发展、生活成长、通识教育等方面加以指导。通过有温度的陪伴教育,让课堂教育有陪伴,课余时间有陪伴,研究型学习有陪伴,创新实践活动有陪伴,真正打造全程陪伴教育模式。目前,秉文书院和健雄书院已实体试点建设运营,未来将全面建设更多大类书院。

学生与导师互动(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完全学分制,是指学生对于感兴趣的课程有更多自由权、自主权去选择。东南大学推进完全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所有本科课程和部分研究生课程供学生自主修读,增设自主发展学分和课程,学习若干专业课程,如考核通过,达到相应的学分,可同时获得相应专业学位。学校已经在吴健雄学院实施完全学分制,通过构建“1+x”培养体系,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范围内,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修读的课程,达到某个专业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即获得证书。

由点到面、立体交叉的优秀生培养格局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坚持因材施教,构建了由点到面、立体交叉的优秀生培养格局,覆盖了工、医、文、法等多个学科,如未来技术学院的未来技术班、强基计划的强基班、吴健雄学院的吴健雄班、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基地班、文科类的郭秉文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硕连读班以及丁大钧班、茅以升班、医学创新人才试点班等一大批拔尖人才试点班。

吴健雄学院(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东南大学现有的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实验室都将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只需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便能享受到全部免费的实验室资源,而在实验中探索出的科研成果也将属于学生个人。

东南大学希望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体系、育人模式、优化结构、完善保障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领军人才画出“硬核”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