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想要放弃,家长该怎么办?听听名师怎么说

专家|李厚仪

撰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专栏:厚仪老师谈教育

成长的可能推出“厚仪老师谈教育”专栏,将持续解读家长们关心的家庭教育话题。

李厚仪,原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龙之门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考生栏目主讲作文。

兴趣课上了几节就不去上了、学习“打鸡血”没两天就冷了、三分钟热度、个人习惯培养也不能坚持……

生活中,孩子做事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家长来说,面对一个容易放弃的孩子,总是感到很苦恼。

当孩子想要放弃时,背后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家长可以如何引导孩子坚持不放弃呢?

本期专家解读,成长的可能团队对话了原北京四中名师李厚仪,对于容易放弃的孩子,他有哪些建议?

#1

孩子容易放弃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家长该怎么做?

要想帮助孩子解决容易放弃的问题,首先家长需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总是轻言放弃?

在我接触的孩子中,练钢琴是比较常见的孩子容易放弃的例子。

一开始孩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长时间下来,每天回家要练习很久,反复重复一首歌曲,还要考级,考了两三次之后,孩子就不想练了。也有坚持不了练字、坚持不了每天读课外书半小时的,很多孩子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畏难情绪,就容易放弃。

家长有时候谈及这些事,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毅力不够?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孩子做事半途放弃的核心原因有两个:

一、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身到一定层次时会有难度。

任何事情,想进一步探究的话一定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比如钢琴,想练到高水平,后期就是反复重复、枯燥的练习,日复一日每天练习。提升能力到了一定层次时,一定是需要下苦功夫的,趣味性不高,导致孩子容易放弃。

二、孩子在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无法获得成就感。

本来过程就很枯燥,家长一看孩子练得不好,还要指责孩子,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肯定,导致他产生挫败感。本身的困难加上挫败感,就会让孩子产生放弃情绪。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减少放弃呢?

首先,当孩子决定做一件事时,家长就要先和孩子分析清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说清楚过程中可能会面对什么困难。

比如练习钢琴很难,每天要练习多少遍,你能不能坚持?如果孩子觉得“我能克服,能达成这个目标。”那就说好了,每天要做到什么量,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凡是事先这样沟通过的孩子,最后坚持下来的更多。

第二,在孩子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肯定。

尤其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例如考级需要反复练习时,多给他一些鼓励,让他看到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差别,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看到未来有可能能达到的更好的自己。

第三,榜样的交流能促进孩子进一步坚持。

要学会去找在同一领域里做得非常好,已经在享受自己坚持之后的成果的榜样。比如身边的亲戚、朋友、学长,同样在坚持预习,成绩很好的孩子,讲讲自己预习的经验、预习的好处,如何帮助他考试考好之类的。或是坚持练字的孩子,几年以后字写得很舒服很好看,在比赛中获得什么名次。

可以把这些榜样找过来聊聊天,也可以分享一下他们当初在这些困难的节点上是怎么度过的。

#2

事先充分了解沟通,坚持正确的事

有些孩子答应的很好,实际做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让他退缩,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的心智发育没有到一定程度,当孩子回答“没问题”时,孩子对未来困难的预想是不够的。

这时候和孩子交流是一方面,另一点很重要的是,家长到了这一阶段,自己本身要坚持,不要放弃。换句话说,很多时刻孩子之所以放弃了某些习惯和行为,更多的不是孩子放弃了,是家长先放弃了。

家长一旦认定了,比如要培养孩子的一个兴趣,培养他的一个好习惯,家长首先要说服自己,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中间一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如果家长先投降了、放弃了,孩子也学着放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做任何事一旦遇到困难就往后退,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在孩子决定做某件事之前,家长要先认定,这件事要不要让孩子去做?跟孩子讲清楚利弊关系后作为家长在日后一定要督促孩子去坚持完成。

只要家长坚持了,就会想办法让孩子坚持。

就拿孩子培养兴趣爱好这件事来说,孩子为什么在兴趣班里容易放弃?其实是最开始选择的时候就出了问题。很多家长不清楚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专业人士。

这时候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尝试。

带孩子去一个场所,比如以前那种少年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都有,先让孩子了解、尝试一下,不着急报班。各种乐器了解一下、各种舞蹈了解一下,看孩子最感兴趣的课是什么。让孩子把最想学的几门兴趣课罗列出来,按照感兴趣的程度排序。带着孩子算一笔账:孩子每天除去学习时间和一定的娱乐时间之外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这些兴趣爱好?算完之后发现可能近期只有报两个班的时间,那就按照爱好排序的前两名去学。

然后带着孩子分析这两门兴趣班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学完之后会拥有哪些技能?

孩子还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不清楚的,这时候需要家长的引导,在家长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广泛体验和理解,再做出选择。不要盲目听别人的,看别人学哪个乐器好,就跟风。孩子就是不喜欢怎么办?

为什么我建议家长要让孩子提前广泛体验呢?

这是避免孩子盲目的选错,选到一个根本不适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仅仅是看别人做得好,但是孩子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连体验课都跟不上,这时候孩子不想坚持,家长强迫孩子坚持,就会很吃力。

真正的坚持是什么?

第一,是孩子当初做出的选择是反复考量之后慎重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盲目选择的结果。第二,在过程中,是因为时间、练习量的问题引起的困难,而不是让孩子去坚持根本达不到的事。

如果孩子学不会,说明这个东西不适合现阶段的孩子的年龄、能力,这时候的坚持就没有意义。如果是因为孩子偷懒、练习量达不到才导致效果不好,这时候是需要坚持的,因此,也不是说孩子不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是错的。

#3

训练并及时指导孩子的忍耐力和专注力

除此之外,家长还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韧性和专注力,指导孩子有方法地坚持,而不是用错误的方法盲目坚持错误的事。

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就是在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和韧性,生活中,当孩子有某些需求时,不要太着急去满足孩子,要学会带着孩子思考,这个需求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是不是现在就必须满足?不满足可不可以?

多带着孩子去理性分析这些问题,如果分析的结论是现在确实不着急,那么换一个时间满足可不可以?当家长让孩子逐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忍受后,未来他遇到困难时的忍耐力也会更好。

家长还需注意的是,当孩子在生活中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不要轻易打断孩子。

比如孩子在写作业,不要老是让孩子喝水、吃东西。要让孩子养成投入之后持续集中精力的能力。经常被打断的孩子集中精力的能力会比较短,耐心会不够,做事的坚持能力会比较弱。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投入时,一定要保护这个氛围,让孩子充分完成一次思维过程。

并且,在这之后一定要对孩子刚才的专注行为进行肯定。孩子以前做事容易放弃、没有耐心,今天有进步,坚持的时间比昨天长,这时候就要及时鼓励。

比如男孩子练引体向上,第一天做了两个就放弃了,第二天虽然他还是只做了两个,但是他做完两个以后还在上面挂了一会儿,这就是坚持。虽然数量没有增加,但是持续时间增长了,这就是需要鼓励的进步。

这给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在生活中只要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慢慢地孩子的思维里就会有一个概念:坚持是一件好的事情。借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让孩子建立坚持有好处的概念。

当孩子具体面临某一件不能坚持的事时,可能是需要具体科学的方法指导,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能从中找到成就感,进而能坚持。比如孩子就是不能坚持预习,家长就要让孩子真的体验到坚持这件事的好处。有家长问我,孩子第一天预习没问题,第二天没问题,上完课都很开心,坚持一个星期之后就不想预习了。为什么?那是因为孩子预习课文的时候只是为第二天上课完成的一个任务,没有从中获得成就感。

换句话说,家长有没有指导孩子如何预习?拿语文学科来说,很多孩子的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了一遍,其实这不是预习。预习也讲究方法,要关注哪些问题?当孩子通过有效预习考出好成绩的时候,他自然能知道坚持预习的意义。

他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重,自然而然能坚持下去,而不是盲目地为了坚持而坚持。“预习很重要”,这句话是很苍白的,必须要给他具体的坚持方法。

总结来说,当孩子放弃做一件事,家长要理性地分析孩子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对这件事了解不够产生的结果?惰性导致的?还是孩子能力不足导致的?如果是惰性导致的,就要引导孩子学会坚持。

如果是能力不足导致的结果,我倒觉得有些时候的放弃是正确的。另外,特殊时期的放弃也很重要,比如孩子到了初三、高三这样的关键时候,有些小时候坚持的爱好,时间不够了怎么办?这就需要做减法,学会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