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想法”别太多的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让人挤不进去”。

话说,近日武汉大学的一门课程被挤爆了。挤到什么程度?走廊站不下,窗户上挂满了学生,甚至有学生站在外墙管道上扒着听课。

拥挤的校园饭堂我们见过,但挤成这样的课堂还真不多见。让学生们如饥似渴、孜孜以求的“名场面”不是明星见面会,也不是在传授什么“绝学秘笈”,而是一门叫做《恋爱心理学》的课程。

谈恋爱,“想法”别太多的好

学生们在教室外旁听《恋爱心理学》。图/武汉大学

这届大学生难道谈个恋爱都要学?

年轻人对爱情、对婚姻究竟在焦虑什么?

这些问题在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也许能找到些答案。

异地、原生家庭迥异、买车买房、天价彩礼、容貌焦虑、遭遇“海王”“妈宝”……在某知识分享平台上,涉及谈婚论嫁,经验分享的帖子写满了算计和心机。

在成长过程中,爱情总是被打压的,“被允许”恋爱已是成年;缺乏生活阅历和情感教育的年轻人想恋爱,却害怕在恋爱中受伤,害怕一段爱情不能天长地久,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有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从而不敢迈出这一步。

于是,高校开起的“恋爱课”开一个火一个。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把“爱情”搬上课堂,开设“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后有多所高校跟进。《爱情心理学》《恋爱学理论与实践》《校园恋爱公开课》等,不同的名字,一样聚焦“爱情”这门大学问,鼓励青年学生“谈一场健康的恋爱,开始并且保持一段积极的关系”。

网上,婚恋课同样备受关注。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关于爱情的讲座,每一集都收到上百万年轻人的关注,单集点播率高达400万。

谈恋爱,“想法”别太多的好

复旦大学梁永安在视频网站为当代青年解答人生烦恼

记得梁教授说过,“结婚意味着要适应别人,克服利己主义的本能”“爱情不是一劳永逸的,爱情是需要再创造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灌溉”。

而现实中,让人焦虑的则是双方般配与否的考量和算计——会不会吃亏?会不会高攀不上?会不会消耗自己?会不会浪费时间和经历?

想得多,就会“头秃”,就会怀疑爱情,就会畏首畏尾……

可依本人的经历,爱情的让人着迷之处正在于“不知从何而起”,四目相对、火花四溅。

而从这最初的“小火苗”,到成为为天长日久的暖,则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经营。无论成功与否,那段懵懂的情感总会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们正是在爱情里了解异性,了解自己。

谈恋爱,“想法”不能太多。简单一点,谈就是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爱情观,不断在相互关系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大学推出恋爱课程,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情绪,受到学生的热捧,说明这样的课程确有必要。 只是,依本人及诸多过来人的经历,爱情没有指南、没有秘笈。排上课也不意味着拿到了爱的号码牌。

只有敢爱,才能慢慢会爱。 简单说,要走到目的地,先要方向正确,还要有上路的勇气和行动。至于会不会败给现实,也只有试了才知道。

谈恋爱,“想法”别太多的好

有意思的是,对于爱情、婚姻不稳定的焦虑,并不是年轻人专有。 去看看公园的相亲角、网上的相亲群会发现,统统是在以诸多标准和条件做着衡量和筛选。这种情绪难免会传导到年轻人当中。

帮助年轻人树立对恋爱、婚姻的信心,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请相信:爱,也许迟到,但一定会来。

前提是,别被世俗的东西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勇气。

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先谈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