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7年前的世纪婚礼,7年后的分道扬镳,虽然这场婚姻的结局很多媒体早有预料,但是没有双方的正式承认终将只是猜测。
赶在春节来临之前公布讯息,其实也是双方深思熟虑的选择,既减少了各大媒体的工作量,也避免公众的信息发酵。其实他们的结局早有预兆,从一开始的深情相依到一拍两散,两人在同一场合的不同表现,就在慢慢证实猜测的真实性。
这场婚姻的起始只有7年,难道真的无法避免婚姻中“七年之痒”的命运?美国心理学家葛特曼曾发表言论说:“再好的婚姻,相处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将近200次的离婚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从前的爱情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婚姻状态已经从7年之痒,缩短到了2、3年。
这在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可以归结为“倦怠期”,其背后存在相应的发展机制。
第一、热恋无法永恒,热恋状态终将过去,感情势必回归于平淡。
第二、人无完人,在相处之时,也是认识发现对方的缺点和问题。
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存在必要的条件,观念和习惯的差异也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而随着社会容忍度越来越低,个人性格特点的展现,需要双方付出更多的默契,而最终的分道扬镳实际上是双方“倦怠期”的结束。
虽说爱情存在“七年之痒”但并非所有人都真正了解“七年之痒”背后的含义。
世间万物都存在一条铁律,那就是有兴必有衰,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存在基本的生命周期。
其阶段分为7部分,分别是吸引阶段、相恋阶段、热恋阶段、平缓阶段、平淡阶段、厌倦阶段、共生、破碎。
而这其部分归结为三个字就是“倦怠期”,当双方的相处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由于对对方过于熟悉,其本性和生活方式的磨合中存在了一定的偏差,积累了部分的矛盾,而最终无法忍受产生审美疲劳和倦怠心理。
而7年这个数字的来源,其实是心理学家经过对数千对夫妻进行研究发现,而得出的非客观数据。
从细胞更新学说来看,人只要生存其细胞必然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之中,而细胞的更新换代则需要7年的时间,这7年意味着人类身体的全更新,而新的细胞之中已经不存在,这也就是“七年之痒”的最初由来。
七年人的意识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爱情也不例外,这时期处于一个考察期,如果能够通过此时的沟通,爱情则能够朝着一个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当两者之间存在无法沟通的问题和矛盾之时,则必然会导致爱情的分道扬镳。那么7年之痒也会成为关系结束的助推器,而婚姻中失去爱情与心心相惜,必然会走向分崩离析,7年之痒不会输给爱情,7年之痒考验的是两个人对这段关系的忠诚与珍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的生理因素在发展的时候会分泌一定的婚姻激素,在分泌的时候与他人的情绪形成互补,当大脑处于低速运转和倦怠的时候会使得婚姻激素减少甚至消失。
这其实强调的是本能和情绪控制之间的影响关系,与爱情周期不同的是,心理学的认知并不同意“七年之痒”是爱情的必经之路,它重点是强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新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对于男女来说都适用。
而婚姻想要度过“七年之痒”,需要存在一个平衡的系统,这种机制并非开放与关闭的两端机制,而是和周边世界的融合,判断,信息的交换,需要遵循阴阳的平衡。
当我们能够控制爱情的忠诚度,将爱情激素和婚姻激素进行互补,造成两者的平衡,便不会对爱情产生否定感。
这种机制会在生理上产生一种神经性传导的物质婚姻,而使用彼此的智慧去应对这一阶段。自然心理学家针对“七年之痒”也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婚前预防。
草率的观点是需要抵制的,只有双方保持比较清醒的理智,能够听从周边朋友的意见,愿意倾听彼此的解释,接受相关专家的调解,保持自己的头脑处于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也就能够产生客观的看法和理念。
感情状态的热恋——婚姻——矛盾——疲惫——逃离是一种轨迹,也是我们需要应对的残酷状态,需要彼此接受趋于平淡的婚姻,接受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并能够在生活中创造属于彼此的相处方式,才能更好地去应对“七年之痒”的后遗症。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