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的来访者中,受“催婚”问题困扰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找我做心理咨询时,很多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恐婚”。
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婚姻需要承担的责任没有足够的信心,对婚后的未知生活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二是受高离婚率的影响,对婚姻的稳定性持悲观态度,不敢轻易走进一段婚姻。
所以越来越多的“恐婚族”开始思考:
“我为什么要结婚?”
“婚姻能带给我什么?”
“婚姻对我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结婚?我们需要思考: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提到婚姻,你的脑海里是否有这样一幅画面:你和另一个人,住在同一个房子里,过上了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日子。
然后增加了新的家庭成员,几个小baby。
随着小家伙们慢慢长大,你和爱人开始两鬓斑白,慢慢老去。
这,就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家庭的样子。
当我们选择和一个人走进婚姻,就意味着和他一起组建“家庭”,从此,你就和他有了纽带,产生各种交织。
很多人会认为:两个人之间只要有“爱情”,就可以结婚。
这句话对,也不对。
且不说“爱情”这俩字是近百年才出现的词汇,在之前的几千年里,人类的婚姻史从未出现过“爱情是婚姻的前提”之类的说道,反而更多强调的是“门当户对”“恪守职责”……
由此看来,婚姻不单单是双方感情的水到渠成,还需考量许多其他因素,家庭本身是带有社会属性的。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一书中提到:
婚姻制度起源于私有制。
是为了适应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和繁衍需求而产生的,是私有财产出现之后的产物。
本质上来说,婚姻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契约“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爱情“,而契约的背后,是”责任“和”义务“。
婚姻的契约关系一旦产生,接下来就是:
生产,消费和繁衍后代。
看到这,你是否会发现婚姻与爱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没有爱情,也能结婚。
只要双方愿意恪守“契约”关系,这个婚姻就能稳定。
那为什么现代人要把“婚姻”和“爱情”放在一起谈论呢?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我们看到“归属与爱”是其中的需求之一。
这里的“爱”虽然是广义上的友爱,但也包含了爱情,也就是说,人是需要感情的。
从前的婚姻怎么不谈论爱情?
除了思想和制度的束缚外,还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关系。
当大部分人还在为“生存”和“温饱”而努力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还停留在追求生理与安全这两个需求层面上,自然没有精力去考虑更高的需求。
但按照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女性独立自主地位的提升,当摆脱了生存和物质的压力后,我们就开始偏向寻找精神上的满足。
于是,“爱情“被放到了两性关系里,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至少,爱情是让现代人愿意走进婚姻的一个重要动力。
引用: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的封建婚姻制度,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
崇尚爱情的年轻人
为什么结婚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登记结婚的人在逐年减少。
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较2019年减少了113万对。
据一些媒体报道,中国目前单身独居人数已突破2亿。
这个结果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经济压力、社会发展、年轻人自身的性格、婚姻观、人生规划等等,都在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状况。
我很认同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一个观点,她说:
以女性为例。最初的农业社会,一个女人想要独立生存,养活自己,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古代的小农经济时期,女子无法像男子那样长期从事农田劳作,身体素质的差异,让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
这个时期,婚姻能给女人提供生存保障,自然会选择结婚。
但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女人和男人一样,能从事许多工作,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在经济方面胜过一些男性。
这种情况下,女人们怎会单纯为了“活下去”而结婚呢?
新时代的女性往往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一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去伺候另一个人呢?”
婚姻的经济属性,“契约“所提供的保障,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刚需了。
所以,即便是要结婚,他们也不会延续上一辈“搭伙过日子”的观念,找个合适的就结了。
在婚姻中寻找“爱情”,追求精神层面的同频,才是当代青年们的主流婚恋观。
但这样一来,婚姻的匹配难度就加大了。
当我们渴望在婚姻里找到思想有共鸣、同频的另一半而选择“不将就“,
无疑也是把婚姻加上太多“理想元素”,往往增加了“隐患”。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对婚姻的期待越高,反而越容易出问题。
因为无法容忍婚姻里的“瑕疵“,少了包容和迁就,出现矛盾时,婚姻就容易不稳固。
这高居不下的离婚率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并且,高离婚率也成为了让年轻人“谈婚色变”的一个点。
在我接访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适龄女性都有过担心:要是结婚不久后又离了怎么办?
这种担忧,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呢?
恐婚的人
如何才能缓解这种焦虑呢?
首先,我们要面对以下几个真相:
第一: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尤其是婚姻里的那一个人。
因为当两个人朝夕相对,毫无距离的时候,对方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甚至被放大。
第二:没有一段婚姻是百分之百稳定的,每对婚姻里的一方都有无数次想要离婚的冲动。
第三:婚姻的不确定性,才是婚姻的本来面目,所以它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
第四:婚姻其实有“扼杀爱情”的嫌疑。
人类的本性避免不了“喜新厌旧”,无论男女都喜欢有新鲜感和神秘感的伴侣,这样的人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有很多老夫老妻,活成了”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就是朝夕相对,彼此过于了解和熟悉的结果,曾经“怦然心动”的爱情也变成了“”左手摸右手”的亲情。
第五:婚姻改变不了人性的“多变”。
你不能保证,你的另一半只要和你结婚,就是永久。
因为人性的善变,让我们随时会放弃或者拒绝去履行“契约”。
综上几条来看,婚姻本就是一件极具考验性的事。
它考验双方的“契约精神“的同时,也考验着两人经营婚姻的能力。
婚姻很像“合伙开公司”,夫妻两个人是公司的股东。
这个“公司”的发展如何,取决于股东的运营能力。
有些“公司”经营得很稳定;
有些“公司”是低开高走,也就是大家最初不看好的婚姻,因为“股东”的齐心和运营能力,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些“公司“则是高开低走:所有人都羡慕的婚姻,到最后却成了一地鸡毛。
婚姻里,隐藏着人生百态。
的确,婚姻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组建“婚姻“这家“公司”,我们就永远不能发现自己经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段稳定的,高品质的婚姻,无论它的未来有多少不确定性,但至少在某一阶段,它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在婚姻里,除了爱情,还有信任、有亲情、有陪伴、有支持,它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会孤单,也让我们因为有了婚姻的体验,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饱满。
#婚姻##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恐婚呢##情感点评大赏#
我是C茜,聚焦女性成长,用心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