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泉寻源

一亩泉寻源.

没有易水河的沧桑,也没有拒马河的壮阔,温婉的一亩泉河既是府河的古称,也是府河的支流,一亩泉是她的源头。

在文化记忆所赋予的想象里,一亩泉芳草萋萋,景致怡人。如歌流淌的一亩泉河,述说着保定的沧桑巨变。当我们讲述她的故事时,也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回溯悠久的燕赵文明,回望古城千年的历程。

795年前,张柔引泉入城。一亩泉展开双臂滋润了两岸大地,将自己化成蔓延的根脉,留作城中的风景,古城从此生机盎然。鸡水环清,西刹秋涛,与一亩泉水息息相关。古莲花池,环抱着一汪碧水,书写了莲漪夏艳的美不胜收。

一亩泉见证了直隶古城的潮起潮落,封建王朝的兴亡荣枯。她聆听过书院草堂的学子吟,府署辕门的马蹄声,亲睹过五四运动的风卷云涌,保定解放的振臂欢呼……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母亲河,更因养育着一代代人民,而更被寄予了更深的情感。

一亩泉河沿岸,曾经是老保定口中的西郊。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一亩泉承载着成长的记忆,有着特殊的情感。

上世纪50年代,循着一亩泉优质水源,八大厂依次建设,落成,投产。四面八方的工人集聚于此,建设热火朝天,“以厂为家”是他们精神的信仰,也是生活的依恋。

千百年来,一亩泉泽被着保定,保定人也记挂着一亩泉。

春风又绿泉水岸。4月18日,一亩泉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保定人将以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现代化新保定的历史担当,把项目打造成生态文明的示范、城市软实力的硬核、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共同富裕的样板。这也是新时代保定精神的缩影和体现。

“清水穿城、清水绕城、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在秀水盛景间铺展美好图景。不久的将来,复涌的一亩泉汇入府河,一路欢歌,流向白洋淀,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之撑。余韵悠长,美哉,壮哉!

期待保定人的母亲河,早日绽放新颜值,焕发勃勃生机。

保定日报社

《莲池周刊》编辑部

2022年5月

一亩泉河从口袋公园旁环绕。白培培摄

追忆“母亲河” ——

一亩泉,传奇的来时之路

一亩泉,万泉涌出,汇于一池,池阔一亩而得名。

追溯保定两千余年的发展史,虽历代名称各异,城址多变,但在如烟的岁月中,一亩泉河犹如一座城市的史诗,孕育着保定府一文一武一衙署的灿烂文明。

“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如此功勋“母亲”从哪里来?她又曾在保定古城有过怎样的徜徉?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一亩泉,那波澜不惊、温驯和蔼的涓涓溪流,倒映出保定古城熠熠闪光的传奇故事。

古籍影印

传奇开始

一亩泉,位于保定市竞秀区的一亩泉村。历史上,这里的泉眼很多,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涌泉群。“有一天,突然涌出了股股泉水,这泉水溢满了村庄,又流淌到村外,只是稍有踌躇,便义无返顾地向着东方的未知流去。”“当年我们这里村外到处是水,白洋淀的人可以行船一直到我们村,走时他们还带上我们这里产的鱼虾,甚至还带上几罐我们这里的水呢。”这是史料留下的乡村话语。

光绪《畿辅通志》(清李鸿章修)

《畿辅通志》记载:一亩泉河的主要源头在一亩泉村。该村原有泉,水翻如涌,其阔一亩,故得此名。村子周围十里八村亦泉眼众多,后以鸡距形汇入成河向东南流去,但河的主要源头还是一亩泉,亦名尚泉。

清代进士张燧的《藻西庄访友》诗:“薄海雨露均,比庆大有。香秔徧藻西,纵万千亩。或灿云霞,芃绝粮莠。柳校时啼禽,荷露珠走。青菰长短浮,紫差池偶,野兴能多,乘访故友。食我脱粟饭,饮梨花酒。酩酊扶月归,乐羲皇叟。”更是一首对当年保定一亩泉一带丰收景象的绝好称赞诗。

这一上天眷顾的泉水不曾知道,正是因了她的出生,在离她的发源地约三十里的东方,后来竟然建起了一座州城。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她默默地以闪着波光的身影,源源不断地给予了这块土地以水泽恩、鱼米情。

清康熙十九年《保定府志》河流图

泉河足迹

一亩泉河何时形成现已无从考证,但翻看史料,对于一亩泉的叫法却很多。《水经注》说:徐水(徐河)东经清苑城与卢水合;《一统志》说:“清苑河即卢水”;《清苑县志》说:“一亩泉河因经清苑城亦名清苑河”……可见一亩泉河早在北魏时就已形成。

另据《畿辅通志》《畿辅安澜志》《宋史·河渠志》说,一亩泉河在不同时期,还有过鸡距河、沈水、沈河、沈苑泊、沈苑河等名称。

纵观史料,一亩泉河足迹的表述大都平静简括。《保定地名文化》这样记载:这河最早离开一亩泉后,其走向是向正东经相庄、高屯、周庄、张庄、大边坨、西鲁岗、中廉良、四里营、薛刘营,然后经旧保定城北、古清苑县城南东流而去。这应是一亩泉河最早的河道了。

据介绍,一亩泉河曾有过两次改道。第一次应是洪水原因,因满城北部之水的涌入,导致最早的河道部分淤积,行水能力减弱,一亩泉河道就被迫向东南滚动,新河道行约20 里,至马厂时又回到了中廉良旧河道。这次改道准确时间无考。第二次改道系人为,与保州城建及水运有关,时间当在宋代前期。

千百年来,一亩泉河一直是保定古城建设和发展的命脉。一亩泉河下接鸡距河,为保定府河上游,全长16.3 公里,于人民公园西侧与侯河、百草沟交汇成保定府河,一亩泉河由于汇众泉之水,水如泉涌,喷流如柱,形如鸡矩,水质甘甜,一度成为保定市区的水源区。也因此,一亩泉成为了古城保定人民的母亲泉。

历史中,每到夏秋之交,菱荷如绣,水禽上下,游人共乐,此景就是保定古八景中的“鸡水还清”。这里的喷泉溪流、水上古亭及池畔碑文,直到建国初期仍历历在目。历史赋予保定古城“燕地天府”、“燕南都会”、“京畿重镇”、“京师门户”等美誉,一亩泉水源自然功不可没。

一亩泉河足迹,来源《保定府河》

引泉入城

一亩泉水源开发利用,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宋史·河渠志》。

史载,自北宋太平天国六年(981),升保塞军为保州,成为宋朝北部边防军事重镇。根据军政需要,开辟保州上游诸水入保州的河道,大规模开发一亩泉地区水域。淳化四年(993),河北屯田制置使何承矩,为防辽国军队人侵,修建水域长城。西起一亩泉、鸡距泉,东至泥沽海口,置水系方田,种植水稻,水深三至五尺,实行军卫屯田。

那是一条让人震撼的水长城。《宋史·河渠志》说:“起安肃、广信军之南,保州西北,畜沈苑河为塘,衡广二十里,纵十里,其深五尺,浅或三尺,曰沈苑泊。”“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方田,衡广十里,其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这些水防御体系,“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徒涉”,多层次、大纵深,其防御重点地段就是保州、静戎(徐水)、威虏(遂城)三州军,因这是契丹陆路南下必经的咽喉要地。在历史民族交恶的年代,一亩泉河精彩演绎着一段用自己的躯体抵挡陌生民族铁骑的传奇历史。

1227 年,蒙军都元帅张柔决心重建保州城,而由满城“移镇保州,为之划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一亩泉水入城,通商惠工”。解决了当时保州城井水苦涩,难以饮用的问题,还修筑了保州城的四个水门,环绕保州城开通了盈满一亩泉水的护城河,适应了军防需要,改善了古城的水环境。

此后修筑河塘一直不曾间断。咸平、景德至明道年间,即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对一亩泉河流域,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将白洋淀至保州的河塘连接。既阻辽国军队入侵,又得稻谷收获之利,屯田士卒得以自给。

历经金、元、清至民国时期,一亩泉河疏浚不断。清乾隆十七年(1752),直隶总督方观承疏河及上游诸泉,改单独入保定护城河的一亩泉河在贾庄与鸡距泉河合并,于保定西关灵雨寺人府河。

李鸿章于清同治九年(1870)任直隶总督,遇连年干旱,府河航运受到影响,农业歉收。翌年,令清河道员陈鼐,从府河源头一亩泉至清河口190 余里进行勘测并疏浚河道,建涵闸蓄水。将一亩泉至鸡距泉间的诸泉汇合入一亩泉河。保障了府河航运畅通,农田亦获灌溉。

一亩泉河 翟志刚 摄

龙泉传说

相传,在一亩泉上游的渝水河是甘如琼浆、美如醇醪的神水。所以,各方龙神都想霸为己有,以求延年益寿。

一日,渝水河上下巨浪翻腾,黑天浑地,两条巨龙为争夺此水各施神威,连连大战。一会儿腾云追逐,一会儿落地厮杀,打得不可开交。在打斗当中,一会儿龙爪抓地,一会儿龙尾竖立。由于用力过猛,一条龙的尾巴从河中直插入地下,捅了个无底洞。顿时,渝河水顺着龙尾戳的洞一下扎入了地下,下游的河床霎时干涸无水。即使如此,两条巨龙还是大战不休,从南打到北,从西战到东。当它们争斗到距渝河东四五十里的地方,另一条巨龙也竖起了龙身,尾巴用力戳在地上,这一用力不要紧,把地又戳了个大窟隆。突然,一股强劲的水柱从地下直往上冒,水柱高达数丈,形成巨大的喷泉,这就是正顺着地下向东潜流的渝水。一条龙把它戳入地下,另一条龙又把它戳了出来。这既是神力又是天意,打来打去,斗了这么个结果。两条龙此时也已精疲力尽,就各自趴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当它们养足了精神后,便罢战言和,决定将重新冒出的这股泉水供人间享用,从此不再争斗,而后便各回己位;当它们腾空以后,从龙爪抓地的爪洞处,又同时涌出了几十个小泉汩汩地向上冒水。与大泉相互交映,尤如众星捧月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泉一天天扩展,后来竟冲成了—亩地那么大,后人称其为一亩泉,其它小泉分别命名为鸡距泉、申泉、联宝泉、五花泉、红花泉、凤凰泉、鲇鱼泉、鲤鱼泉、鲫鱼泉、行泉、三角泉、牛蹬泉、经泉、康泉、黑风泉……

自从当地出现了星罗棋布的泉水,很快名扬天下,而且风景越建越美,成为著名的旅游区,历代名人骚客都前来观赏,并留下很多名篇佳作。水源的充足,使这里的年景也不断好转,真是鱼满塘、粮满仓、五谷丰登。人们为了感激神龙的恩德,把一亩泉称为龙泉,泉旁修建的古寺称龙泉寺,祭祀龙神的庙叫龙神庙。

市区内的一亩泉河 邸志永 摄

清冽水源

保定解放后,一亩泉河河水仍然充沛,流域面积虽不算大,其流量却很大,年流量曾经稳定在一亿立方米左右。它不仅是府河的重要水源,也曾经是保定的用水依赖。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档案局资料载:一亩泉水清、透明、味甜;性软,冬季热气上升,入水不寒,水滨杂草四季常青。泉周围35平方公里内,溪泉脉流连绵,密布如网。如试用一杆插入地内,拔出杆后泉水随即从洞口流出。附近较大泉水有27处,如鸡距泉、黑风泉、五花泉。泉水蕴藏量非常丰富。随近农民多种稻、植藕,溪边杨柳茂盛,每当春夏季节,荷红杨绿,稻清香,溪水潺潺,风景颇为优美,常常引人向往。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一亩泉地下水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1956年11月,测得该泉和附近诸泉总涌水量为0.6立方米每秒。1958年开发为保定市供水水源地。胶片厂、化纤厂、高级纸厂等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厂,皆因一亩泉水而选建在保定。195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一亩泉水源区打抽水深井近五十眼,每昼夜向保定市区供水二十余万吨。为保定市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着优质的水源。

50年代末开始,因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大量开采该区地下水,且采水量逐年增加,水位日益下降。遗憾的是:1965年一亩泉泉水开始断流,1967年干涸,不复有往日泉水涌流的光景。昔日“珠玑万斜涌云根”的景象消失,附近的鸡距、联宝、五花、黑风诸泉相继涸竭。

一亩泉现貌 宋涛 摄

当年环绕保定古城区,清澈畅流的一亩泉水,已成过往传奇。可喜的是现在保定已启动实施一亩泉生态修复,力争今年9月实现涌水。该项目将围绕“一泉三馆”核心建筑,构建以“农业、教育、文旅”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打造二程书院、九曲十八坊、桃花汤泉民宿、桃莓产业园等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实现一亩泉流域整体空间形态和风貌一体化,满足游客娱、学、食、宿、购等综合性需求,打造城乡联动、景城相融的乡村振兴典型范例。

相信随着这一重要举措的实施,让曾经滋养保定古城人民的一亩泉,能再现当年众泉喷涌、栽荷行船、十里稻香、渔歌互答的美景。

龙母宫 李杨 摄

一亩泉边的悠悠往事,君可知否?

一亩泉风景秀丽,别具江南风貌,宋代大儒程颢、程颐等先人逸居于此;上古八景中的“莲漪夏艳”“鸡水环清”“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都与之有关;引流之水流经古莲花池,使这座全国重点园林经久不衰;下游是华北明珠白洋淀,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与此同时,一亩泉也是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元代大儒刘因,明代王鳦、王溥、孙慎,清代郭棻、时来敏等都曾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尽情地抒发着对一亩泉的赞颂。

时至今日,这一城一河相伴看尽千年历史变迁,这座城在不断地成长壮大,而这条河也将重现“风吹碧水波澜起”……

一亩泉村的夜景 李杨 摄

底蕴深厚 名胜众多

在“上谷八景”之中,“莲漪夏艳”“鸡水环清”“东皋春雨”“西刹秋涛”四景与一亩泉相关。尤其是“鸡水环清”和“莲漪夏艳”更一度成为古城保定名冠北方的“水城”标志。除此之外,龙母宫、龙泉寺、宸翰亭、沛然亭等也是一亩泉源头的名胜。

一亩泉源头原隶属于满城县南奇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清光绪《保定府志》记载:此地旧为郡绅陈太守别墅,高楼广厦,曲径回廊,玫瑰芙蕖,香闻十里,飞鸟游鱼,各自鸣跃,有小江南之称。

民国《满城县志略》载:“宋程伊川先世居此,所谓藻西庄者也,地多沮洳,稻田绣错,可数百亩。泉正北有龙母宫,建筑壮丽,前有曲径回廊,南有沛然亭,亭建水上……泉外依堤种柳,红绿掩映,水波澄漪,景之幽雅莫与伦比。”

《满城县志略》详细记载了一亩泉村当年的胜景:一亩泉村古称藻西庄,昔日建有古刹、僧堂、楼阁、凉亭、曲径、回廊,靠泉池正北是宏伟的龙母宫,宫前是沛然亭,池南侧是清康熙年建的宸翰亭。“傍池浚濠,濠环四周;遍濠栽荷,依堤植柳;筑石为池,架板为桥;前通于池,后流于宫;绕宫细流,涓涓不绝。”别具一派江南风貌。

古时,一亩泉周围曾建有龙神庙、龙神祠、龙母宫等众多宫观祠堂,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龙母宫。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满城县一亩泉龙母宫碑记》载,“临泉旧有龙母宫殿三楹,有廊有庑,有客舍,有斋堂,有禅室,繚以垣,蔽以屏,甃以石,崇墉仡仡,规制颇隆。”后因年久失修,宫观栋宇倾圮,丹青剥落。清道光七年(1827)、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十二年(1873)分别对这些宫观进行了重修,使其“辉煌金碧,焕然一新”。香火一直旺盛。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时间久远及战争等多种原因,兼之最后一任住持道人徐盛才离去,宫观逐渐损坏、坍塌。

2009年,当地村民按照区政府的规划,集资并开始恢复兴建龙母宫,至2010年秋,土建工程全部完工。新建的龙母宫坐北朝南,为长方形的二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山门、龙母殿、凌霄殿,一进院落东西配殿为财神殿和三星殿,二进院落配殿为子孙殿和药王殿。

一亩泉村里的文化墙绘有龙母宫的传说 李杨 摄

如今,重建后的龙母宫前还保留着当年的诗碑,青石质料,行草书体,笔体圆转流美、骨力秀劲。碑文为:“星斗流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露和玉屑金盘口,月射珠光贝阙寒。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诗碑上还有“临子昂书”字样。据郑新芳、宋克谦、吴蔚等保定文化学者的调查研究,推断元代赵孟頫曾书写过唐代韩渥所作的这首诗,康熙帝又临赵孟頫的这一书法,赐予满城知县。因此有了宸翰亭。此亭当建于康熙四十一年之后。文献记载,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春,康熙帝又幸五台山,驻跸满城,知县张焕服御供奉。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县张焕有《一亩泉宸翰亭记》云:“兹且仰望宸翰,其亭翼然,俨对天颜,不违咫尺”,康熙帝也曾见过此亭。

费孝通题字石碑 李杨 摄

帝王学士 流连于此

相传,清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驻跸于此。乾隆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行至保定,随行属下刘墉安排乾隆于一亩泉住下。踏入一亩泉后,乾隆被眼前的北国风光牢牢地吸引住了,不禁盛赞其为小江南。陪同左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对乾隆说:“一亩泉的风景不但秀丽,这泉水还能提神健体。”乾隆惊奇地问:“一亩泉水还有如此神功?待朕试来!”随后,就喝了一杯一亩泉水,觉得甘甜适口,确是奇水。颇有感触地对方观承说:“臣甘国顺,心甘民顺,水甘地顺。你在直隶为官一任,要造福于民,使百姓都能受到一亩泉的利惠。”后来,根据皇上的旨意,方观承在任期间,竭尽全力,兴修水利,为保定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游览了一亩泉风景,乾隆就在宸翰亭休息。方观承看皇上兴致正浓,请求道:“请皇上赐留墨宝。”乾隆想了想说:“待朕好好想想再写。”第二天,乾隆离开一亩泉,又来到莲花池游览,他边走、边看、边想,突然说道:“笔墨侍候!”只见乾隆写道:“临漪古名迹,清苑称佳构。源分一亩泉,石闸飞琼漱。行宫虽数宇,水木清华富。曲折步朱栏,波心宛相就。”

宋代大儒程颐、程颢,元代学者刘因等,都曾在这里逸居。据记载,北宋哲学家程颐、程颢两位先生共同建立的二程书院,其旧址也在一亩泉。当时的程颐、程颢于一亩泉的滦西庄定居,广招天下学士,宣扬理学。后来,二程觉得应该在保定立学设府,将理学推而广之,于是筹集款项办起了学校,后人称之为二程书院。

元代大儒刘因是雄州容城人,他虽为理学家,但不受其束缚,风格和观点清新、活泼,别有特点,其诗文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往往有感而发,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据记载,他曾在藻西庄定居,看着眼前一幅幅鱼米之乡的美景,不禁为一亩泉赋诗《一亩泉》《西塘观稻》。

清代尚书郭棻,“工诗善书,为文华瞻”,与当时名家沈荃齐名,有南沈北郭之说。当年郭棻曾在月下,登保定古城眺望“鸡水环清”有感赋诗一首。清康熙年清苑知县时来敏也作有《鸡水环清》一诗。

如今,一亩泉边还立有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题字石碑,上写“唤醒宝泉,为民造福”八个大字。

烈士纪念碑广场 李杨 摄

红色热土 薪火相传

《话说一亩泉》记载:1947年夏,我军满东保北战役歼敌逾万,迫敌龟缩。驻满城敌首卢化南部及还乡团残部,退守南奇,四面环水,水深壕宽,据险顽守,烧杀抢掠,怙恶不悛,人民深恶痛绝。

南奇村位于保定至满城之间,村四周有10至50米宽,约2米深的莲花池环绕,一亩泉河从村通过,河宽7至9米,深约2米,该河与莲花池贯通。驻守南奇村之敌依托莲花池、一亩泉河天然屏障,结合工事,形成坚固的环水据点防御。守敌还在敌53军原有工事基础上,在村庄边沿构筑了地堡,村内利用房屋、院落加修了工事,街道要口筑有隐蔽的碉堡,而且碉堡之间能够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网。村子东部大院四周建有高堡,周围有宽4米,深3米的水壕,构成核心工事。

我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为拯民于水火,于七月五日令所属十旅围歼该敌,战斗中耀邦同志亲临前线。当时指挥部就设在一亩泉村。

经过两天激战,我军歼灭据守南奇村、北奇村、谢庄、王庄地区之敌千余人。而在与这些以土匪恶霸还乡团为主的“亡命徒”激战中,我军官兵有94人牺牲在冲锋的阵地上,为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亩泉周边战斗的胜利,打开了我军在保定地区南北进攻的通道。之后不久,正太战役、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新保安战役等著名战役战斗,屡屡捷报频传,声震华北大地。

为了纪念一亩泉战斗,追悼牺牲的烈士,在战斗胜利后满城人民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在一亩泉立碑纪念。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占领一亩泉地区后破坏掉了。1985年经64军与保定市联系后,确定在原地重建,并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了碑名。

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亩泉烈士纪念碑依然静静地矗立着,纪念历史,见证变迁……

我们收集到一些庚子年(1900年)外国人在保定拍下的照片。自从八国联军进攻保定后,至今百余年来保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难辨认出他们是在什么地方拍摄的这些照片,其中有一组发黄的老照片在我放大后,发现上面的建筑物非常熟悉,又经与史料对照方得到了确认,乃是如诗如画的吴家湾景区。下面就每张照片上的建筑、景致略述如下:

这是从现动物园的城墙角向西北拍摄的,位置在西下关东南端,一亩泉河水在此处向北拐弯,历史上称作吴家湾。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河上有座石拱桥和一个拦水闸,再远处的楼房系畿辅大学堂(原灵雨寺)。

石拱桥称为吴家湾石桥(人们习惯称灵雨寺大石桥),据《清苑县志》记载:“吴家湾桥:城西南清康熙十四年重修。”至于何时兴建的不得而知,原在今西下关红卫桥之西侧,石桥三孔拱形,净孔8米,全长31米,宽7米,两岸高出地平面近3米。1978年,西下关街南段调直,该桥被拆除,紧邻其东另建红卫桥,石桥系 保定南来北往古驿道的必经之路,(照片上显示在桥南端东侧立有一碑)。

民国年前的拦水闸(灵雨寺大闸)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拦水闸称积水闸(人们习惯称灵雨寺大闸)。据《清苑县志》记载:“积水闸:吴家湾东,明嘉靖年建。”闸在大石桥东侧不远的河南侧,在河塘当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堤,堤上建了积水闸,闸口用木板闸住,平时将河水拦住,水大时吊起一块块闸板将水放入府河。20世纪70年代兴修战备路(天威路)时拆掉了大闸,填平了向南的河道,在西边约100米处建了新的水闸、河道。原大闸位置在现农机局宿舍楼下,大堤在绿化处宿舍至农机局宿舍一段。

民国年间的拦水闸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大闸的作用:将向南流入府河的水拦住,使河水流入护城河。在西关护城河上(原河北影剧院后)同样也修了一个坐西向东的拦水闸称作“小闸”,两个拦水闸使水位升高,这一工程使这段河道形成了小水库,河水从小闸南侧穿过城墙下的水门洞, 流入城里古莲花池;在大石桥西侧北岸有一股河水从畿辅大学堂西侧流入校园内莲花池(原灵雨寺、清乾隆行宫),水绕校园一周,又流回一亩泉河(出口在现八中宿舍附近)。这里水质最纯净清甜,冬季“三九”天,工人们站在河冰上,双手握着钉子形的大铁锥,将冰顺向凿开三尺宽的缝隙,再横向凿开一个冰缝,凿成一块块三尺宽、四尺长、一尺多厚的200多斤重的大冰块,此举保定人叫“打冰”。再用带铁钩子的长杆扒到冰面上,用大绳子套牢,一块块拉到冰窖,冰窖是个深丈余的大坑,从窖坑底部起一块块码成小山,然后用麦秸封死。在西关小闸旁和灵雨寺街(二师西南角临街)以及城墙根(现游泳池)都设过大冰窖储冰。到第二年三月十五庙会陆续把冰扒出来卖给小贩,小贩在街上叫卖“冰核儿”,个体户用它制成冰镇酸梅汤,还可用于水产保鲜等。

这是从河的西北向东南拍摄,可看到现动物园的城墙角。过去河水中有各种鱼类、螃蟹、虾、鳖等,人们闲暇在岸边垂钓,游人常聚在大闸旁围观鲤鱼飞跃闸 门,人们称它为“鲤鱼跳龙门”。渔夫在这里撒网捕鱼,有的划着小船架着鱼鹰捉鱼。

这是从大石桥的西侧由北向东拍摄的,远处能看到城墙上的一排垛口。平时这里水平如镜,雨季洪水从西边山区泄来,波涛咆哮,昼夜不息,形成“秋涛”景观。照片中几十位游客正趴在桥的石栏上观看由西向东滚滚而来的波涛。

这是从河的南岸向东北拍摄的,浩瀚的水面,碧水蓝天,沿河柳枝如伞,树阴下船夫摇荡着双桨,岸边一排拖着辫子的前清汉子正在垂钓。

这是位于一亩泉河北岸的畿辅大学堂校门。这里风景秀丽美如画卷,《保定府志》上谷八景诗中形容一亩泉水:“鸡距泉清万玉浮,东来曲曲抱城流。” 清代诗人时来敏曾描述西刹秋涛的美景:飒飒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荇藻漪漪随浪涌,兼葭缈缈逐烟飘。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鸣钟送晚潮。

文中“石桥”系指大石桥;“梵声”来自灵雨寺;“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鸣钟送晚潮”,不由使人联想起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情其景多么相似。1963年8月,保定暴发特大洪水,河水漫过了河堤,我们曾淌水上了大石桥顶部观看波涛,“秋涛”之景实乃名不虚传。

灵雨寺石桥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灵雨寺:过去大旱之年在此举行求雨活动,因此而得名,它位于大石桥西侧北岸,首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07年)。崇祯初年(1628年)在该寺建僧院,名月潭院,俗称十方院(现十方商贸城以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敕建为行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行宫又改建为畿辅大学堂,经过庚子赔款之后,学校改建为直隶高等学堂,1921年建河北大学,一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学府所在地,至今系保定二中分校。

20世纪60年代,此处除增加了在民初兴建的两家水磨面粉加工厂外,基本仍保留着明嘉靖年以后四百多年的原貌。那时我上班要走河堤,穿过大闸上的木板桥,再过大石桥进农大北院南门(现八中宿舍处),今天回忆起来,此处景观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矣!

我们来谈一谈文化积淀深厚的灵雨寺景区。老保定人都能从这里搜寻到对于古城的许多记忆。这里曾是河北省委、河北省高等学府所在地;百余年来有各种学校逾十所,曾拥有很多全国著名的名人;流传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如灵雨寺游僧在北京给公主看病故事,灵雨寺和尚与寡妇桥的故事,乾隆皇帝驻跸保定行宫的传说,八路军痛歼敌伪警备队的故事等等。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保定大肆烧杀,很多古迹被烧毁了,祖先用智慧建造留下的大石桥、拦水闸等古迹又经我们之手毁灭了,美丽的生活环境遭破坏了,令人痛心惋惜。

为什么外国人从不同角度拍下了这么多风景照片,说明“西刹秋涛”的风景太美了!使他们陶醉了!是侵略者利用先进的照相技术留下来这些颇有价值的风景老照片,这些照片同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府河旧影 清末老照片 图片来源《保定府河》

宋元明清,历代治理一亩泉

据史料记载,保定府始建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彼时李继宣出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据《宋史·渠志》载: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 ( 一亩泉〉为稻田,横广十里,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

在《元名臣事略》卷第六中写道:丁亥春,(张柔)以满城地隘不能容众,乃移镇于保……向者,井泉咸卤,不可饮食,遂引鸡距、一亩二泉,凿城门而入,疏为长河,以流秽浊。楼观相望,陂池映带,若图画然,遂为燕南一大都会。由此可见,元代时一亩泉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了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

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大明一统志》对保定民俗有"质朴劲勇,不以浮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的评价。这时一亩泉河、方顺河在保定古城汇流,当年水上交通也变得相当发达。方便的水、陆交通带来商业贸易的繁荣。明代保定知府查志隆在《修保定西北二桥记》中有在保定"闹市商贾肩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的记载。

然而,由于海河水系五大河遍布全省,加上年际间降水量极不均匀,以保定所在的大清河流域为例,最大与最小降水量比值大多在五倍左右,所以,旱涝灾害十分频繁。清代皇帝非常关注直隶治河,乾隆帝称:“畿辅兴水利,乃地方第一要务。”从雍正朝开始,历任直隶总督都把治水看成与仕途攸关的大事。在统筹全省水利时,对流经省城保定的府河尤为重视,卿精竭虑,开发治理,做出过重大贡献。

清末水患照片 图片来源《保定府河》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四百二十七载:乾隆十七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奏,保定府属满城县奇村河,发源一亩泉……臣委员赴上游遍访……一律疏浚。据悉,乾隆十四年(1749)8月,方观承署理直隶总督,此后任直督近二十年,方观承于治河、饬吏、兴办义仓、发展农业都很有建树,尤以治河更著。他曾任直隶清河道,对保定附近河流泉水情况了如指掌,对航运的情况十分关心,便在乾隆十七年十一月(1752年12月),就省城保定及满城附近的河流泉水分布情况上奏清廷,提出从开源入手、增大水量的治理措施。

为了大规模修浚府河,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赴满城县境府河上游,察看水源,探寻水道,发现泉源。经过调查研究,方观承指明满城县的奇村河发源于一亩泉,汇鸡距泉以入保定。他又下令深挖和开凿一亩、鸡距、申泉、五花诸泉,疏浚候河、白草沟河及下游数十里河道。经过疏浚,泉水的支流纷纷涌出,数泉俱为苇草湮闭,而渠形可寻,一经浚治,合流并注,可增治稻田多顷,商贩船只亦可通行。方观承主持下将这些泉水,加以浚治,又循原有渠形,加以导引为河,长一百七十丈,使一亩泉河水量大增。

方观承任直隶总督近20年,他在任内注意发展保定府乃至直隶水利及农业生产, 著成《直隶河渠书》一部103卷;由于方观承勤于治理,防患未然,一亩泉也出现了“玫瑰芙蕖,香闻十里,飞鸟游鱼,各自鸣跃”的动人景致,博得“小江南”的美名。

然而到了嘉、道年间,保定府河治水和整个清代水利一起,走入了停滞期。清代中晚期河道具体情势如何,尚待深入考证。

直到同治九年(1870)九月,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后,正赶上三年大水,在全省治水紧要时刻,李鸿章首先对直隶首府保定境内的府河加以系统治理。他决议掘泉作为上游的主要工作,并适当建闸;建闸作为下游的主要工作,并适当浚河,于同治十年(1871)二月开始大规模治理。

李鸿章《重修府河碑记》碑头(2012年摄于一亩泉村) 图片来源《保定府河》

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上疏朝廷的《修治府河工程摺》记载,这次修治府河的工程,采取了浚深加宽的办法,挖土达21万余方。1872年秋八月,府河浚工后,李鸿章还亲自撰书《重修府河碑记》,碑文记述了府河的源头、水系、水域的自然成因和历史变迁,对当时修治府河的工程经过作了翔实记载,碑文还记载了竣工盛况和管理规章。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之初,把辖区境内的河道治理作为中心政务来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患对百姓的损害。因直督李鸿章治理保定府河至白洋淀河道,造福百姓,高阳、安州、任邱、雄县四县士绅于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送给他一座功德碑,此碑至今仍树立于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院内。

自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十七年(1891)此后近十余年中,保定辖区内重大水患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清代在历任直隶总督的倡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了防洪工程建设,整治河道, 加固堤防,开辟分洪道,制定应付超标准洪水的具体措施,虽然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防灾抗灾能力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广大地区群众的生活安全。

一亩泉河修复工程项目挖掘现场 摄影 谢明

探寻一亩泉 涵养水生态

一亩泉水源区位于保定市区西北部,水源区范围包括南奇、要庄、东马、尹庄四个乡的几十个村。南北长9000米,东西宽2800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一亩泉水源区共有机井38眼。按地理位置分为四个自然井群,即东排井(9眼井)、北排井(11眼井)、南排井(11眼井)、西排井(6眼井)、另有一眼井由东马村使用。日产水17万吨左右,占自来水公司产水总量的75%,供水范围主要是保定市西郊工业区,还有一部分水调入市区,供人民生活使用。

一亩泉水源区的地下水水质为重碳酸钙镁水,总硬度20世纪50年代为13.7德国度,1985年为16.68德国度,水温在15摄氏度左右,二氧化矽在0.5—1.8毫克/公升以下,水中不含猛和铁,PH值为7—8,是大型工业较为理想的水源。

一亩泉水源区地下水储量较大,日采水量可达46万吨(包括工业和农业采水),而且距保定市区较近。这样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为保定市新工业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寻踪觅迹

在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部造纸局、造纸设计公司于1954年12月到保定选择厂址,勘测了一亩泉水源区,1955年4月29日水质分析表,结论为水质优良。

由于一亩泉水质优良,水量充足,加上保定市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轻工部造纸局在1955年6月召开的厂址选定研究会上,将国营604厂的厂址定在保定,以后,纺织部人造化学纤维厂、电力部保定热电厂等工厂亦先后将厂址定在保定市,这些工厂 的建设,揭开了一亩泉水源区开发的序幕。

1956年4月,国营604厂筹建处在一亩泉村征用了6.4亩土地作为水源地,委托建工部机械凿井工程公司施工,打成了一眼机井(现17号井),耗资10956.15元,这是一亩泉水源区内打成的第一眼机井。

1956年6月6日,国营604厂筹建处、保定化学纤维联合厂筹建处、热电厂筹建处等单位,在纺织工业部会议室举行了总甲方委员会筹备会议,宣告了保定新工业区总甲方委员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各厂的厂外工程建设。并分工由保定化学纤维联合厂负责一亩泉水源区的水文地质勘探、测量、凿井、给排水设计等工作,由国营604厂负责输水管道和加压站的建设工作。全部工程实际投资一一总额达到1190万元,其中各厂集资831万元。

当时建设一亩泉水源区的方针是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因此1958年2月,一亩泉水源区开发工程在没有全面勘探设计的情况下开始动工。到1958年底,由建工部机械凿井工程公司打了直径400毫米的铸铁管深井8眼。

与此同时,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对一亩泉水源区做了全面的勘察,于1958年6月提出了勘察报告,提出该地区的动水储备量为每日21.5万吨。1958年9月,建工部给排水设计院根据这次勘探的结果和保定市新工业区各厂的用水量,做了日产水24万吨的水源工程及输配水工程设计。其中主要部分包括:机井34眼(包括已打成的8眼),输水砖渠道2条(18000米),井群联络管6条(18400米),加压站一 座及有关配套设施。但在当时因部分工厂缓建或下马,需水量减少,加上材料缺乏, 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这个设计在当时并没有全部完成。

随着保定市工业的发展,需要用一亩泉水的用户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保定新工业区总甲方委员会提出,将一亩泉水源区建设工程交给保定市政府。

保定市给排水工程委员会成立以后,加紧施工,国家于I960年又投资183万元。到1961年底,打成木管井13眼,连同过去打成的8眼铸铁管井共21眼,设计出水量 为每日14.9万吨,安装了深井泵18台,用下水道管(因管材缺乏代用的)铺设井群 联络管3条(9000米),以贫浆砌输水砖渠道一条。建成加压站一座及相应的配电设施。

本着边施工、边生产的原则,一亩泉水源区在打了部分机井和建成部分输水设施的情况下,于1960年1月1日开始投产,向热电厂试供生产生活用水,当时的主要生产井10、11、12号井,初期日产水1.5至2万吨。从1962年7月起,保定市给排水 委员会将工程陆续移交给保定市自来水公司,该委员会于1963年1月撤销。以后各井陆续投产,到1970年,21眼机井全部投产,日产水达到15.7万吨。

扩建水源

随着保定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需水量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扩大水源。保定市自来水公司于1972年1月底编制了保定市给水工程任务书,计划投资710万元,扩建一面泉水源区。经市基建局研究,修改了工程内容,将投资额改为572万元,并于1972年2月5日上报河北省革委。河北省革委于1972年7月1日将该工程项目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1972年11月2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在一亩泉水源区新建机井9眼,井群联络管9公里,输水干线11公里,加压站一座,投资控制在570万元以内。

保定市革命委员会为了尽快完成这项工程,于1973年1月成立了给水工程指挥部。1973年10月,河北省革委批准了这项工程的设计方案。1973年11月破土动工,全市七个单位在一亩泉水源区的南奇、北奇地段开始会战,到1975年5月,共打成机井9眼,并完成了相应的配套工程。1975年6月29日试车送水,保定市给水工程指挥部于1975年7月1日将这9眼机井及配套工程交给保定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投产,新增供水能力每日5万吨。此外在该工程施工中,还在大车辛庄附近打机井6眼,在颉庄附近建加压站一座,并陆续将木管井淘汰,到1978年,全部换成了铸铁管井。

开发利用

保定市自来水公司于1982年在一亩泉水源区的西部,东马村一带打机井6眼。于1983年6月19日全部投产。这些机井打成后,缓解了因水位下降引起的一亩泉水源区产水量下降造成的供需矛盾,为今后水源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亩泉漏斗出现在保定市城市供水水源地。地处漕、界河冲洪积扇地带,属潜水——承压区,该地带南部有界河古河道,地层岩性主要是砂、卵,砾石交替及黏性土瓦层,含水层厚度30—40米,含水层颗粒大,富水性好。北部漕河地带,含水层厚度20—30米,颗粒较南部小,富水性也较南部弱。地下水开采深度在100—130米间。浅、中层混合开采以中层开采为主。该区上游是山前潜水含水区,与基岩裂隙水区相接。潜水含水区是调节本区承压水层的主要补给源。平均渗透系数15—50米/日。该区地处漕、界河冲积扇地带,含水层厚度大,颗粒较粗,距山前基岩含水区较近,具有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

一亩泉漏斗位于保定市西郊水源地,供市内用水占总量的63%。一亩泉漏斗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季节性漏斗。1967年枯水期开始,逐步形成为常年性漏斗,属工业开采型。

河上的桥 串起城市记忆

一亩泉河蜿蜒流淌,穿越古城。河上的桥,与之相伴而生。见证城市风华,串起城市记忆。

西三环一亩泉河桥

位于西三环上,桥西为一亩泉村,桥东是大水系分洪闸。

月亮桥

月亮桥在一亩泉河上游,北奇村以西,保(定)满(城)公路径焉,今桥是在古桥基础上重建而成。古桥系石砌拱桥,矢高1/2,直径6.33米,宽5米,究建于何时,典籍无考。1958年,满城县政府将古桥拆除,重建两孔石桥。1975年,因交通需要,向南北两侧各加宽2.0米,作为人行道板。1985年,配合保满路扩建及改线工程,拆去人行道板,按原结构形式向两侧加宽。现桥净宽21米,栓桥栏长14. 75米。

西二环一亩泉河桥

此桥位于西二环上,桥东为南章村。根据保定市城市防洪规划总报告,本段河流治理标准规划20年一遇设计河底宽26米,设计水深1.6米,边坡1:2,与河道正交。采用规划20年一遇标准,设一连三跨变截面连续板桥,跨径为11 + 17 + 11米, 桥跨总长44.1米,上部结构采用变截面连续实心板,下部采用桩柱式基础。

七一西路(七一西延)三号桥

位于保定市七一路西延新开线K3+750〜K4+050段, 横跨西防洪堤及环堤河,2004年建。共5孔全长100米,宽50米,主桥结构为中承式钢管砼系杆拱桥,引桥为预应力简支梁桥。该桥桥型,纵向由20米引桥+ 60米主桥+ 20米引桥组成,横向布置两幅,上下行分开。

七一西路(七一西延)二号桥

二号桥位于七一西路K4+796处,河底标高为18.17米,桥梁中心线与道路中心线保持一致,桥梁斜交角为 20°,桥共3孔,每孔跨径16米,桥面纵坡。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结构,桥上采用大一块板断面,桥面设计宽42米,人行道2×5.0米(含栏杆),总宽52米。全桥分两半幅设计。

七一西路(七一西延)一号桥

一号桥位于七一路西延道路工程K6 + 066处,2004年建。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流量为66立方米/秒,河底标高17.47米,设计洪水位为19.97米。桥共3孔,每孔跨径为16m。该桥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结构,桥上采用大一块板断面,桥面设计宽 42米,人行道2×5. 0米,总宽52米。全桥分为两半幅桥设计。

光明桥

光明桥位于光明路中部,跨一亩泉河,桥随路名,始建于1959年。建筑全长40米,桥面宽10米,全部垢工结构,石砌桥墩、桥台、石拱。分3孔,每孔净跨7.0米, 矢高1/2。该拱桥桥基在设计时,汲取东风桥之先例,一反常规,取消了基底木桩。

泉水桥

泉水桥位于西郊建设路中段,因跨越一亩泉河而得名。该桥初建于1957年,全桥建筑长度50. 6米,三孔,每孔净6米;宽24.5米,其中车行道21 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全部钢筋栓结构。1973年,为使桥路同宽,将桥向西侧扩建,同年年底完工。1987年后,此桥又再次扩建,称乐凯大街一亩泉河桥。全桥总宽 60米,按双幅设计,长43.20米,共三孔,每孔跨径13米。

棉纺厂桥

棉纺厂桥位于保定第一棉纺厂(现为依棉集团) 厂区门口北,1958年建。拱桥,现浇栓板,3孔,长30米,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 2米。

向阳桥

向阳桥位于市西郊向阳南路一亩泉河棉纺厂桥上,桥因路名,桥体为两跨实腹式双曲两较坦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56.9米,2孔等跨,桥宽20.4米,总造价47. 33万元。该桥建成后,使向阳路得以继续向南延伸与江城东路接通,形成了市区贯通南北的又一条交通干线。

朝阳桥

朝阳桥位于朝阳路中部,跨一亩泉河,朝阳路原名农展路,桥随路名,曾称农展桥。路名变更后,桥亦易为今名。建桥之目的,旨在沟通南北交通,将一亩泉河南北横贯东西的江城东路与东风路、百花路连通起来。1974年建成,钢筋栓结构桥,全宽18.5米,其中车行道15.0米,两侧各1.5米人行道;分三孔,每孔净跨7.0米,建筑总长为49.5米。

建华北桥(一道桥)

1952年为调顺保(定)石(家庄)公路入市路线,加强客货联运及辟建新区之需要,在开通建华路的同期,于所经一亩泉河,灵雨寺村两自然凹道及清水河上由北向南依序修建了泉水河桥、双孔旱桥、一孔旱桥及清水河桥,俗称水旱四桥。几十年来,物换星移,地形有沧桑之变,桥也有显隐之时。原有两旱桥,已逐步失去其功能而湮没于地下,今仅存两木桥。

(一)泉水河桥,踞建华南路北端,跨一亩泉河。初建时称府河桥。实则以位置论,应正名为建华北桥,也称一道桥。建筑总长49米,投资4.9万元。

(二)双孔旱桥,位于建华路中部,跨灵雨寺村原有凹道。1952年,开辟南北向交通建华路时,考虑到煤运需要,于此建两孔砧拱桥,上行过境客货运输,下则专供煤运,初步形成我市第一个立交桥。1970年,辟建战备路时,将凹道填垫,双孔桥即隐于路下。后人防工程之地下通道又巧为利用。桥形已消失无存。

(三)一孔旱桥,也在建华路中部,跨灵雨寺村自然斜向凹道。净跨4.0米,净宽10米,斜向长度达13.4米。1970年,双孔旱桥隐于地下后,此桥在建华路上依序改称二道桥。1974 年,根据需要加宽,建筑总长为13.4米。全部造价2.1万元。1980年以后,该桥上下游凹道已逐年垫高,其上建筑群体日益增多,现仅徒具桥栏,桥下通行及排水功能全部消失。

胜利桥(广济桥)

胜利桥位于旧城西南隅联盟路上(现天威路),跨一亩泉河与府河交汇处之游,为1970年开辟“战备路”时所建。此新开路原称战备路,桥西一段后改名广济路,取其与战备相关联之意,定名为胜利桥。该桥系双曲拱型,单孔,净跨30米,为我市第一座单跨径最大之双曲拱桥。桥全长39.4米,造价8.0万元。

石珤像

诗赋一亩泉

从古至今,多位文人雅士用大量绝妙的诗句描绘了一亩泉的美丽景象。明代诗人、平民教育家石珤诗曰:“鸡距泉流绕郡城,萦回合抱又东倾。涌珠泣学鮫人泪,彻鉴魂消牛渚精。鹭影翩跌云里泛,橹声钦乃镜中行。渔歌互答多幽兴,且对沧浪濯我缨。”清代著名诗文家、书法家郭棻诗曰:“城下珠泉泉外城,急湍疑沫若相倾,穿田鹅栅金沙细,近水人家石磴精,苇墅牵蔴波上过,渔船载网月中行。两三闸向城隅转,遥见东皋种马缨。”这两诗都描述了一亩泉、鸡距泉水环绕当时的保定府城的美景。在诗中,我们既看到用芦苇和麻搭起的渔家“别墅”,在月中载网波上行的清贫和勤劳的场景,又可听到渔歌互答的幽兴。尤其天空中在云里飞来飞去的鹭鸟的影子,当听不到河中行船的橹声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则是鹭影和船影恰似行进在明镜里的画境。这是多么美妙的写照。

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一亩泉一带的养鱼、种稻带来了良好条件。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刘因赋《奇村道中》诗:“此日西塘路,乘闲作胜游。深深柳成巷,脉脉稻分沟。白石常含雨,黄花不受秋。移居新有意,试作野人谋。”其另一首《西塘观稻》曰:“藻西庄喜晚来过,有岸无沙鸡水河。柳绕几湾白鹭下,稻连千顷绿云多。花香散落农家艇,芒刺横牵渔夫蓑。”这一幅幅鱼米之乡的美景,怎不让众多文人墨客妙笔生花呢?

说到一亩泉的水质、水量,明代王溥的《一亩泉》诗:“千古廉泉与惠泉,一茶风味世争传。何如一亩涵天泽,灌足花封万顷田”更是绘声绘色。

除了以上这些诗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还为一亩泉留下了大量的名篇。撷取部分佳作,以飨读者。

一亩泉

[清]皮殿选

一亩看殊小,泉源万斛琛。

乾坤原浩荡,江海自深沉。

品汇承流殖,神龙伏底吟。

且欣波镜朗,洄溯映臣心。

游申泉作

[清]皮献唐

凿破胚浑境,泉源一统收。

桥通冰洁水,亭踞矩方洲。

翼翼嘉禾茂,嬉嬉野老游。

戒童休濯足,珍重此清流。

清苑西郭

[清]张问陶

楼阁玲珑映碧虚,石阑桥上碾轻车。

春来鸡距泉头好,一寸杨稊半尺鱼。

往保阳秋日晚船

[清]张廷玉

斜日西风起去檣,南来阵阵雨生凉。

两三鸥鹭窥鱼影,八九烟村架石梁。

远水光分平野树,短蒿冷浸早秋霜。

蝉声莫向怀人耳,故国兼葭彼一方。

鸡水环清

[清]时来敏

潺浚一曲抱孤城,势并江河日夜倾。

淘尽丹砂思碧海,濯残白发忆黄精。

风索水荇深深见,筌引渔舵款款行。

莫谓临流多感慨,羞将潭影对尘缨。

西刹秋涛

[清]时来敏

飒飒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

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

荐藻漪漪随浪涌,兼葭缈缈逐烟飘。

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鸣钟送晚潮。

东皋春雨

[清]陈正

细雨东郊润落花,田夫携手话桑麻。

高原已足春三泽,鸡水新添两岸沙。

嫩草如烟滋灌溉,长虹弄色隐云霞。

载歌喜雨因谁赐,笑指飞凫入酒家。

一亩泉

[清]张焕

宇宙谁开一亩泉,动浮地轴静涵天。

出奁宫镜风吹皱,没底龙渊月打穿。

寒碧遥生灵雨寺,清流分徧稻秧田。

源源不绝朝宗势,洄溯江河体自然。

初夏一亩泉劝农

[清]贾永宗

时维孟夏气清和,一亩泉中满绿荷。

阵阵暖风翻麦浪,声声黄鸟杂秧歌。

柳荫饷妇争铺席,陇上耕夫正解蓑。

见说官亭行劝劳,负锄齐拥马头过。

一亩泉

[清]魏一鳌

苍茫一曲隐仙源,野旷惟闻鸟雀喧。

斧凿何年开石髓,珠巩万斛涌云根。

稻畦流水秋风咽,柳暗人家烟雨昏。

当日静修居欲卜,推敲驴背羡花村。

一亩泉泉址 李扬 摄

一亩泉大事记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中对沈水进行了记载,沈水即为后来的一亩泉河。

北宋—金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置保州,八作使郝守浚召民工分行河道,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以济关南之漕运。

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疏浚一亩泉河,造船百余艘运粮物。从宋代以来,以一亩泉河为纽带的码头逐渐得到发展。

宋咸平中(999—1001),知静戎军王能奉命率军将保州城西一带溏泺洼地开掘深沟,高筑长堤,沿堤栽树,平地尽为水田,则敌马不能行。保州西皆为树林方田,直抵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尽为沟堑。

宋熙宁二年(1069)初,朝廷分遣诸路常平官使,专领农田水利。十一月,诏颁《农田利害条约》于天下,保州清苑、安肃(今徐水县)等地令民筑堤防以障水涝,疏沟渠以泄积水,修陂塘、堰埭以取水灌溉,即其地植桑榆,或种稻菽。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移住保州,疏浚一亩泉、鸡距泉,通舟楫,并引水入城内。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因河在保定府城南流过,始称府河。

明永乐十年(1412),保定县府决河二十四处。

隆庆五年(1570),保定府河洪水泛滥,天水桥被冲毁,当时的知府章时鸾肩负修筑保定砖城的任务,在筑城完成大半后,他看到南城百姓商贾往来府河涉水极为不便,决心城、桥工程并举,为不向上级申请资金,章时鸾带头捐出俸禄。自隆庆六年(1571)正月动工,同年四月即告完成。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一亩泉河北岸以原郑洛别墅改建灵雨寺。同年,海河流域大雨,大清河、濾沱河流域连日淫雨,保定淫雨四十昼夜,平地成河。

清乾隆十年(1745),直隶总督高斌大规模修治府河。此后津保间水运大兴,促进了以省城保定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贸往来和城市繁荣。

清乾隆十七年(1752),直隶总督方观承勘察开发申泉、五花诸泉,召民工疏浚扩大泉眼,注入一亩泉河。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总督方观承奉命召民工浚治保定河道,各河畅流。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大清河(包括府河)航程190公里,是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水路。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满城县民在一亩泉河筑坝,引水灌田。

清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直督李鸿章命下属修浚府河,改保定城内明河为暗沟。

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十九日,直督李鸿章下令动工挖浚一亩诸泉,疏治一亩泉至清河口190余里河道,建蛮子营、莲花桥等7座闸。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保定南关东刘守庙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水陆联运码头,府河沿岸布满了仓库。

光绪三十三年(1907),保定商人刘济堂创设了津保轮船公司,在天津到保定间往返运行,使大清河、府河有了小轮船。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907年11月25日),津保河道公司成立,计划集股银百万两。创办人先筹20万两,即动工修理河道,招足股后,购小火轮十余艘,半运客货,半拖民船。

中华民国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工务局为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组建唐、府河办事处。

1947年,冀中区工务局唐、府河办事处机构撤销。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建设厅批准,在保定城内今裕华路北便道(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门口西行约50米),打了第一眼饮水机井,没建输水管道,用一台日本式水泵提水,1985年废。

1949年

4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航务总局,制定了各种制度和法规,对船舶的载重、安全运输、运营航线均有明确规定。7月府河航道疏浚,津保航道全线恢复通航,保定设府河航运管理站。

本年,修建全市明暗水沟9条(全长2460米),整修古莲花池,开支折小米7.48万公斤。

1951年

4月,保定市人民委员会贯彻省政府颁发的《堤防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在府河设巡堤员,两岸村庄分段固定养护责任制。1951年开辟环城南路东端时,将南门城楼及以东古城墙尽行拆除,同时将城门以东护城河填平。稍后在拓宽南大街时,已失去护城河桥功能的南门石桥被埋于地下。作为另一项相应措施,是将护城河自东门石桥以下改道不再向南,而是偏东南流向刘守庙直入府河。自此护城河东城南段、南城东段不复存在。

1952年

11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府河水源与船闸管理暂行办法。

1956年

11月,保定市开始开发一亩泉水源,一亩泉水源区在月亮桥测流量5.011万立方米/日,翌年4月测流量0.856万立方米/日。

12月中旬,保定市建成城区集中供水,和原城区、一亩泉、大车辛三个水渠区,城区各主要街道竣工通水,人们用上了水质好的卫生自来水。

1957年

4月,保定市在满城县月亮桥测一亩泉水源区流量,0.86万立方米/日。

9月,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对一亩泉水源区一带进行地质勘探。翌年2月水源工程开工,9月,建筑工程部给排水设计院提出一亩泉水源设计方案。

11月,中旬动工,至月底完成一条排水明渠。该渠排泄西郊工厂区的污水和洪沥水,使万亩农田免淹,消除排水纠纷,还可用水浇地。同时开挖完成府河——臧村灌渠。

1958年

12月1日,保定市水利局成立。

1958年后,工业和生活废水入河,同时,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以及上游建水库,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泉河断流。

1959年

7、8、9月,陆续动工的一亩泉输水道、加压站和配水管纲等工程,到10月15日 基本竣工,并分段试水,10月底供水。

1964年

从一亩泉村南开始,向东至满城县张庄村东南与旧黄花沟相接, 只筑右堤。保定市投资18.5万元,浚治韩村排水渠、四里营排水沟、一亩泉河等工程。

1967年

一亩泉水源区在支持保定工业发展的同时,自本年度开始,枯水期形成了开采型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在一亩泉村东CKB31号井孔附近,中心区水位最大埋深4.38米,影响面积30平方公里,并逐步向常年型区域水位下降漏斗发展。

1970年

本年度一亩泉水源工程全部投产,日产水能力15.7万立方米。

1982年

3月,一亩泉水源区供水砖砌渠道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管道工程完成规划设计,9月动工,1984年12月竣工。改造后, 供水能力提高20%。

是年,枯水期一亩泉水位下降漏斗发展到91.5平方公里,中心地下水位埋深15米。

1985年

6月15日,一亩泉水位下降漏斗区扩大到192平方公里,一亩泉水源区漏斗中心G31孔(一亩泉东)地下水位埋深22.65米。

1995年

10月1日,保定市“一亩泉河游园”开园。该园位于一亩泉河建设桥至朝阳桥段,全长2100米,总面积13公顷,总投资450万元,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建成。

2003年

3月21日,保定市市区重点河道还清工程——永华桥段正式破土动工,该段河道还清工程全长9.1公里,包括府河、东护城河、黄花沟治理及候河疏浚,主要治理内容是河道清淤和护坡植绿,全部工程分三年完成。

2008年

10月28日,大水系建设的控制性工程一一王快、西大洋两库连通工程开工。

2012年

5月30日,王快水库与西大洋水库连通工程竣工。这意味着在正常年份,王快水库途经保定城区将向白洋淀供水1.2至1.5亿立方米,向一亩泉水源区补充地下水3000至5000万立方米。

2014年

12月底,长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到达保定。

2022年

4月18日,一亩泉河正式启动生态修复,力争今年9月份实现初步涌水。

本文参考资料:2014年版《保定府河》

编 辑:张天宇

策 划:赵琳 孟趁景

编 审:夏红星

监 制:陈芳

编辑:晚小班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晚二美

面对疫情,你还抢购吗?保定市商务局:没必要!我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应急保障体系完备

开展核酸检测!保定5地最新公告→

2022年保定市君乐宝牧场项目集中开工

我市31条道路人行便道“焕新颜”

让鱼儿休养生息,我市水域进入休禁渔期

我市启动2022年“寻找最美农民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