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博物馆”:让航空更易触摸、让科普更易触达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实习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当袁圆了解到这家航空博物馆时,纯属“算法使然”。作为一名5岁小朋友的母亲,“带娃出游”一直是她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某点评软件,便成为了她找寻出游地的平台。

抛开其他的因素,单从票价来讲,袁圆认为这趟“亲子行”至少物有所值,“展品比较丰富,模拟体验机会多。”在博物馆里,袁圆与儿子上演了一出与孩子之间的“拉锯”战,“我们早上10点过到的博物馆,下午1点过让他走,最后我们3点过才走。”

这家博物馆,名叫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以下简称“立巢航空博物馆”),位于“亚洲最大单体建筑”环球中心内,占地5000平米。博物馆于2019年2月试运营,2020年于成都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成立,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注册的、拥有独立法人主体的“民营航空博物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2022年4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首批800家科普教育基地中,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成都动物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等14家来自成都的科普教育基地榜上有名。

《决定》背后,是国家层面对于科普教育的重视。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该法开展执法检查。据“成都立巢航空”公众号,4 月 28 日,四川省人大、成都市人大常委执法检查组一行到立巢航空博物馆检查工作。

对于科普教育的重视的一大原因,在于科普教育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以美国为例,其航空科普教育包含航空主题博物馆、航空小镇、飞机生产企业以及驻扎着各类飞行器的军事基地。科普教育为航空产业发展直接提供或间接储备了大量人才。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视线回到立巢航空博物馆,作为一家算上试运营时间仅3年的民营航空博物馆,通过其发展历程,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从复杂中整理出头绪

立巢航空博物馆的背后,是成立于2006年的立巢集团,该集团从板材销售等传统贸易起步,2014年后进入无人机销售和培训等业务领域。

5月9日,立巢航空博物馆执行馆长杨培萌在接受记者面对面采访时说到,博物馆的创始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小就对航空有情怀。2015年,创始人去美国考察了两次通用航空产业,其中,第二次专门用来考察航空博物馆,期间深受感触,“看到二战的老兵在博物馆里一对一的给孩子们讲航空,这是无损的知识传递。”2016年,立巢航空博物馆着手筹备,三年后开业。

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的高科技产业,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也因此,涉及到航空的知识,大多庞杂且专业,光是要把航空发展的内容梳理出头绪,都足够让人伤脑筋。对此,立巢航空博物馆的解决办法是,以人类百年航空史的为主线,中间辅以各类与航空文化相关的知识。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熟知未必真知,即便是历史课本中的“熟面孔”,背后也有冷门的故事。杨培萌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公认的飞机发明者是莱特兄弟,但是这只是“专利”意义上的第一人,生活在莱特兄弟同时期的巴西人桑托斯·杜蒙特,也曾在巴黎成功试飞自己研制的飞机。

航空处处有知识,这位在历史课本上较不为知名的桑托斯·杜蒙特,奇妙地与时尚产生了碰撞。1904年,路易·卡地亚为方便其好友桑托斯的飞行,设计生产出了可佩戴于手腕的腕表并以桑托斯的名字命名,该系列至今还在售卖。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产业新兴不久,便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出生于1884年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12岁时跟随舅父远赴旧金山谋生并逐渐对机械产生兴趣,分别于1909年与1911年设计制造出了两款飞机“冯如1号”与“冯如2号”。杨培萌指着挂在博物馆空中,按照1:1的比例复刻的冯如2号,“这架可以称作‘国内复原度最高’的”。

冯如2号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实物带来直观体验

事实上,这也是立巢航空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在这里的飞机一般都是真机,一些飞机甚至处于适航状态,即便是复刻的飞机,也是严格按照原图纸的工艺与构造制作而出。

挂在大厅空中的S.E.5a复刻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传奇机型,也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款以军事用途为设计目的的飞机——1919年,河南督军赵倜通过英国洋行福公司向汉德利·佩季公司订购2架S.E.5a。据航空爱好者“拉上窗帘”考证,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存世的真机在世界上仅有两台。

当博物馆收购到这架飞机时,更是从随飞机主体一起配套的资料中,获取了意外的惊喜。

资料显示,这架飞机是美国一位名为Brian·J·Todd的爱好者,根据1971年的手绘图纸,从2001年到2008年,共计花费了4058.5个工时,打造完成,这架飞机还取得了特许适航证。

根据记载,这架飞机随后被卖给了一位名为Peter Meers的加拿大老机务,使用其飞行了一百多个小时。后来,由于老机务自身年龄的原因,出售了这台飞机,“我们正在争取办理国内的适航证,让它能在中国的天空中飞起来。”杨培萌说到。

S.E.5.a的飞行日志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除了航空历史知识与飞机展品之外,博物馆内还穿插着各式模拟器,并专门开辟出了模拟飞行体验区。

袁圆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基本上是围着模拟器在打转,“只要是能上手的,都很感兴趣。”一些大人也会展示出浓厚的兴趣,杨培萌说,“以前也曾经出现过馆内某位成年参观者投诉一位小朋友使用某台模拟器过长,而始终轮不到自己体验的情况。”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除了看似“常规”的飞行模拟器,如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模拟器以外,馆内还有不少博物馆自主研发的演示科学原理的装置,杨培萌说,一些装置的研发实属“被迫”。她以博物馆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飞机发动机模型为例,一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博物馆还可以向有关需求方输出这项技术,“我们也是在为自己造血”。

实际上,除了简单的科普,这些技术更可被用作教学。杨培萌告诉记者,一位来此参观的老人曾向她感叹,如果当年老师在授课时能够用博物馆里的飞机姿态操控演示装置来直观说明,自己也不至于当年学了一个月也没弄明白。她接着说道,“这些装置我们也会不断升级,成功了就可以继续输出。”

飞机姿态操控演示装置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让博物馆自我生长

来到立巢航空博物馆的观众,多少都会驻足停留在两面摆满高仿真飞机模型的展柜前。

高仿真飞机模型于本世纪初发端于国外,国内近几年也逐渐兴起。模型采用合金、塑料、橡胶等材质,严格按现实中的真机缩比制作,甚至完全真实对应飞机注册号,严格区分于一般的儿童玩具。

展柜里机型承载的内容非常丰富:荷兰皇家航空百年历史中运营过的机型、全球最大航司美国航空1930年创立以来各时期涂装的时代特征、英国航空logo变迁……

这些展柜里比例均为1∶400的1657架高仿真飞机模型,全部来自于一位家在西昌的收藏家。

收藏品的入驻来历,诠释了杨培萌口中的“生长性”。据介绍,这位收藏家从小便对航空感兴趣,儿时的一大爱好就是去西昌青山机场看飞机。长大后,他在当地工作,闲余时间热衷于收藏高仿真飞机模型,“每一架飞机他都建了档案,电脑里的文件大小有10多个G。”随着收藏品的日益累计,本就不算宽敞的住房里逐渐被整个堆满,“他家里自己的展柜,由于每次只能展览数百架飞机模型,每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展。”

一个事实是,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立巢航空博物馆成立的新闻,这些高仿真飞机模型或许已经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被分散出售。杨培萌告诉记者,由于收藏量太大而带来的困扰,这位收藏家本来打算一次性打包卖给博物馆。后来经过双方协商,改为博物馆租借其展品,“后来这位收藏家决定,当租借的费用达到他购买这些模型的原价之后,他就把它们全部捐赠给博物馆。”

馆内展览的高仿真飞机模型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杨培萌至今还能回忆起这1657架高仿真飞机模型初来博物馆时的场景:带着收藏盒的模型堆满了房间,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算整理出来,最后关头更是几乎熬了两个通宵。展陈布置好之后,收藏家默默说道:“原来所有的模型展览出来是这个样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些倾注的心血,对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触动,袁圆一行也不例外。袁圆的儿子回到家中后,把高仿真飞机模型从玩具堆里整理了出来,并摆放在了客厅电视机旁的展柜里,恰如那1657架模型一般。

事实上,关于观众的故事还有更多。

有的在这里看到了人生中第一次乘坐的飞机;有的在这里看到自己前一天刚驾驶降落在双流机场的飞机……一位观众甚至在这里驻足观看了5个小时,隔天匿名捐赠了一架展柜里没有的机型。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馆中所收藏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瓷房子上。作为现时仍以原有名称运作的历史最悠久航空公司,立巢航空博物馆通过接受捐赠的方式收齐了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在100周年时累计发布的100款瓷房子,在这其中,85套来自一位航空爱好者13年的收藏,当另一位航空爱好者听闻后,便捐赠了剩下的15套。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背后是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立巢航空博物馆的成立,背后首先是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根据定义,通用航空指的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涵盖了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一整条产业链。

通用航空以直观的印象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当属2008年的两次自然灾害——中国南方雪灾与“5·12”汶川地震。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发生时,陆路交通受到严重破坏,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在第一时间开进;与此相对的是,通用航空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这被标志为低空开放的信号,很多省市一度掀起了“通航热”。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通用航空制造发展。

此外,成都本身也拥有丰厚的航空产业资源。

从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来看,成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航空重镇。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运营后,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成都的航空产业资源,亦有不为人熟知的“隐藏面”。成都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城市之一,亚洲最大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位于成都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全球办学规模最大的飞行培训机构,其新津分院所在机场,曾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轰炸机起降机场……

737-300机身段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飞”出个未来

试运营后的半年,立巢航空博物馆即受到通用航空产业业界人士的关注。

翼趣航空总经理、通航在线媒体平台创始人李仙勇,曾在文章中《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博物馆的10大商业启发》表示:“航空博物馆目前更多的是政府项目,主要功能是青少年航空科普,比较少看到纯商业化的航空博物馆。如果要启动通航的消费级市场,除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外,更多需要市场化主体的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真正亲身去‘消费’,也只有更多人认可了航空文化和通航服务是民众可以‘消费’的,才能借助市场最广大的力量去启动通航‘消费级市场’。”

这也意味着,航空科普的微生态搭建,并不止于博物馆。“大家看到可能会说很棒,但我们自己可能只能打60分,离我们设想的还有差距,”杨培萌说,“所以这个只能叫做博物馆1.0。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分化了出了很多小团队,例如航空器贸易、内容组织、演示装置研发等。”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事实上,除了在博物馆中能够观展以外,观众还可以参加博物馆定期举办的讲座,也可以走出去体验航空飞行,同时,博物馆背后的公司也提供飞机驾驶的相关培训,并组织学员参加相关航空赛事如航空模拟飞行、航模比赛、无人机比赛等,“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化的运作,让大家都参与到航空科普的领域中。”杨培萌说,“航空科普底层搭好以后,往上的人才流通就有了基础。”

(文中袁圆为化名)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