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路生自主设计,组织团队历时12年构建了一系列研究,解答了宿主遗传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相关成果最近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什么是肠道菌群?菌群与宿主是怎样的关系?肠道菌群会影响宿主的口味偏好和情绪?研究肠道菌群存在哪些难点?
什么是肠道菌群?哪些细菌会生活在肠道中?
论文“共一”作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吴金鸳介绍,肠道菌群一般是对生活在人类及其他动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的总称。据估计,人类肠道菌群的数量大约有30万亿个,大致可以分为益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三类。
益生菌也称为有益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消化球菌等,它们可以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条件致病菌,比如肠球菌和大肠杆菌,一般条件下是无害的,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我们的免疫力下降才会有害于我们的健康。
病原菌,主要包括变形杆菌、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这些菌在肠道内一旦突然增殖失控,会引发许多问题,如肠炎、腹泻等一些疾病。
菌群与宿主是怎样的关系?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类的另一个重要器官,也被称为“第二大脑”,会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共同进化,因此它们与宿主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吴金鸳举例道,我们食用的膳食纤维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这些纤维是肠道菌群的粮食,可以被其消化吸收,它们能够将膳食纤维发酵成乙酸、丙酸和丁酸等小分子物质,从而被宿主吸收,增强宿主免疫力。
肠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人类常见的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肠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都和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现实生活中,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药效,甚至有些人会产生个体的药物反应,这一现象也与肠道菌群相关。
肠道菌群与宿主互惠共生,密不可分,但不同菌类之间的关系却错综复杂。吴金鸳介绍,肠道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不同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比如,一种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同时,这种代谢物又是其他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当微生物之间达到了生态平衡之后,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也就建立起来。
肠道菌群会影响宿主的口味偏好和情绪?
肠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些微生物为了生存,会释放出一种信号分子并传递到大脑,让大脑对某种食物充满渴望。因此可以反推,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素食,其肠道里肯定富含较多以分解膳食纤维为主的微生物。
吴金鸳指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分泌神经活性物质和短链脂肪酸,作用于营养感觉、食欲和饱腹感调节系统,从而直接影响宿主的食欲和进食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口味偏好和食欲是可以被塑造的。
而关于肠脑轴,即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的喜怒哀乐,有研究发现大脑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确在宿主的健康和行为上扮演重要角色。比如人类的抑郁、焦虑和自闭等,都发现和肠道微生物有关。但吴金鸳表示,目前并没有发现在二者之间起作用的具体机制。
研究肠道菌群存在哪些难点?
第一,肠道菌群具有复杂性。成人肠道表面积有200-400平方米,分布着约30万亿微生物,组成了复杂、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众多,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的变化都会引起肠道菌群变化,且难以确定某一种现象具体是由哪种因素导致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干扰研究。
第三,目前对于微生物的研究手段并不是特别充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特殊的条件,但目前大多数微生物都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单独分离培养,这就导致了只能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微生物的信息,而测序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又制约了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吴金鸳表示,目前,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极为有限,只是刚刚打开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大门。未来可以从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关联、与宿主的营养吸收等方面入手,让科研更好地造福人类。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鹤佳
编辑:罗江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