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母爱

这件事本不应该跟我有交集。今天想起来,除了多一点感慨之外,可能什么也没改变;就像落进河里的石子,在水面虽起了一点儿涟漪,但很快就会恢复平静——但毕竟也起了涟漪。

我最终也没问那个小孩的名字,因为我们当时只是陌生人。那时,孩子坐在学校门口号啕大哭,泣不成声,几近崩溃。我断断续续地听她说,好像是因为一个好朋友不理她,和别的同学好了,自己被同学孤立、被看不起。她抽泣地说,她都不想活了。

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内心太脆弱,甚至有点小题大做,正准备转身要走——她说了句:“我爸妈离婚了。我妈去养别人的孩子,我爸也去养别人的孩子,他们都不要我了。我是没人要的孩子。”于是,我有点担心她,跟她聊了两句,问到了她奶奶和她妈妈的电话,给打了过去。妈妈说,在忙,一时回不来。奶奶来了——原来是以前小区里的邻居。但是,奶奶看见她就数落她:“为啥不回家?又和同学闹别扭了?为啥不告诉老师?……”孩子又开始哭。

我跟孩子奶奶说:“我和孩子一起吃个饭吧,吃完饭我给你送回家去。”奶奶笑着说:“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我领孩子去吃的海底捞。我让孩子点了她喜欢吃的菜。孩子渐渐平复了情绪。她一直在说她的家人,她觉得家里人谁都对她不好,她的关注点都是负面的,而她在内心又夸大了自己的不幸。其实她是个很会说话的女孩儿,很会讨人喜爱。她说:“阿姨,你真漂亮,你让我感觉到了妈妈的爱。”这个孩子才13岁,才上5年级。这个年龄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我不知道我做得对不对。我只是给了她两句安慰的话,她就选择跟我走,可见她有多么缺关爱。当她有委屈受伤害的时候,她依赖的应该是家人才对。如果孩子一直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当她把求助的目光放在外人身上,一味地依赖陌生人的关怀,只会适得其反。

临分手时,我很认真地告诉她:“以后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坏人是存在的,孩子。”她笑着跟我点点头,回奶奶家了。

那天回家,我跟儿子打电话,说起这件事。孩子说:“妈,你做得对!由此也可见,你的母爱无处安放了。需不需要我回家陪陪你呀?”我像他之前对我一样,说了一声“切——”。

其实,孩子最需要我们做的,可能就是陪伴,而且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原谅。有能力的人往往伤害的是没有能力的人——相比孩子,大人更为自私。

写完这几句话,窗外,风声已息。天空,没有一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