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齐鲁大地,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从博山区最北边的原山林场北峪营林区到最西边的岭西营林区,再到南边的樵岭前营林区,一路上满目青翠、流水潺潺,松树、柏树、刺槐等树木交织的森林延绵不断,洁白如雪的槐花林吸引着过往市民纷纷驻足欣赏、拍照。
淄博市原山林场林区跨度30多公里,群山起伏、林海莽莽,是以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为代表的三代原山人65年坚持植树护绿、接续奋斗,在鲁中地区打造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绿色生态屏障。
不过,在原山林场建场初期,这里还曾经是一座群山裸露、满目荒芜的“石头山”,只有极少量的幼林和残存林,森林覆盖率不足2%。
那么,这样一座荒山是如何变身为淄博城市绿肺的?
建场初期的原山人凭着仅有的百把镐头,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长期居住在石屋和破庙里,工作在荒山秃岭上,硬是将一棵棵树苗种进了石缝里。
就这样,经过早期原山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让树木在石缝里成活生长,从此原山人精心呵护,将这座荒山变成了青山。
而这新的开始,殊不知迎来了原山林场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原山林场成为淄博首批“事改企”试点单位,那些昔日的种树人不等不靠,走出林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这个过程中,原山林场也新增了许多副业项目,但后期由于经营不善、观念滞后等原因,所经营的这些项目大多被市场淘汰。
原山林场的矛盾越积越多,困难越积越大。到1996年,当时的原山林场负债累累,126家债主轮番上门讨债,职工13个月发不出工资且接连上访成常态。
危难时刻,孙建博被任命为原山林场场长。当时,孙建博是原山林场下属企业陶瓷批发公司的经理,当时的陶瓷批发公司,已经经营到全国各地。
曾经有人问过孙建博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残疾人,当时已经将所经营的陶瓷批发公司做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规模,为什么放弃自己先富起来的优越条件,敢于接下林场这个烂摊子。”
孙建博说:“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我是一名残疾人,更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牙坚持。”听党指挥、敢于担当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永远流淌在原山人血液中的优秀基因。
就是这种坚定地信念,让孙建博和原山的党员干部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走出困境、获得发展。
经过孙建博一班人的共同协商,原山林场关停了下属的亏损企业,这样一来,就直接堵住了林场的漏洞。随后,在孙建博的带领下,原山林场又相继筹措资金建起了原山酒厂、原山刀具厂、原山食品厂、长青林山庄、原山养殖厂和苗木基地等有市场前景的新企业。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孙建博就带领原山林场重获新生,为职工补发了工资,退还了集资,补缴了养老保险,还报销了医药费用。
随着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职工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山林场紧紧依托“绿色生态”和“艰苦创业”两块金字招牌,突出“红+绿”融合发展模式,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园林绿化、森林康养等产业,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林场保生态、原山集团创效益、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品牌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有机融合。在全国4297家国有林场中率先实现了山绿、场活、业兴、人富、林强的目标。
不仅如此,原山林场的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1996年的8万立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4.4%,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万余吨、释放氧气6000余吨、吸滞灰尘60000余吨。今天的原山林场,已经成为首批中国最美森林氧吧、全国自然教育学校、中国森林康养林场、全国林业英雄林教育基地,被当地市民亲切的称作“淄博的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这是孙建博一班人一直坚信的一个信条。而正是在这个信条的指引下,原山林场才发展成为全国的学习典范。
2018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联合发文,授予孙建博“林业英雄”称号。由此,孙建博也成为继马永顺、余锦柱之后的第三位全国“林业英雄”。
随后,中宣部启动“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集中采访活动,原山林场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宣传典型。
现在,孙建博虽然已经是一名退休干部,但他却从未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而是来到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每天都给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原山艰苦奋斗、保护生态的故事。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原山林场人一代代传承着百人传水、石缝栽苗的艰苦奋斗精神,又在发展中不断赋予原山精神新的内涵。
他们用青春,用生命,用双手,用汗水在大山上建立了一座绿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