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什么是审美情感
很多人喜欢画,但总“谦虚”地说,不懂画。其实,懂与不懂不是主要的,不懂可以装懂,懂也可以说不懂。很简单,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审美的标准就不同。
美学,就是感觉与感知的感性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人的情感分生活情感与审美情感两个层面,生活情感无非喜怒哀乐、阴晴圆缺,审美情感无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艺术审美的情感认知是美的价值,取决于欣赏者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它与生活情感既有关联又有离散。因此,生活情感属世俗性情感,审美情感属互动情感。
雕文织采的是,大多数画家的“作品”流于形式主义,希旨承颜的审美职能蔚然成风,谈不上审美情感,哪来的艺术思想。没有审美情感的艺术思想,自然谈不上艺术价值,何来互动情感。然而,大多数欣赏者又缺乏独立的审美情感,流于约定俗成的人云亦云,成就了艺术流俗。现实是,大多数画家的所谓“审美情感”非常趋利,承风希旨成为幸福的理由,谈何艺术思想。
虽然,审美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极为现实,不论贫富对艺术情感都附有一种“值钱”的意味。所以,艺术情感的前提不是艺术价值,而是艺术价钱。虽然,这些都与艺术情感的本质无关,但艺术情感还是脱离不了艺术价钱。通常,中国人的审美分艳俗、含蓄、矫情、病态四个层次,但艺术中的审美情感包含三个层面,即形式美、寓情美、抽象美。
所谓形式美,是物质元素组合起来的物性构成美,这是艺术审美的本质。理论上,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实际上,没有物质构成哪有美的形式,由此,富裕与贫穷对艺术审美有着极大影响。中国古人有“富而好礼,贫而无谄”之言,富者追求的形式美是品质美,贫者体现的形式美是朴质美,穷儿暴富者显露的是附庸美。所以,富者关注的是艺术的金钱价值,贫者喜好的是艺术的装饰趣味,穷儿暴富者注重的是艺术的升值空间。
构成形式美的是具象表达,即描绘具体的形象,中西绘画中的写实主义是其代表。由于形式美具有直接的表情达意,所以形式美最为被大众接受,而且以“艺术”的形式服务于政治。
所谓寓情美,源于生活情感,是对生活内容的一种表意,赋予物性具有某种愿望。寓情美即意象表达,对物象进行有取舍的改造,形成具有寄兴寓情的艺术形式。
对欣赏中国画而言,寓情美附有一种寓意,这种寓意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艺术情感,尤其中国人对艺术的寓意有着一种着迷,而且还有着一套解释。如画马背上骑着猴,寓意“马上封侯”;大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葫芦和藤蔓,寓意“子孙万代”;蝙蝠从天上飞下,寓意“福从天降”;花瓶插牡丹,寓意“富贵平安”;水仙花和牡丹花,寓意“神仙富贵”;公鸡和鹿,寓意“功名利禄”;鸡冠花下站公鸡,寓意“官上加官”等。这些寓意不乏结合中国文化的图解功能,迎合各阶层的审美趣味。
第三层面是抽象美,从形式美的具象和寓情美的意象中抽取感悟体验,脱离外在形象,把具象和意象统统抛弃,只留下人为认识的几何形态或者精神理解的,与现实的东西有联系,但是并不以形象的相似为联系,就是抽象。
抽象美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有助于扩展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广阔、深远、无限又朦胧,更能促使人的联想、体味、补充。艺术情感中的“抽象”与“具象”相对而言,抽象美不是无形象,只是用来指称一种不描摹现实物象,不具象形性的艺术形象。具体地说,抽象美是扬弃具象,追求绘画元素的纯粹之美,新生之美。抽象美无具象之束缚,遨游在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表现出更加符合人所期望之美。
综上所述,审美情感的形式美、寓情美、抽象美,无关人的高低贵贱,但缺乏想象力的人喜欢具象,未能免俗的人喜欢意象,具有想象力的人喜欢抽象。纵然,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的愉悦,但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真正的审美情感的获得,与计功谋利毫无关系,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激发对情感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