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方情人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鲜花礼物的节日,男男女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倾诉情怀,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那么,真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收获有始有终的幸福爱情?
昨天,我们分享了曾师和师母的爱情故事片段,不少朋友表示没有看够,期待更多智慧开示。
其实,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敬爱的曾仕强教授与刘君政教授有着半个多世纪的伉俪深情。二人18岁相识,28岁结婚,互敬互爱,矢志不渝。不仅婚姻美满幸福,更是教子有方,一家和乐,让人称羡。
借着今天这个节日,让我们一起重温曾教授与刘教授一起自述他们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爱情与婚姻。
同时祝福每个人都能收获幸福的爱情与美满的家庭!
我的太太刘君政,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正教授。她在大学里面教书已经快四十年了。
我的先生曾仕强,是台湾交通大学的正教授。后来做了大学的校长。
我当大学校长的时候,我的学生们都非常年轻。所以可以讲,我大半辈子,也可以说几十年,都不断地在跟年轻人互动。
当然因为年龄的关系,我会跟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所以我相信,我们对一切人的心理应该都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了解。
我在大学期间当了二十几年的四年级导师,接触的学生很多。尤其在师范大学,做导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学生将来出去是要为人师表的,所以做他们的导师比一般的大学责任要重一些。
说起来我们在18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因为那一年,我们同时进入一个校园——台湾师范大学。
那个时候,我们各自家里的规定都很严格,因为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就高,希望我们将来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妈妈就很严肃地讲要好好读书,不要谈恋爱,因为谈恋爱会耽误功课。
实际上我们从小就是男女合校,而不是男女分校,但是男女同学在一起,彼此只限于同学而已。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师范大学规定男生不可以跳舞,女生不可以打桥牌。这样男女生就少了很多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彼此接触的机会。学校是想尽办法让我们专心读书,当然家里头也是如此。
后来,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觉得那四年是很宝贵的。时间一晃而过,如果分心搞一些什么婚姻、爱情活动的话,那自然会耽误的,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是不好的事情。
我们也承认,当时是有很多男女同学谈恋爱,但是基本上最后成功的实在不多。最起码我们两个在那四年当中,只有同学的交往,而没有什么爱不爱的问题。
后来我们都毕业了,我分配在台北一所重点学校担任老师,曾教授去服兵役,他在服兵役期间常来看我,我当时想到这是友谊,是同学,所以也就没有介意,因为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来找我。
在我们那个时代,男生读大学的比较多,而女生读大学的就比较少,而且女生漂亮的更少,所以我就变成了天之骄子,常常有很多人想来打我的主意。当然我听妈妈的话,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接受。
但是曾教授是很聪明的,他来找我,就说来跟我借借书,他想看书。我想借书是应该的,因为是同学,所以就借给他了。通过几次借书,我们就有了一点来往。来往之后,他就对我表示好感。那个时候我们就这样慢慢地接触。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聪明不聪明的事情,只是表示我的动机很纯正。我当时只是说你帮我借点书,也没有想到很多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的交往都是很自然的,慢慢孕育而成,并不是说打定主意,非要怎么样不可,我们都没有那样的想法。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事情。
他也常常给我写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在信里面说希望我跟他在一起。我当时非常挣扎,因为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哥哥弟弟妹妹都在外国,他们也都在等待着我出国。而我也觉得妈妈的话很重要。
不过他跟我讲,他希望我留下来,跟他在一起。然后还说我不要急着出国,以后他一定会带我周游世界,到任何地方玩都可以,只是不要把出国摆在第一。
我想现在的人所处的环境跟我们那时候是不一样的。现在两个人谈恋爱可以打电话,发e_mail,手机留言等等。
但是我们那时候比较流行的还是写情书,因为这个信一寄出去,对方会怎么反应,自然会有结果。她们全家都到国外去留学,可是我没有办法。我不能为了这件事情,就撇开家里的事情不管。
那个时候,她出国所需要的一些证件都办好了,这是事实。可是我很简单,就想那个时候开一些“支票”也是很必然的现象,到底能不能兑现,其实谁有没有把握,尽量做就是了。
因此我们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就说,只要是诚意就不算欺骗。当然我运气还不错,后来总算也慢慢地一步步兑现了,总算也不是空头支票。
前些时候,曾教授去了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栏目完毕,就有好几个女生跑过来跟我讲,您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怎么样选择爱人。当时我还愣了一下。
我认为选择爱人应该说是很自然的。只要你在大学或者在年轻的时候,很喜欢一个人,他也很喜欢你。你觉得他真心爱你,你也真心爱他,那你们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去慢慢地把两个人的力量加起来,你看他有什么潜能,就尽量的让他去发展,给他很好的环境,我相信最后都会成功的。
我想我们两家有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的父母相处得都很好。他们一辈子从来没有闹过什么离婚。
我们有三个小孩,现在都已经成家了,他们也都处得很好。我想这是上一代给下一代最好的示范。也许别的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但是最起码这一点,我们给他们做了一个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们都花了很多心血,因为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是用尽头脑的。我非常注意小孩子很小的细节,比如他交什么朋友都会留意。
而且我会很注意到每一个孩子有什么潜能,然后教给他一些读书的方法,尽量去辅导他,让他的潜能尽量发挥出来,所以我们三个孩子都可以说是蛮有成就的,至少在社会上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
讲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比较惭愧。因为我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非常忙碌,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太太在教他们。这也可以说就是古代所讲的“相夫教子”。
有时候我在外面,压力很大,回来脾气也不是很好。所以,说实在的,我对小孩的事情很难有时间去操心。
曾教授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人。他28岁就做了校长,你想一个28岁的人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去做一个开创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
四年之后,他又做一个开创一所专科学校的负责人。当然专科学校也有校长,但是只是挂一个名,什么事情都要曾教授来做,总务要他,教务要他,训导也要他。因为一个学校刚开始办的时候,总是人事精简的,所以他就要负担很多方面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一个家需要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包括小孩在里面。
我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偷偷跟我讲:“爸爸,我选了一个你跟妈妈会喜欢的人。”我当时听了,实在是很感动,因为总算我们这个家风传下去了。
人有多大学问是一回事情,你有没有真正的磨炼,那才是实际的一个理念。而且越经过磨炼,越成熟,然后做起事情来,就会越轻松。
我们最要紧的是会把亲情、友情跟爱情分得非常清楚。每四年我差不多就会有一个变动,那我太太呢?当然也要跟着我走。
因为两个人分开太久,总不是办法。因为跟着我变动,她每次都要准备新的功课,说实在的,她经常都是等小孩睡觉了以后,才开始准备明天要教的东西,真是格外辛苦。
我有很多同事,她也有很多同事,可是,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同事就是同事,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来往,这样我们家里就比较单纯。
上班各自面临不同的同事朋友,下了班以后就是一家人。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无话不谈,什么事情都可以讲。
我们结婚的时候也有一些原则,曾教授可能在演讲里面也讲过,就是他生气的时候我不生气,我生气的时候他不生气。当然事实上有的时候也做不到。
然后我们的工作呢?也定了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在一个地方做事。
我们是在同一个地方,而不在同一个机构。这样每天晚上回家就能见到彼此,但是白天却在不同的地方。
平常我们都是连礼拜六、礼拜天都非常忙的。孩子那个时候要考大学,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他就跟我大声讲:“妈妈,爸爸怎么比我们还紧张,比我们还忙啊?”由这一句话,各位就知道,我们这一辈子,我们这个家庭一直都是很忙的。
有的时候我跟同事说,曾教授连一秒钟都没有耽误。我们两个人的时间实在是不够用。不过,因为有彼此精神的鼓舞和依赖,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们的三个小孩都留美,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以后,我们才放心让他们出去,我们都很坚持这一点。
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实在很不理想,全部学了一套外国人的观念。我们的小孩读大学都是在我们附近,虽然他们也可以考到外国的大学里面去,但是我都很坦白的跟他们讲:
“你这四年还是跟父母在一起,因为四年以后你就要到国外去了。所以你自己考虑要不要离家比较远。”他们后来也接受了这一点。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我们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我们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一个读清华一个读交大,都离家很近,可是我们都让他们去住校,让他们和群,也跟同学朋友来往。礼拜六、礼拜天随时都可以回来。
有时候他们回来我们已经吃过饭了,但我还是会再做给他吃。然后在旁边听他们讲一讲学校里的生活。这样,虽然他们住校,我们还是可以随时辅导。
尤其是感情方面,男女同学自然要交往,我们就告诉他们,不要放任自己的感情,要用理智来指导。其实我们也得到过父母的指导,那就把这个经验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的女儿、儿子在爱情婚姻方面其实都是蛮平顺的。小儿子是学音乐的。说起这个小儿子学音乐,其实也是我太太从小就发现他有这方面的潜力,并费劲苦心陪他一路学上来的。
我们两个在大学学的是工业和教育,又学工又学教育,对音乐根本就是陌生的。学校里也没有这种专门的音乐课程,小儿子学音乐就要去拜访名师。所以课余时间以及礼拜六、礼拜天我一定带他去台北。
台北才有名师,因为它是大都市,尤其音乐学院音乐系都在那边。可以说从中学一直到他考大学,这六年之中都没有间断过。我想,要小孩子对某一种行业学得很专心的话,父母是要投入时间跟精力的。
其实说起来也很好笑,我跟我大儿子是在同一年拿到的博士学位,我不知道各位听了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这个,因为曾教授讲演,有时候下面坐的整个都是博士。而他作为演讲人,却没有博士学位,而别人反而总介绍曾博士怎么怎么样。所以他在成名之后,不得不去读了一个博士。
也不是说不得不,我当时觉得与其经常被人家称为博士,而我去讲我没有博士学位不好,不去讲也不好,还不如干脆自己去读一个算了。
这就是不得不啊。
我是抱着这种心情去读博士的,并不是像其他人说的为了干什么而去读博士。
我刚刚回答那些人问我怎么样选爱人的,事实上我们两个大学毕业后都是糊里糊涂的,也不知道将来会走哪一条路。
说实在的,那个时候,能够分派到一个工作,能够认真地去做,能够把家庭安顿好,能够过一个平静的生活,已经是了不得了。
所以我也经常教我们的小孩子,不要刻意去做很严密的计划,将来一定要干什么,这些其实不需要。过一种比较单纯自然的生活就好了。
我们的体会就是,你不必对自己太有信心了,要那么多信心干什么呢?我们要对老天爷有信心。我觉得中国人最可爱的文化,就是我们对老天爷有信心。这个老天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你好好做,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自然不会败,自然有路可走。所以我们相信,像我们这么规规矩矩的人,老天一定会保佑,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的第三代,他们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但是讲一口很好的中国话。这是为什么?
也是我们给他们一些规定,当然也不是很严格。就是我们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在平常谈话的时候,要说中文。因为孙儿是中国人,不能剥夺他们讲中文的权利。
所以他们从小就讲国语,讲到三、四岁。我们又想到会讲不会写也不好。否则等到以后结婚了,就不会教他的小孩。
我们又跟女儿讲,你要带他到学校里去学习怎么写。所以他们现在也会写,也会说。我们觉得中国将来是很有前途的,很有希望的。
我觉得父母在适当的时间给子女一些指导,这是一定要尽的责任。我们的大女儿要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我们一起送她到机场,我当时只讲了一句话,就是你不可以嫁给外国人。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了。
她出国的时候,有三个台湾的女生一起。她们租了一个公寓,刚好有三间,一个人一间。其中有一个人功课赶不上,就回台湾了。另外一个她的男朋友就是美国人,然后她男朋友的朋友一大堆又来追我女儿。
我才想到,幸亏她爸爸讲了这句话,要不然她一定会接受其中一个的追求。也正是因为她爸爸的这句话,她把那些人都拒绝了。
我们两个都跟她讲,那边有没有很优秀的中国男孩子?最后她说有一个,也对她很有兴趣。我说那个人怎么样?她说很正直。
我说正直就好了,你要看人家的内在,不可以完全看人家的外面。现在很多年轻小女孩都是看外表,可是看外表往往就吃亏了。
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要看出来子女到某一个关键点,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从而给他及时的辅导,这才是最好的父母。
一天到晚,滴滴答答讲一大堆其实是没有效的。当然,什么也不管,也是不负责任的。
怎么样才能看得出子女在什么时候需要你的指导呢?这得靠关心。
比如说我们的孙子一出生,我们二话不说就告诉女儿儿子要教他们讲中文。当时也觉得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在美国出生,整个环境都是讲英语的,你怎么可能处处讲中文呢?
但现在十年过去了,证明我们的话还是对的。因为他给我们打电话,甚至有时候写几个字回来,都是用中文的。
其实,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是要受很大的考验的。我们也很不忍心让小孩在国外奋斗,只是目前的时机他们还要继续努力一段时间。
我想在最后,应该要谈一谈我们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到底是在传承什么东西呢?就是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而已。你这一代是中国人,下一代就不是中国人了,那你的努力岂不是一笔勾销了?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他不断地教我要传承中华文化。那我的责任就是除了教养小孩做人做事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中国人要有中华文化。就算你再有成就,只要失掉了中华文化,都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爱情跟婚姻,其实我们都很尊重小孩的选择,但是他们自己会不断地跟我们商量。一个家庭你说他有代沟他就有代沟。你说没有代沟,他就没有代沟。
我们家是没有代沟的。现在在外国的两个孩子每一个礼拜都要打电话来,不是我们强迫他要这样做的。
有时候我们出去会告诉我们的女儿几号出去,几号回来,一回家,就接到女儿电话,讲不要那么辛苦,跑来跑去,连我们年轻人都受不了,何况你们年纪那么大了。
可是曾教授有这个抱负,他认为这是他的使命。既然对中华文化有一点研究,他就觉得应该好好来跟大家分享。我也赞成他这一点。
我们结婚以来,不管是孩子也好,曾教授也好,有什么潜能我都尽量给一个环境,给他们去发挥。
所以曾教授一直都是在要么看书,要么在外面。他担任过很多部门的领导,他的那些经验都是靠自己努力,脚踏实地得来的。
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去吵他,让他有个环境好好去把握他的时间,把精力用在那一方面。当然有时候他也有些烦恼,我也会听听他的烦恼。
小孩子也是一样,我会尽量想办法跟他们沟通,能帮忙的就尽量帮他们解决。
其实话讲回来我们两个都有很多的缺点,因为我们都知道人一定有缺点的,我们的小孩也一定有缺点,只不过一家人要互相包容,互相成全,多看他们的优点,少去挑剔他们的缺点,自然就相处得非常好。
我们每年都会定期的团圆,然后照个全家福,再各自回岗位上去努力。当然平常也有不断地沟通,不会因为好久不见面而觉得生疏。
包括第三代,有话都会直接跟我们说。第三代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不一定要通过他们的父母,自己拨通电话就找奶奶,然后开始讲。我觉得一切都是在乎人为的。
我觉得我们的爱情跟婚姻是一个同心圆的。
我们从18岁认识到28岁结婚,一直努力到现在,而且还会继续努力下去。几十年了,我们把自己的体验说一点点出来,还是请各位多多指教。
谢谢。
选自《爱情与婚姻》,录制于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