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又是一年,我竟然还在。
这是我做自媒体账号后写下的第3个年度盘点。这几年,各种签约、拿奖、定制课程,无论是金钱上,还是自我价值实现,我都收获了很多。但熟悉我的网友知道,我是躺在病床上完成第2个年度盘点的。一年多的长期伏案,让我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于是,痛定思痛,我决心改变。我甚至做好了随时停笔的准备。又是一年过去了,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创作量大幅减少。但,我依然还在。
2年多,我亲眼见证了自媒体行业风向的变化,从问答、专栏到带货,从图文到视频。一年多前,视频最火的时候,我就说坚决不碰视频,也劝大家不要轻易被平台带节奏。
做什么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本事赚得超额收益?这种收益能持续多久?如果没想清楚,你很可能是炮灰。
一年过去了,视频现在收益、播放量都在大幅下滑。我看到不少几十万粉丝的号都在新年宣布断更。有的是因为找不到新意了,有的是因为找不到成就感了。而去年这个时候,哀鸿遍野的是图文创作者。
内容产出,本就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
一、妈妈兼职做育儿自媒体,到底靠什么实现价值?很多育儿自媒体的号主是全职妈妈。刚开始做自媒体时,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一边带娃,一边兼职创作赚点外快,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创作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还需要不断地契合大众。哪有那么容易?
在我看来,有本事干好自媒体的人,也能干好很多更能赚钱的工作。
做自媒体,靠流量赚钱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单价从万阅读量、播放量几百块,到现在的几块钱。流量从动辄几万到现在的几百,双双1折打起。收益大家可以自行计算。
想想这也能理解。用户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已经几乎饱和。流量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
而且,平台也是逐利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创作内容,平台按流量给我们付钱,他们是赚不到钱的。所以他们更希望我们能带货,赚用户的钱,同时平台也能分成。所以,带货几乎就成了今年以来许多自媒体人的主旋律。
可是带货能挣到多少钱呢?大多数也就是“吃顿饭,加个鸡腿的钱”。
当然也有人说,谁谁带货赚了很多钱。我笑着说,我没那个本事,我劝你也谨慎。
首先,会带货的人一定具有很好的用户思维。我接触过一些带货好的自媒体大V。她们通常都有过相关的职业背景。而我呢,一做投资、企业管理出身的人,理性脑太过强大,又多少有点小清高,想吃这碗饭真的很难。
其次,想带货赚大钱,必须要拿到平台的扶持。同样一篇文章,平台给你流量扶持和不给你流量扶持,效果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如何获得平台扶持呢?简单说,创作质量和数量都能成为一众创作者中前5%的佼佼者。我看到不少创作者今年已经不发图文了,视频也做不动了,就是一天好几个微头条的带货。这种扎扎实实深耕一个细分领域,如果够勤奋,悟性也不错,一年下来是可以赚些钱的。但我两者都不具备。
最后,你得有强烈的靠带货赚钱的动机和欲望。这点我也不具备。对于带货,我内心多少有点抵触,因为我觉得这与我最初做育儿账号的初衷不符。最初我写育儿文,是想倒逼自己反思养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内心的一些困惑寻找答案,从而提升育儿的质量。这对于我而言,就是最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能为更多的读者指点迷津,那就实现了增量价值。
如果我专做带货,为了卖东西而卖东西,我自己的信仰何在?
以上3点,大家可以自行对标,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做育儿自媒体的这块料。
二、新的一年,我想做点儿什么呢?2021年,教育行业连遭重创,我投资的项目还活着,已属不易。这一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另一个项目上。因为有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目前进展得还比较顺利。我很有成就感,但个中的辛苦与纠结,只有我知道。
整整一年,我在深圳、长沙之间来回穿梭。赶周一早上7点多的高铁出发,搭晚上10点多的高铁回家,已是常态。
上半年觉得还好。儿子小学六年级,每天几乎没什么作业,回到家自己看课外书,玩一玩,日子过得倒也从容。女儿上幼儿园,没搞什么幼小衔接,每天开心就好。我心想,儿子一年级时也没操什么心,现在都双减了,更没必要打鸡血了。
然后,下半年的画风180度反转。
儿子上初一,女儿上小一的节奏,远超我的想象。儿子因为家住得远,每天6点半起床,7点半以后才能到家。8点钟开始做作业,10点半写完作业都算是早的。如果说初中生忙一点,我倒也能理解。女儿小一,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不管写作业,每天快6点钟到家。晚上就是各种打卡、陪做作业,没个1、2小时根本搞不定。要是当天晚上再有个什么兴趣班,那基本上这一晚就跟打仗一样。
我是真没明白减负、减负,这负减哪儿了。至少我们家这学期,就是在“鸡飞狗跳”中度过的。
当然,作为家长,我自己也有问题。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陪伴也不足。孩子的成长就这么几年,我不能错过这最宝贵的几年。所以2022年,我决定减少工作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孩子的陪伴上。这才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
关于创作,我打算继续写,写到真的不想写为止。自媒体上更新的频率大概也就是周更,依旧是聚焦图文。我会继续在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做一些感兴趣的小课和专栏。说实话,内容创作的饭不好吃。今年有,明年未必有,搞不好连平台都没了。吃一年是一年吧。
谈到这两年的写作,虽然辛苦,但内心还是很感恩的。
通过写作,我的思维更加活跃而严谨,文本能力也更强。2021年,我梳理公司新业务流程,出台各种制度流程时,能明显感觉到这些优势的赋能。2022年,我依然想通过写作倒逼自己读更多的书,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长。
当然,成长的还有孩子们。两年多的写作之路,儿子和女儿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儿子今年被评为市级“书香少年”,女儿更是天真地跟我说,长大想当个作家。我想,这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
写作本身,其实是一个记录思考、学习、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对一些问题产生困惑时,写着写着就明白了。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通过写作赋能,学会自我觉醒、自我成长。
三、一个育儿创作者,2022年不停更的几个动力据说2022年,今日头条停止了所有创作者签约。2021年,我身边不少大V停更了图文。现在停更视频的也越来越多了。作为一个育儿创作者,谈谈我还不想停更的几个动力点吧。
1、记录孩子成长的历程,那是我们一生的情感连接网络是有记忆的。
许多年后,当我的孩子已经成年,他们打开我的账号还能看到这些曾经记录他们成长的文字,会感觉到温暖吗?
这份来自一个母亲的诚意,会不会是我与他(她)们一生的情感连接?
还有,我当下的认知、思考和困惑需要时间去沉淀,去验证。许多年后再回看,这里更像是在记录一个母亲的成长轨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继续写吧。
2、亲历教育大变革,记录最真实的阵痛、思考与重生2021年,对于每个有学龄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开始推行“双减”。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很多父母从“不相信能执行”到“侥幸还在搞”,再到“无处可搞”,可谓是一波三折。
很多家长直接躺平了,但我身边仍旧有不少家长在寻找各种出路。
对于学校而言,这一年也不太平。
我原以为学校是最能够深刻领会“双减”精神的,因为他们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然。从9月份政策落地到现在,不少老师表面应付“双减”,背后向家长要结果。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显然他们并不能够理解“双减”,更谈不上支持。
双减说要加强体育锻炼,于是就开始要求每天回家跳绳打卡。班级还分组督促,确保100%打卡率,最后逼得家长只能“空打”,真正跳绳的孩子没有几个。还有古诗词打卡、阅读打卡……看起来素质了,实际上家长更累了。培养一种兴趣,真的要这么上纲上线吗?当一件事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原来有兴趣的,也没兴趣了。
双减,学校不给发练习册。老师迫于家长压力,当然也为了追求教学效果,每天发word文档(经家委转发)。家长因此又多了一个任务,每天打印作业。
还有更搞笑的。一二年级不给布置用笔写的作业,好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叫“书空”。家长研究了很久才明白,就是带着孩子在空中划字……本来孩子自己练习写几个字的事,这回家长得全程陪了。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中国近几十年来最大的教育大变革。我想用这个平台,记录教育改革中最真实的阵痛、思考与重生。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3、高知家庭,既鸡也佛,多维度探寻更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能理解国家推动双减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阵痛的。改革期也是各种思想冲突最尖锐的时刻。哪怕是专业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站对阵营,统一思想。更何况普通家长呢?
如果我们不能足够的清醒,很可能被时代裹挟,甚至被抛弃。
我曾说,“一线城市”、“顶级名校”、“中产阶级”,这几个标签足以说明,我正身处中国最鸡娃的一群父母之中。焦虑指数,不言而喻。
但同时,我和娃爸都受过多年高等教育,对中国和西方的教育都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再加上职场背景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人、更多的行业。这让我们意识到,纯鸡娃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要探寻在中国社会里更落地、更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好孩子,说到底,还是父母的责任最大。我需要通过写作,保有觉察和思考。
2022年,我还在。我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有用、有料、有深度的内容。如果你们能看到一个育儿创作者的诚意,请点击“关注”。
我是魔斯妈妈,进过985,当过金领。是老板,也是育儿界的积极践行者。我用码字记录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为回馈粉丝,魔斯妈妈免费向大家开放海量英文启蒙歌曲、游戏(学龄前)、绘本、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关注我,私信发送“国家地理”或“歌曲”或“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