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文/感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都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 李玫瑾

前几天,河南商丘一位小男孩暖到了无数网友。

男孩爸爸在外工作,那天小男孩犯错了,妈妈没忍住打了孩子。打完后母亲特别后悔,精心弄了孩子爱吃的美食,然后坐在孩子对面。

妈妈说:“我打你了你还跟我说话”

"想跟你说就跟你说”

“你难受不?”

“不难受”

“说实话”

“我也难受我也爱你!”

听孩子这么说,妈妈哽咽了,对孩子说"对不起啊”

孩子正在夹菜的手稍微停了一下,抬眼看看对面的妈妈说:“嗯,没关系。”

这位男孩的话语引来无数网友怒赞;也太暖了吧!

为男孩点赞的同时也夸夸这位母亲,她反思自己不该打孩子,并且立即用行动和言语沟通道歉。

谁家的孩子像谁,这句话不仅指孩子的相貌,还指出了孩子的方方面面的教育事实。

科学育儿的今天,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他们积极参加教育孩子的专家讲座,买来大量育儿书籍,可知识算是掌握了,一到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出现时,又觉得束手无策。

基于此,我同样也有许多困惑。偶然看到《这样和孩子相处》一书,果断入手翻阅。书中用大量案例剖析孩子的种种关健成长因素,从而提出新的‘空间育儿法’,让我豁然开朗。

这本书的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颋颋,上海武志红工作室心理专家,有着十年的临床育儿经验。

《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里,主要用四个阶段讲述了“空间育儿法”的重要,而我认为以下三个空间做到了,就是了不起的父母。

《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一 内在空间:养育孩子,同时也爱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相互有各种感情纽带连接,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存在空间,不可代替或复制。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生活里完全没了自己的自由。

想吃油条和豆浆,却总被妈妈用海参代替;

想参加班上冬令营,却被妈妈抓去补习;

想考自己理想的南京大学,妈妈希望她考北京大学,几次三番改掉她的志愿。

就连英子在卧室的一举一动,都被妈妈用一道玻璃门监控着。

没有一点自由的乔英子,最后抑郁了,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她决定逃离这个家,逃离妈妈的控制。

离家后英子和妈妈见面却是生死边缘,这时妈妈宋倩赶来,见到将要跳海的英子,却满脸委屈表示:我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好吗?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看似温暖的几个字,控制了英子的学习和生活,又委曲了妈妈宋倩完全失去了自我。

《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菲席尔说: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

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一味的牺牲、失去自我;恰恰相反,成为父母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有机会发展成更好的自己。

父母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让孩子做他自己,有他的兴趣爱好,他的生活内容,他的人生轨迹。

在这个成长空间里,孩子和父母都有机会成为独立而真实的自我;成为父母,是我们的重要成长机会,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内在空间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父母做真实的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滋养。

二 共情空间:拒绝家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们心之最初愿望都是父慈子孝,到最后往往过成了鸡飞狗跳。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对集邮情有独钟,在一次朋友送了新邮票,父亲请朋友吃饭之后,发现新邮票中少了一张。

这位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硬说是7岁的儿子偷拿了,并把儿子绑了起来吊打了一顿。

导致小男孩自此以后,常常郁郁寡欢,不愿意和家人交流。

长大后,孩子高考选择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大学。就连工作了,也不太和家人,外人过多接触,他总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招来一顿打击。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除了身体受伤,还有孩子的自尊。他总以为自己是错的,变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错,他会拒绝很多事务和人。

家暴,真的会改变他孩子的一生。

家庭暴力除了身体暴力,它还包括情感暴力和语言暴力。例如:

“这事你都完成不了?你是干什么吃的?

"考这么点分,你干脆别读了!”

“要知道你这么笨,当初就不该要你!”

孩子一件事没做对,父亲或是母亲,便不和他交流,冷落他,长时间沉默,让孩子处于一个不知所措的被动时期。

《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作者说:当一个空间里有一个意味着力量、权力、强者的“王位”存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意味着没有权力、无助和屈辱的位置是属于弱者、服从者的。

托尔斯泰说: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当然也不会有完美的孩子。身为人父人母,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真正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他的风景,理解他的情绪。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过: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父母只有在愤怒上来的12秒,按下暂停键。告诉自己,孩子哪怕不完美,也是自己非常爱的孩子。

在家庭空间中,父母们给予保护、支持、温暖、包容、理解,才能和孩子有好的共情空间。

三 分享空间:学会倾听,无条件关注孩子你有多久没听孩子讲故事?或是有没有发现,她很在意穿哪套衣服?或是她不愿吃太多的原因是害怕长胖不好看?

邻居孙女才两岁多一点,只要穿了新衣服新鞋,她总拉着她奶奶来我店里。拉着衣服对我说:衣衣,衣衣。每每这时我都会摸着她新衣服说:真漂亮,衣服好看,宝宝更好看!

不满3岁的她,咧开小嘴笑开了花。

因为她想把穿了新衣这事分享给我,而我认真听了,还积极配合关注了这个点。

孩子的分享目的达到了,所以很开心。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分享愿景,都会期待大人的关注。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罗杰(Rogers)提出了治疗的三个核心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如何做到倾听和关注呢?

1专注于孩子的分享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时光并不需要很长,哪怕只是十几分钟,就能给孩子带来这样的体验。

在这个空间里,没有无关的打扰,父母可以稳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说的话,孩子会真实地体验到自己在父母内心的价值,而这种稳定的价值感会支撑起孩子的自信心。

2对孩子充满好奇

对孩子要有好奇心。

一个孩子的内在世界,她的幻想、她的激情、她的创造力,就隐藏在那些色彩鲜艳的线条后面,孩子等着父母的好奇心来开启。

保持好奇心的小技巧是:对待学龄年的孩子,当我们分享孩子的作品时,当我们分享孩子的故事时,可以试着对每一个部分,或者对一些细节也保持好奇心。

对待上学的孩子,父母要清空自己的内心,不要做太多的预设。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别把话题停留在学习上。

3使用描述,而非评价的语言

父母希望和孩子有一个舒适的分享空间,另一个小技巧就是尽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

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你不可以说:“真棒!比昨天好多了。”也不能说:“这是画的什么啊?难看死了”。要说:“这是一棵树,我看到了太阳光从这里照进来……”

你这么描述,激起了孩子的快乐,孩子自然想把他画画的过程和想法和你分享了。

罗莎琳·德卡斯奥说: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

但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夸赞或是批评,无形之中都把我们成年人的价值观带入了孩子的世界。

那样,孩子就会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试着修正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符合父母的价值观。

换言之,孩子就会沿着父母设定的轨道行驶,没有自己的方向。

在父母和孩子的分享空间里,如果父母使用描述性语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会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内心自信与力量的来源。

《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3种空间育儿方法,给孩子优质的原生家庭

四:结语武志红这样评价说:如果对自己的关注点加以理论梳理,并把自己的深刻感知清楚地表达出来,就会是一本很好的书,也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启发。刘老师这本《这样和孩子相处》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在《这样和孩子相处》这本书里,作者刘颋颋用大量事实,为父母们提出了新的育儿宝典。

成长空间,告诉父母要正确爱孩子,也要正确爱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共情空间里,父母把握情绪这个度,不要用语言暴力、情感暴力和家暴孩子;

分享空间中,父母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孩子的故事,互相分享他成长中的喜悦。

掌握了这三点,做优秀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对于孩子,有段话我特别喜欢: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同行一段……于是,告诫自己:换个方式去爱孩子!

只要她健康,快乐,平安, 足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愿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互相活成照亮彼此的光。

------------------END---------------

本文资料来源:书籍《这样和孩子相处》相关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感悟,热爱生活的二孩妈妈。畅游在文字里,与优秀的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