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无条件养育》。
昨天,我分享了为什么我们习惯于有条件养育,今天我将分享作者指出的无条件养育的原则。
对于这些原则,作者指出,与许多其他育儿著作理论相比,这些建议更富挑战性。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更不用说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协作”要求我们做得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这些难点,意味着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问。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它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做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恐惧感、拥有感兴趣的事(通常与我们的不同)、拥有与众不同推理方式(而不仅仅是“可爱”)的人。
如何做到重视孩子呢?有三种具体手段: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介绍这三种具体手段前,作者给出了13点育儿指导原则。这些原则看上去言简意赅,但每一条的实用含义却更富挑战性且出乎意料。
13点原则
1.深思熟虑。
试着找出促使你形成自己养育风格的驱动力。你对自己越透明,越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历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养育行为(诸如导致你歇斯底里的驱动力和原因是什么),你就越容易进步。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即使是相对进步的育儿书籍,也倾向于关注如何让孩子听家长的话,而非是否应该听家长的话。某些情况下,问题出在家长的要求并不符合对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合理期望。但即使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也值得质疑他是否应该去做。在寻求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方法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花点时间去反思我们所提的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
3.专注长远目标。
家长需要思考从长远来看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并且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某些特定的养育模式实际上会阻碍你实现目标。既然我们已经更加仔细地检验了其中一些方式,那就该将它们与我们认定的每个养育目标加以衡量。家长尽力记住自己更宏大的养育目标时,也就是当他们将焦点放在任何更加雄心勃勃的大事,而非只是强迫孩子某一时刻的服从时,他们就会倾向于使用更好的养育技巧,并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4.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无需计较对错。”事实上,要是你一走进房间,孩子就因为紧张而变得浑身僵直,弄清孰是孰非就更无关紧要了。从纯实用角度出发,当孩子感到足够安全,可以向我们解释其错误行为的原因时,处理他们的不良行为会更容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可能来找我们,寻求我们的建议,当他们有机会选择时,也想花点时间与我们共处。另外,一旦他们意识到可以信赖我们,那么当我们告诉他们做某些事真的很重要时,他们就更可能按照我们的话去做。当然,稳固而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并不因为它是有用的才应该存在,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目标。
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有条件养育家长会倾向于理解其是一种犯规,而犯规自然应该导致“后果”。无条件养育家长则会倾向于将同一件事情看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的机会,而非让孩子痛苦的机会。
6.尊重、尊重、尊重。
重视孩子,部分上是指给予孩子尊重,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当孩子感到自己受尊重时,才会更容易尊重别人(包括你)。
7.真实可信。
即使我们坦承自己的不足,即使我们用心灵和孩子对话,即使孩子可以看到,无论成年人拥有多少特权和智慧,却依然要在世界上挣扎前行,要做好事,要衡量他人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他们也依然会景仰我们。事实上,我们与他们相处时越真实,他们就越可能真正地尊敬我们。
8.少说、多问。
引导孩子产生想法、异议和感受要比向孩子发号施令(即便态度友好)更有作用。如果和孩子讨论其错误行为没有引出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并不是因为需要诉诸更强大的惩罚手段,而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了。或许我们忙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想法。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家长,要多倾听、少解释。
9.记住孩子的年龄。
以不同手段应用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我们对孩子采用的育儿技巧也应该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有所改变。
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这句话出自育儿专家兼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它来源于两个事实:一,我们通常不能确切知道为何一个孩子会出现某种行为。二,我们对其行为理由的看法会创造出一个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们假设某个不恰当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孩子制造麻烦的罪孽欲念或试探他能否侥幸逃脱处罚,那么孩子就真的会变成我们担心的样子。
11.不说没必要的“不”。
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在任何时候说“是”,它应该成为家长的默认反应,这样你需要很好的理由不答应孩子提出的事,或干涉阻止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会引发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理由?然而其仍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明智手段,尤其是如果我们习惯于拒绝孩子的大多数请求。
12.不要那么死板。
无效养育模式的特征就是愚蠢地始终如一。在特殊日子里忽略规则、偶尔不遵守上床时间、某些情境下放宽在客厅吃东西的禁令。明确告诉孩子这只是个例外,而不是常规,但不要因为害怕“打破先例”而不敢做一个灵活变通、应变自如的家长。
13.不要匆匆忙忙。
与其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倒不如改变环境。适用于“时间”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空间”。锁上大门会保证学步儿童留在院子里,这远比恐吓甚至劝说他不要到街上溜达更起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做能阻止问题发生的事。如果你预见到孩子很难安静地坐着(例如,在餐厅),那么就随身带些书、玩具或其他可以转移他注意力的东西,而不是对他施以重压,让他自己守规矩。
今天,我分享了作者给出的无条件养育的13条原则,明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做到重视孩子的三种具体手段,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把亲子关系变成了经济交易,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
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出于“他们是谁”?
撤回爱、过度管制,这两个育儿的坑,你有踩过?
有条件的爱:惩罚、追逐成功
习惯于有条件养育:什么阻碍了我们成为更好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