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关心我们的孩子。用科学的态度去收集信息,有意识的采取客观态度,置身事外的去观察,避免我们武断的为孩子决定什么对她有益,避免在理解她所处的状态之前就进行干预,这样才可以增加与孩子真正交流的可能性。
2. 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她交流。要进入孩子的世界,首先要抛弃先入为主的思想(我们会认为某些方式比较“好”,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最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以讨论的形式和她进行交流。提问时要注意语气,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在例行公事(“你考了多少分?”“你为什么没做好?”),而是要让她明白我们是真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你今天考试还顺利吗?”)。除了对话,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跟孩子一起做些活动,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父母去接近、陪伴孩子,才能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3. 从孩子的现状出发,激发她的潜能,带领孩子走得更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力上会显露出一些优势,同时也会显露出一些劣势,有些能力会自然形成的,有些能力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我们要了解孩子的现状,以当前事实为基础,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想着一蹴而就,这样孩子很难做到,反而让家长陷入焦躁的情绪。如果我们陷入焦躁的情绪,总是指出孩子身上负面的东西,忽略积极的东西;总是看到她的缺点,却不提她的优点,这对孩子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家长需要给自己定位,平静下来,客观的思考,对每个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才能积极主动的陪伴孩子。
4. 鼓励孩子,伴她进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道夫.德雷屈尔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养大地,让植物找到所需的养分。鼓励孩子时,要注意鼓励的技巧,尽量贴近现实,让她知道我们注意到了她最微小的进步(如“我发现你现在可以把碗洗得很干净了”,“你今天在练琴的时候很专注,我特别佩服”)。当然鼓励孩子不是去讨好她或者大唱赞歌,而是支持孩子去寻找自己内在的动力,让她懂得她的行为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大人,否则适得其反。
5. 要理解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如果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为,那是因为她感受到了气馁,父母需要慢慢地学会辨认孩子不合理行为的表象下隐藏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并有的放矢。父母要逐渐养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与孩子一起去克服困难的方案的习惯。
6. 全面发展家长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孩子有更高的情商融入到生活当中。自我调节的方式很多,比如瑜伽、冥想、茶艺、接触自然、体育活动等等,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能够冷静下来,集中情绪,客观地看待事情,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说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7. 不断调整教育方法,陪伴孩子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经历和接受的信息都不同,所以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复制,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调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到宽严结合,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8. 建立社交模式。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交关系首先就是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未来生活中孩子的社交模式都是家庭亲子关系的投影,因此,只有家长与孩子专注、真诚、积极的交流,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她才能慢慢的领悟到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方法。
9. 想尽一切办法,与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
10. 给时间以时间,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创造力,只有勇敢地尝试新的方法,带着谦逊之心,带着耐心和恒心,带着信心和小心,怀抱着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对孩子既要提要求,又要学会宽容。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