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错方法,则会事与愿违。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听了那么多人生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真是既认同又无奈。养娃路上更是如此,哪怕有这么多专家大V育儿书,为我们保驾护航,可还是觉得处处是坑,步步惊心,一不小心就掉坑了.....
最近幼儿园开学了,儿子满满开学一周就病了,为此我特别烦恼,孩子成天生病也不是个事啊,我差一点萌生了放弃幼儿园的念头。为此,满爸跟我深谈了一次,他直指灵魂地跟我说,虽然你养娃真的特别行,育儿方法也特别棒,但是我觉得你对孩子的激励方式,还是有那么些问题的。他认为,儿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是因为我给孩子的物质奖励太多了,让孩子失去了发自内心喜欢幼儿园的动力,才导致儿子觉得上幼儿园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就跟喝药一样。(每次鼓励满满喝药,都会准备一颗糖或者一个山楂球,作为小奖励)满爸说的没错,我确实时不时会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上幼儿园的鼓励。比如上学前拿个奶酪,比如放学后给他带个小玩意儿或者小零食什么的,或者答应他放学带他出去玩。其实我的目的特别单纯,我只希望儿子能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开心。
因为,满满是超高需求宝宝,心灵敏感脆弱高需求,分离焦虑也异常严重。他的免疫力也特别脆弱,别人一病他生病,别人不病他还生病。自从上幼儿园以来,就是请病假插播一两天上学。我是真的被虐怕了,生怕他情绪不好再影响免疫力,总想着哄一哄,能解决一些问题呢。万万没想到,奖励不仅没有帮我们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副作用反倒把我们坑得更惨!儿子第一周开学还是哭个不停,每天变着法找茬儿闹别扭,一提幼儿园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总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他甚至开始跟我谈条件,妈妈我不想周末出去玩了,我就想天天在你身边。
我思考良久,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漫不经心的奖励,其实正在破坏幼儿园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印象。我们都知道,幼儿园是集体生活,是一两位老师对一群小朋友的“一对多”模式。和以前家里几个大人满足一个孩子的“多对一”模式不同,小朋友更需要懂得服从、配合,受很多约束,再也不能肆意妄为,随心所欲了。讲真,这种感觉本来就会让小朋友感觉失落,但幼儿园有那么多小伙伴,还有有规划的活动,各种玩具,孩子一旦玩进去了并不会多么不适应。但就因为我这种错误的奖励方式,给孩子极强的负面强化作用,引发了心理暗示,让孩子从心里就否定,上幼儿园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儿,所以儿子的分离焦虑一直在延续。
想到这一关节,我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真是千防万防,暗坑难防!马上调整策略,不再用有点讨好的态度去对待满满,果然,小朋友马上没有那么“委屈巴巴”了。这周上学时,他已经大步流星头也不回地往里走,没有再哭闹。他已经开始接受要去上学这个事实,也就没那么别扭了,也和一个小姑娘成为了好朋友。
日常类似的激励真的非常普遍。我们或多或少会为了让孩子听话,或者达到我们的某种要求,而许给孩子一些条件。比如,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又比如,跟孩子约定考试得100分,就可以得到喜欢的玩具。还比如像我这种不经意之间奖励的:你乖乖上幼儿园,我不定期准备惊喜。看到这,是不是有小伙伴开始迷惑了?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真的有这么糟糕的影响吗?是不是危言耸听,制造焦虑啊?
就是怕大家有这种体会,所以我前面先跟大家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现在我在上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课时,老师讲到的一个实验,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激励方式,并不可取!教育心理学家德西(EdwardL.Dec)请一些大学生到实验室做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大学生每做对一道题,给1美元奖励,另一组大学生仍像原来那样做题,没有奖励。接下来半小时的实验时间里,哪组会做得更起劲呢?嗯!没错,就是得到钱的那组。但是研究者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个阶段的结果,他真正关心的是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研究者让大家先自由休息,再观察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结果是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也就是说,外在奖励会影响孩子对一件事情本身的兴趣。所以,内在动机是更加重要的!这是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任务时坚持下来的最宝贵的力量。还拿满满上幼儿园的例子来说。我给孩子准备的一些物质惊喜,就在破坏发现上幼儿园的乐趣,让孩子无法接受在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其实上幼儿园不快乐吗?满满也会说,做手工、跳舞蹈、画画,和小朋友一起玩还是挺开心的。但就因为我不得当的奖励,这种简单粗暴的刺激掩盖了幼儿园的乐趣,让满满无法体会到在幼儿园的快乐,反而加重了满满的消极情绪。其实满满上幼儿园所反应的问题还不够严重,如果是针对学习,那后果就严重多了。如果我们采用物质奖励去让孩子获得好成绩,这确实会让孩子一开始动力十足——为了想要的礼物或者是毛爷爷,自然会加倍努力。这势必会让孩子忽略学会新知识而体会到的成就感,无法激发孩子喜欢学习的内驱力。一旦家长的外在刺激撤销,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甚至就算我们持续给孩子奖励,他可能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放弃努力。
而且,太早让孩子学会“等价交换”,还会让小朋友从小就知道谈条件。讲真,满满现在已经学会了,他经常跟我说,你不抱我我就哭,你周末给我买个蛋挞,我就想去上英语课了。天地良心啊!我真的没有在其他的事情上和孩子谈过条件,给过物质奖励,都是我觉得满满挺好的,自发想给孩子的。尽管如此,还是起到了很坏的影响。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当我们做某项工作只为了赚更多钱,没失去了兴趣、理想和成就感,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觉得满满现在也迷失了自己,哎,这大坑掉的,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所以,相比于物质奖励,不如引导孩子发现一件事情中可以获得的快乐,才是最好的激励!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需求,发现一件事的快乐呢?一种方法是,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孩子去感受到做一件事的成就感。其实也是靠鼓励的,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不鼓励孩子,如何正确鼓励和夸奖孩子(绝对不能当条件一样简单粗暴。)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家务,还是干嘛,我们都应该先找到内在好处,再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看见、感受到。比如,让孩子爱上幼儿园,我们就问孩子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吃了哪些好吃的,让孩子去回忆、发现一天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快乐。比如,想让孩子做家务,我们就夸奖孩子的能力进步了,通过自己的收拾给家里带来了舒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还有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再比如,孩子多练习英语,我们夸奖孩子的口音非常好听,每次练习都有提升和进步,让孩子感受到付出努力练习,可以获得更好的发音。也许这种方法不是特效药,不能一下就获得肉眼可见的改善,但慢慢地,你会看见孩子自发努力的样子,有多让人省心。另一种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之前我觉得不这么推荐,但是现在,我真觉得让孩子自我成长,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就像咱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做就对了!不必解释不必劝。大家想一想,人生哪有这么多自己都高兴愿意的事儿啊?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就是要做很多不喜欢的、无趣的、枯燥的事儿,它就是没什么意思。比如学习、比如练琴、比如任何需要大量练习才能体会到成就感的事儿。所以,别给孩子这么多戏。
孩子学会接受现实,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