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了1%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死亡率)仅为1.45‰,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基于此,今年以来,多地陆续公布人口计生条例修正案,其中不乏延长产假和陪产假、增设育儿假等鼓励生育措施。
一、全国多地均在探索实行育儿假!夫妻每年各10天假!
安徽增加婚假十天;延长产假六十天,形成158天的产假。此外,在子女6周岁以前,每年给予夫妻各10天育儿假。
陕西推行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再给予半年奖励假,其配偶增加护理假15天。
宁夏规定在子女0至3周岁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共同育儿假。此外还鼓励为职工提供0至3周岁幼儿照护服务;
四川明确,子女3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10天的育儿假,可一次休完,也可分多次享受,育儿假视为出勤。攀枝花要求,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甘肃张掖市临泽县规定,二孩每年发放5000元育儿补贴,三孩每年发放100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岁。
江西增加产假90天,增加婚假15天!还有育儿假!并给予男方30天护理假;子女三周岁以下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10天育儿假。
河南在子女年满3周岁前,每年分别给予夫妻双方各30日育儿假,育儿假期间视为出勤。
海南提出,夫妻抚育0-3岁子女期间,鼓励用人单位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每年给予双方各10日共同育儿假或者给予夫妻任意一方每天1小时的育儿时间。
陕西提出女职工生育三孩的再给予半年奖励假,其配偶增加护理假15天。加上基础产假等累计,未来陕西生育三孩的产妇或可休法定产假350天。
北京朝阳区则对取得公租房备案资格且尚未配租配售的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以直接发放选房通知单的方式组织选房,由此成为首个为多孩家庭提供公租房保障的城市。
这些政策让孩子在幼年都可以和父母度过一个悠长美妙的假期,能有效减少丧偶式育儿带来的问题。
二、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大山”是什么
1、疫情影响
新冠疫情除影响人类死亡水平、降低人类预期寿命外,还进一步压低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导致新冠疫情这一突发性外部事件的爆发,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但相信疫情问题在全国团结努力下,大家都能度过这个难关。
2、教育方面
生育可能不难,但是教育难。尤其是在现今的父母对子女的培养越来越注重,都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害怕自己孩子落后于他人,带来了比较大的教育压力。
在这方面国家大力支持托育服务的发展,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托育服务指的是是半岁到3岁的婴幼儿不再由家里老人或者专职爸爸、妈妈来带,而是进入社会化的育幼服务机构。另外,今年7月,全国正式推行“双减”政策,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中各项措施的推行也有利于提高大家的生育积极性,降低养育难度。
3、医疗方面
医疗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样影响着大家的生育意愿,看病贵是当前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为减轻国民的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近年来,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不断推进,对促进药价回归合理水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 住房方面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三、推行育儿假之后,还能做什么?
育儿假确实让父母能够拥有更多时间照顾、养育孩子,这对于生育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但除了育儿假,年轻人还想要得到怎样的生育保障?
首先当然是提供对职场女性的生育保障。生育、带娃的同时又要兼顾事业,对每一位中国职场女性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作为生育的主体,应该更多地给予女性生育关怀,比如延长产假、延长生育津贴发放天数,调整生育医疗费待遇;保胎、备孕也可享受假期待遇。
此外,还应减轻家庭养育、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强化建设婴幼儿活动场所、母婴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
长远来看,随着多项举措的设立与落实,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必定有所提升,未来中国生育率的回升依然可期。
对于“育儿假”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