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与神兽的“搏斗”的家长朋友们,你的血压都还好吗?
都知道教育孩子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但真遇到难搞的孩子,尤其是碰到屡教不改爱炸毛、无节制烦人精的熊孩子,简直分分钟考验老母亲的忍耐力。
打骂只是一时爽,那张泪眼汪汪惨兮兮的小脸蛋,绝对能让你心痛又心塞。
你也想成为“别人家”那个从容冷静、应对自如,和孩子融洽沟通的家长吗?
试试“有意识的育儿”吧!
有意识的育儿
有意识育儿,Conscious parenting,简称CP。指的是一种注重知觉、关联,关注当下的育儿方式。
不同于绝对权威和彻底放纵的养育方式,“有意识育儿”更注重对孩子的真正关心,倾听孩子的内在需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
有意识的父母们,会像对待同龄人一样平等地看待孩子,让父母和孩子在同样的高度下进行交流。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通常不会惩罚孩子,至少不是发泄式的惩罚。而是设定期望值,并鼓励孩子自觉和自我约束。
对于家有熊孩子的我来说,一直知道小捣蛋鬼到底有多气人。在最初我也曾犯过错误,总喜欢暴力式的压制,
后来看了很多育儿书,包括儿童心理学,才明白宝宝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有意识”冷静:
找到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密码
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里描述,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行为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露出的很少一部分。
而更多的内在世界和深层需求却隐藏在更深的水下,不为人所见。
比如很多家里有了二胎后,大宝开始出现故意大声叫喊、不断尿裤子等破坏性行为,他真的可能只是为了博得妈妈的关注;
当孩子出现打骂他人的行为时,则可能是为了争夺权力、摆脱压制;
当孩子调皮叛逆,听不进家长任何劝导,可能也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的反馈……
只要你耐心倾听,你会发现孩子那些99%看似“找打”的行为,其实都是变相释放求助信号。
而打骂只能短暂快速地应对宝宝表面的坏行为,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忽略了冰山之下的更大的那部分——行为背后孩子的深层需求。
当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受到威胁,会让冰山之下的需求变得更大,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进而愈演愈烈,进入恶性循环。
“有意识”交流:
巧用启发式沟通破局
解读了宝宝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样是解决问题,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家长要提醒自己,沟通的基础,拥有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愿望。
先通情,再达理
孩子因自己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而伤心不已,不停地哭。
如果妈妈走上来说:“别哭了,不就是条金鱼吗?再给你买十条。”孩子听后哭得更厉害了,因为他的情绪不被接纳和理解。
如果妈妈换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这样,孩子或许会更好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感觉。
多描述,少评价
当孩子饭前用娇嫩的小手帮我们准备好餐具时,我们夸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后不帮着做就是“不棒”。长久下去,孩子会更关注我们的夸奖,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桌子擦得真干净,碗筷摆放得真整齐”,那孩子脑子里再现的是做过的行为,这能帮他将来做好同样的事。
少禁止,多启发
当我们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种行为时,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更要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这里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句式:当(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觉得(很担心),因为(这会给你和他都带来伤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来劳动和表达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如果你不喜欢某人,可以大声说出来)。括号中指的是具体的事、心情和提示。
注重非语言方式的交流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也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语言方式:
1 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
2 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
3 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开心和快乐。
4 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
5 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
6 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
讲到这,有人会说,有意识育儿理念是不打不骂,那宝宝犯错了,就轻猫淡写,不能惩罚吗?当然惩罚啊,但惩罚不只有打骂这两种哦。
“有意识”惩罚:
让宝宝适当自食其果
最好的帮助孩子成长的途径,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但家长需要区别,“自食其果”有两类。
首先,第一类是自然结果,也就是动作本身就会带来的结果。比如孩子总扔玩具,说了几次,但是仍然没有效果,结果就是他把玩具扔坏了,再也无法使用,这就是自然结果。
另外一类是逻辑结果,也就是需要人为干预的。比如同样是扔玩具,我们没收孩子的玩具,不能继续玩了,这就是逻辑结果。
再比如,宝宝抢了妹妹的玩具,家长要站出来,利用同理心引导孩子把玩具归还妹妹。再告诉他,如果想玩这个玩具,妹妹玩完才可以。
家长须知,无论使用自然结果&逻辑后果,都一定要把握度,不要放任自然结果产生重大危害,也不要把逻辑结果的“使用规则”制定得过于苛刻,引发宝宝抗议。要知道,育儿最关键的是“平衡”,它需要爱与自由的指引,也需要“规则和后果”的敦促。
一句话,想要既听话又有独立人格的宝宝,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建立正确的“育儿观”。
要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是我们的合作者,而不是服从者。我们要培养的是宝宝与我们积极合作的能力,而不是执行我们指令的能力。
从今天起,做个“有意识的父母”,把你的尝试经验分享到评论区一起讨论吧!
推荐阅读→
Z世代父母养娃新风尚,你跟上了吗?
《父母世界》Parents有偿使用Gruner+Jahr AG & Co. KG的“Eltern”和Meredith Corporation的“Parents”杂志提供的部分图文资料。图片合作:Veer图库、千图网、千库网、摄图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