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进化论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爸比我妈大3岁,我同学里面也是很多父亲比母亲大两到三岁的。

  但是学生时代,同学里的谈恋爱的都是在同班或者同年级之间谈,跨年级的很少见。

  如果一个男生和小自己3岁的女生谈恋爱,就好比一个高三的男孩和一个初三的女孩谈恋爱一样。不仅物理空间上见不到面,就算见了恐怕都有代沟了,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上大学以后倒是见过学长追低自己一级学妹的,但是跨个两三级追的好像也没见过。

  哲学上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

  直到后来,当我年龄跨过25岁的时候。在杭州先后经历了恋爱、分手、相亲之后才慢慢理解这种现象。

  作为一个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研究背后逻辑的人。我研究了一些书以后,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一切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物竞天择,为了使自己的基因更好的传递下去。

  在人类远古时期的群居生活里,男性通常更多担负着狩猎和守护领地的职责。女性负责采摘,照顾后代等轻体力活。因为女性在体力上相对弱势,还要经历怀孕、分娩等一些关键环节。如果在这些关键时期得不到有力的守护和食物供给,容易因食物不足或者野兽的侵扰而死亡。因此通常看不上个头比自己还低,力量和狩猎能力连自己都比不上自己的男性。

  男性通常看不上年老朱黄的女性,因为年老朱黄往往意味着无法生育后代,或者更容易因为身体不够年轻健康从而出现流产或者难产之类的疑难杂症。而自己能付出的资源又有限,只能优先去追求年轻貌美具有健康生育能力的女性。

  双方的性格、爱好之类的都远排在其次。

  真实的世界和自然法则是残酷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男人并不爱女人,女人也并不爱男人。几乎每一天都要为食物来源,为生存而斗争。肚子都吃不饱,哪有时间搞情呀爱的。人会更加实际更加务实。

  男女的结合,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交换。

  所以无论男女,都是对另一半有所挑剔的生物。

  演变到今天。在不认识的情况下,女性相亲最先挑剔的是收入、身高,男性最先挑剔的是年龄、容貌。

  在我的初中和高中同学里,谈恋爱最终走到一起结婚的大概占四分之一,后来分手的大概占四分之三。有一对初中同学,上学时坐我旁边的前后桌,上学时如胶似漆天天秀恩爱。大学毕业后分了手,恰好男女双方和我关系还不错,问了问他们怎么回事,都回答我说是感情不和。男的转手就找了个年轻个4岁的女孩结了婚,女的也不甘示弱找了个富二代谈着,准备订婚了。

  25岁以后,很多同龄的男女开始互相看不上。女的嫌弃男的收入不够高,没房。不如年级更大的男性事业发展的好或者有房有车,没法给她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男的嫌弃同龄女的没有比她们小3岁的女孩年轻漂亮,好相处,对物质的需求更低。

  很多后来通过相亲,女的嫁了比自己大几岁更能在收入、事业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的男人结了婚。

  男的娶了比自己小几岁更年轻貌美,相处更舒服的女人结了婚。因此我的父母辈往往就出现了男性比女性大几岁的情况。

  为什么大城市里剩女多,而农村光棍多?

  大城市里本地人和少部分外来精英终究是少数,本地有房有车的男性比较容易结婚。剩下的少部分优质男性对应N个女性,剩女就会变得很多。年龄越大,剩女在相亲市场上就越被动,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农村里,女孩子但凡有点姿色或者本事都会想办法留在城市里,留在村里的女性样本就少。形成男多女少的局面,而农村的光棍通常收入、事业上都比较差,出不起昂贵的彩礼,在村里女性看不上没本事没钱的男性,所以每个村都会有一些娶不起老婆的光棍。

  如今,进入了新时代。通过现代的婚姻制度,男女要五六十年长久的生活在一起。因此要考察的方面比远古时期更多。比如性格,三观、家族情况,有无遗传病,经济能力,进取心,有无共同兴趣爱好等等很多个方面。

  因为基因本能,女性对身高、收入、年龄等方面不朝下兼容,造成可挑选样本数量较少。而在很多男性的心中想法是:“大龄”优质女性不属于优质女性,宁找年轻漂亮好相处而经济情况不怎么好的,也不找大龄收入高的。两拨人各找各的,结婚率越来越低,国家愁的头都大了。

  所以无论男女,既要能接纳自己的需求,也要能理解对方的需求,不能搞双标。而很多人的情况是,对自己的需求很宽容,对别人却很挑剔。

  不管怎样,无论男女,找不到对象也别心急多挣钱总是没错的,有钱会让自己更优雅,更远离贫穷、愚昧和疾病。而且——有钱人终成眷属啊。

  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皆与钱绑定。如果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按现在的物价标准。把一个小孩从0岁养到18岁成年,保守计算需要花费140万-200万。

  所以,有钱人终生二孩,有钱人终养三胎。努力搞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