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喜欢看欧美电视剧和电影的朋友会发现,影视中的西方人总是把“I love you”之类写满爱意的语言放在嘴边。无论是《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和瑞德,还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与杰克,他们敢于顺从本心,倾吐对彼此的爱。

在生活中,西方人也不吝啬表达情感,比如法国人见面时的贴面礼、俄罗斯男子间的吻面礼,都能感受到他们奔放的热情与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显得十分内敛与含蓄,“我爱你”几乎只在恋人间互道。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就变成了“爱到嘴边说不出口”。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俄式吻面礼

随着越来越多现代化和西方式的生活观念进入中国,冲击着古老国度的文化阵地。

5月,即将迎来母亲节。源于美国的母亲节就是成功融入中国社会的“洋节”之一。在许多人看来,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并不善于表达爱,甚至连“母亲节”都是照搬美国的。

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在爱的表达上比不过西方人?从美国来的母亲节真的是被原样照搬到中国的吗?

普世之爱——西方人的情感表达“爱”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西方人所说的爱更多是指“博爱”,这是一种来自基督教精神的情感。

“爱”也是《圣经》的主题之一,被欧洲人民反复传唱,将爱说出来也成为西方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博爱有宗教基因

18至19世纪,伴随着费尔巴哈、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对“爱”的思考。博爱逐渐褪下了宗教的外衣,被确立为一种道德准则,释放爱、展现爱成为西方文化的发展需求。法国大革命后,博爱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成为了与自由齐名的最高价值追求。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法国大革命体现了博爱精神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化对“爱”做了新的诠释。脱胎于殖民地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远比西方的英法等国更为奔放,敢爱敢恨也成为美国人的性格特色。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母亲节(5月的第2个周日)和父亲节(6月的第3个星期日)相继在美国兴起,分别是为了纪念曾在南北战争时期救助无数伤兵的安·贾维斯夫人和独自一人把6个子女抚养成人,最终积劳成疾而去世的威廉·斯玛特先生。

相较于美国,包括英法在内的欧洲国家由于历史积淀更为深厚,已有了属于本国的母亲节与父亲节。美国这两个节日的历史虽不长,但在爱的表达上却毫不逊色。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西方人不吝啬向父母表达爱意

二战后,母亲节与父亲节作为美国软实力输出的一部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与好莱坞电影席卷一起,美国人把对父母的“孝”与“爱”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也成为西方“孝”与“爱”的代表。

改革开放后,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前往西方求学。拥有留学经历的人会有更切身的感悟。

在和外国学生交朋友的过程中,拥抱、握手、贴脸、成为留学生活的组成部分。西方式的“博爱”之风会对中国留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然而,当留学生回到中国时 ,会有较大的“逆文化冲击”,拥抱、贴脸在中国会觉得有些尴尬。而“我爱你”,在中国社会环境中,却大都被限定在恋人之间。

猛然间对亲人或身边的朋友说出“我爱你”反倒达不到表达爱意的效果。

但是,这就能说明中国人不懂得表达爱吗?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欧美政要们在贴脸、拥抱

含蓄的爱——中国人的情感底色其实中国人对爱的理解不可谓不深,作为文明古国,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便已出现“爱”的概念。 “爱”结出了具有中国儒家特色的果实。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中国孝文化

“仁爱”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之一,但与契约式的西方社会相比,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异,彼此之间难以逾越。这种差异性让“爱”被伦理关系束缚,不能自由地表达。

中国古代的女性身份卑微、男性保持着强势的家长做派。社会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中国人对父母的“爱”更多地被揉进了“孝”之中,子女通过对父母尽孝道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用行动替代“我爱你”。

20世纪20年代,母亲节伴随着美国传教士的脚步被引入中国。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迅速以母亲节为阵地,向延续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开炮,推动废除缠足、童养媳等封建陋习,倡导男女平等。

抗战爆发后,无数中国母亲毅然支持儿子走上战场,母亲节又成为安慰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歌颂母亲伟大的政治性节日。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上海举办的部分母亲节活动

中国人过母亲节,从来就不是按照美国人的习俗照本宣科。而是基于本国的需要对母亲节加以改造。改革开放后,母亲节在中国的热度再次升温。这一次,深厚的中国文化对母亲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本土化改造。

中国人并不像美国人那样去教堂参加活动,而是把中国的《孝经》等融入节日,为母亲洗脚、梳头、送上一碗儿女亲手下的长寿面。

母亲节中国化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这一点是历史不足300年的美国人无法体会的。

不能缺席的祝福——母亲节的礼物如今封建礼法的影响力早已消退,中国人也愈发开放地去表达对父母的爱意。

春去夏至,5月8日母亲节的脚步声已清晰可辨。除了康乃馨与写满祝福的贺卡,一个功能齐备的按摩椅、一瓶气味清新的香水、一条颜色淡雅的围巾都是合适的母亲节礼物。

我们更不能忘记,要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向可爱又可亲的妈妈大声说出“我爱你”。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把对母亲的祝福邮寄到家

为此国际快递品牌格布小包上线全新功能,在寄发节日贺卡和礼物的同时,在快递单号下可以留下您的专属语音,父母收件时只需扫描单号,您对父母的节日祝福就会跃然而出。

虽然中西方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一,但中国人对爱也有着深刻的感悟,在中西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愈来愈多的西方人开始尝试学习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对爱的表达。

西方人善于把“爱”挂嘴边,中国人为什么却不善于表达情感?

▲国际快递品牌格布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