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

开栏语: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意味着什么?回望百年历史,能看到什么?时间是天然的过滤器,岁月是最好的分辨仪,什么样的教育才符合规律——时间会给出答案。“寻访百年老校”栏目将循着百年老校的足迹,追溯远去的历史,旨在以史为鉴,传承文化,让教育在继承中更好地走向未来。

————————————————————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以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这是去年全国两会上,唐江澎校长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种回应,也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简称“省锡中”)对教育“成全人”的一种坚守。从1907年匡园的第一声钟铃响起,省锡中已经走过了115年的历程,这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刻度,数字背后积淀的是百年教育文化的厚度。

真实不欺,择善践行

齐声诵读校训释义,是省锡中传承多年的开学第一课。“我校校训,曰诚,曰敏。夫真实不欺之谓诚,择善践行之谓敏……今我校以诚敏为校训,使立身有诚实之美德,作事有敏捷之习惯。我校同学,受此良善之教化,应如何拳拳服膺,互相劝勉……”

“诚敏”二字为校训,亦是省锡中前身——匡村中学创办人、被后来的师生尊称为“永远的校主”的匡仲谋先生的立身之本和办学之基。

匡仲谋先生最初从学徒起步,以“诚敏”立业,渐至拥有棉业、报业、银行业、地产业,终成影响一方的实业家。他秉承“启智为强国,办学为民族”的教育理想,于1907年回乡斥资兴学,渐次创办匡村小学和匡村中学,先后捐赠匡家岸田地168亩,投入白银30万两。此外,他还资助私立上海商科大学、中华职业学校、立达学院、正风文学院、致用大学,并在苏州东吴大学设立奖学金,先后资助秦含章、殷文友等多位寒门学子出国深造。

即便在上海蓬莱国货市场被日军焚毁、银行被迫关闭,其商业经营屡遭打击而举步维艰时,他对教育的投入依然如故。他不仅要办小学、中学,还要办匡村大学,尽管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如愿,但这种宏大的办学理想和执着的办学努力令人感佩。

匡仲谋办学有明确的目标:“在小学、初中两阶段,办学崇尚严格主义,希望来匡园读书者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到升入高中时,则以自由研究、发展个性、培育实用人才为主旨……学生用费务必设法使其节省到最低限度,让贫苦子弟也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让有志青年专心培养能力,研究学术,以为日后建设中国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之预备。”在救亡图存的年代,从匡园走出了锡流骨干、革命中坚、工程院士、酒界泰斗……匡园的青年人秉承“诚敏”校训,响应时代呼唤,矢志为民族独立、国之富强而奋斗。

匡仲谋先生办学数十年如一日,“朝作夜思,拳拳于怀而不能已”。1926年,在上海广慈医院的病榻上,校主曾写下一段垂箴:“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拿破仑字典无难字,皆言作事之贵有诣力也。历观中西伟人,于其预达之目的,穷日之力而不能至者,则累月以赴之,经年以赴之,甚有毕生之不足,后人继起而赴之,务达其目的而后已。往哲之事,吾侪所当取法。余年四十有九矣,经营匡校十有九年,阅尽艰辛,精力俱瘁,而余之目的犹未达也。”这段心声是一位教育理想者为美好愿景穷日、累月、经年、毕生以赴之的精神和对后世承接者的殷殷期待。

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1927年,学校迎来了一位留美教育学博士——殷芝龄先生,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深造,学成归国后受匡仲谋之邀,担任匡村中学第七任校长。殷芝龄把现代教育理念带到了学校,订立了“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教育目标,提出了“十大训育标准”,即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养至公廉洁之节操、激发舍身为国之精神、鼓励服从团体之主张、训练谦恭温和之礼貌、养成灵敏精密之头脑、练习增加生产之技能、培养节俭耐苦之习惯、增进活泼愉快之态度。“十大训育标准”从身心与道德、操守与价值、精神与气质、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生活习惯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细化了学校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使“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主旨呈现出更为明晰的展开式,也使匡中教育对“人”的刻画更为立体而丰满。

如今,“十大训育标准”被镌刻于学校博物馆的墙壁上,见证了省锡中百年的教育坚守。走进博物馆,一张80多年前的老照片上,一位布衣少年伫立其中,脸上的表情腼腆而自信,照片上方有一行小字——“一学年以上不缺课者”。除此之外,还有“操行特别善良者”“服务特别勤勉者”“寄宿生特别整洁者”“运动成绩特优者”“学业特别勤勉者”……这些照片是学校专门从城里请来摄影师所拍,在“一照难求”的年代里,我们能想象这些孩子是怎样的幸福而又备受激励!这种令人倍感温馨的评价方式,充满了教育的温度,是一所学校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它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在今天的省锡中,学校为学生铺设红地毯、搭建领奖台,让每一位获奖的孩子接受庄严而隆重的表彰。校长为每天坚持跑步的学生颁奖,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颁奖,为学业进步的学生颁奖,为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的学生颁孝心奖……这种“为了成长”的评价体系,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奋斗之后成长的喜悦,也让更多学生身上的亮点在肯定与鼓励中闪烁光彩。

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

1952年暑假,国家对全国大中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对旧的私立学校进行改造,转为政府管理,同年12月,匡村中学也由私立转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无锡县中学。1955年,校内单独建立了中共无锡县中学支部,毛西泠先生成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成为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出台了许多富有成效和建设性的规章制度,“团结、谦逊、勤奋、朴实”的校风初步形成,极大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1960年2月,学校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63年3月,学校被列入全省15所示范高中行列,并当选为全国学联代表单位。

1966年,全国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无锡县中也遭受史无前例的重创,学校先是被更名为杨市中学,随后被一分为六,直至1978年才恢复“无锡县中学”的校名。亲历了这段历史的学校老书记李保成感慨地说:“无锡县中的发展轨迹是呈马鞍型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后因为‘文革’没落到低谷。1977年恢复高考后百废待兴,这时候县中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自甘落后,从此一蹶不振;另一种则是卧薪尝胆,知耻后勇,重振县中当年雄风。”很显然,无锡县中选择了迎难而上。在祁士清校长、朱士雄校长、厉墨龙校长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县中人持续接力,“十年磨一剑”,开启了艰难的复苏之路。

1985年,朱士雄担任校长,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1993年,学校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恢复了江苏省重点中学的身份。1996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并于1997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需求,学校提出了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朱士雄校长说:“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形象化、概括化表述。其内涵为:一是应该做堂堂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二是应该做既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又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行为习惯的人;三是应该做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能为日后自立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合格基础的人;四是不再是‘文弱书生’‘病夫’形象,而应做以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站立的人。”

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1993年,唐江澎来到这所江南名校,成为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而一项教学之外的任务开启了他对教育本质的追寻。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触摸着学校的精神,一遍又一遍思考着教育的真谛。2006年,唐江澎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十七任校长,他带着省锡中人传承学校百年教育文化,向着理想的高地迈进。2019年,省锡中成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G20立项学校,2020年又入选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实现了第三次跨越发展。

在省锡中博物馆,我们能看到匡村时代的理化生实验课、学生自治委员会、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今天的省锡中校园,我们更能看到茁壮成长的样子,覆盖全科的课程基地、指向“人的成全”的课程体系、学生全权运营的匡园社街、专为学生铺设的“红地毯”……百年前的理想蓝图正在变成立德树人的生动现实。

唐江澎校长说:“因为有了百年的时间,我们就有了时间的跨度、历史的长度,也就有了视野的宽度。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省锡中把这样一代新人的形象进行了具体化描述,也就是‘四个者’。我们的育人模式转型是基于现实,朝着理想,这种艰难的变化还在途中,永远是进行时,不会有完成时。”

1937年学校30周年庆典时,匡仲谋曾有过一段这样的感慨:“思念者,事业之发动机。是故,一事之废兴,视乎一念之张弛。念兹在兹,则事业亦日就月将也。”从“立身有诚实之美德,作事有敏捷之习惯”到“十大训育标准”,从“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到“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省锡中的育人目标一直在变,也一直没变。“念兹在兹”,变的只是时代的需求,不变的是教育的真谛。正如唐江澎校长所言:“‘百年坚守’,就是要以百年的眼量,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与终极价值,并将‘成全人’确立为坚定不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条,确立为坚守的方向;同时,面对现实,不断省察自我的价值取向与办学行为,尽力摆脱功利的牵拉。拿出我们的智慧与定力,让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11日第10版

作者:张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