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二年级语文课《曹冲称象》,赵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激情四射的状态,令我印象深刻。

赵老师先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同时勾画出“随行官员称象”的办法;再齐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称象的办法;然后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步骤。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赵老师特别准备了实验。用一盆水充当海洋,一个塑料盒子充当船,一盒订书钉充当大象,当然还有一些小石块。赵老师按照课本的顺序开始做实验,学生瞪大了眼睛,充满好奇。然后,赵老师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几个连接词描述曹冲称象的过程,又让学生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的孩子。

听完课,我感慨于赵老师初入职就如此创新与老成,也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在讲“以学定教”,那么怎样才是“以学定教”?这节课又如何更好做到“以学定教”?

这个故事是通过大臣称象的方法与曹冲称象的方法对比,感知曹冲方法更好的同时,对比出曹冲比较聪明的事实。可是,如何能感受到曹冲称象方法更好?首先要了解每一个方法,然后才能去对比。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知道秤吗?又见过哪些秤?电子秤、弹簧秤、电子磅、托盘秤……也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许多,可这个已经退出现代生活的杆秤怕是不太熟悉。而不了解杆秤,不知道什么是秤杆,怎么理解“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不了解杆秤的使用方法,怎么理解“即使做好了也抬不起来”?生活中没有杆秤这个常识,会对本节课大臣的称象方法悟不透。

假如学生知道了杆秤,如何理解曹冲的方法中“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我们要说曹冲更聪明,那么他的称象办法一定是正确的。问题是,怎么能确定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我们成人自然不难理解,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因为称象与称石头时船舷下沉的水位相同,才决定了两次实验中船所受浮力相同,从而得出两次实验重力相同,进而得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只是,学生怎么理解?

赵老师的实验是很好的借鉴,通过模拟实验,最后再用电子秤分别称石块、“大象(一盒订书钉)”的重量,从而让孩子觉得曹冲的方法又正确又便捷。

平日教学中,许多东西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学生可能从来就没接触过。这就为我们的授课带来许多困扰,如果想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就要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让师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白水县尧禾镇收水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11日第7版

作者:薛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