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做优“三加”,落实“双减”

“现在我们没有作业了,晚上回家吃完饭后和爸妈一起学一会儿字典,差不多9点前就可以上床睡觉了。”日前,河南省邓州市城区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峻松讲起自己的课后作业时,不无兴奋地说。

学习字典看似枯燥,但在王峻松看来却兴致盎然,主要是源于学校的汉字PK社团。“社团面向三至六年级招生,挑选对汉字有兴趣的学生,讲解汉字起源解析、小组PK,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谈到活动开展时,该社团负责人丁飒也很开心,“考试实行等级评价,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学生反而对学习更有兴趣了。”

邓州市城区三小的做法,是该市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双减”的一个缩影。

加足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县级市,我们落实‘双减’的侧重点更应该放在提质增效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方面。”邓州市教体局局长冯明雨介绍。

邓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659所,其中农村学校626所;学生35.18万人,其中农村学生27.6万人。在落实“双减”工作中,该市明确提出:“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做好学生课后服务,办学生、家长满意的学校。”该市各学校以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为抓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切实让课后服务成为家长心中的“民心工程、聚爱项目”,成为孩子眼中的“自主时刻、幸福时光”。

杏山旅游开发区是邓州市最偏远的乡镇。该区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赵言表示:“以前我的成绩不好,在同学面前总是自卑。今年我报了舞蹈社团,还在学校文艺演出中参加了一个节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找回了自信。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上次在学校的综合能力测试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据了解,赵言所在的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爱好特长,开设了舞蹈、书画、电子琴等近20个社团,将每周五下午设为走班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喜欢的社团。“没想到,咱小山窝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这学那,真好!”学生家长看到学校的变化后纷纷开心地说。

在该市刘集镇,当地学校广泛动员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等社会热心人士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将舞龙、旱船、戏曲、唢呐,腰鼓、鼓号等优秀民间艺术补充到学校课后服务之中,形成自身特色,孩子们敲着腰鼓、扭着秧歌,课后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乡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是邓州市的另一项措施。去年12月17日,邓州市城区三小的50余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深入陶营镇省级研学基地——盛全牧场参加研学活动。学生实地感受奶牛生产、哺乳、饲养全过程,操作牛奶生产全流程。“每天都喝牛奶,却不知道牛奶生产出来这么不容易。”参加研学活动的六年级学生宋博文深有感触。

“加优”教师能力,主动适应“双减”需求

“‘双减’的主阵地在学校,守牢阵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力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教师,提升教师驾驭课堂、适应教学需求的能力,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邓州市教体局副局长翁雪雁说。

“双减”以来,邓州市在教师教育方面创新开展了“梯状培训”模式。梯状培训的“龙头”是教育系统干部和“三名一优”人员(名师、名校、名校长、优秀班主任),“‘龙头’先行,打造高地;名师引领,送教上门;校本培训,整体提升”,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为了在全市树立标杆,邓州市实施“三名一优”培育工程。2020年9月,邓州市评选出首届100位名师、10所名校、10位名校长、200位优秀班主任,市政府为每人每月颁发特殊津贴1000元,在全市教师中引发了巨大反响。目前,邓州市已建成各级名师、优秀班主任工作室23个,涵盖全市各级各类名师、优秀班主任300余人,这些人员已在各类培训中挑起了“大梁”。

这个“大梁”就是邓州市面向基层开展的“教师点菜、名师下厨、送教上门、训研结合”的培训,“基层教师想培训什么就点什么‘菜’,然后由名师讲师团派人到乡镇为教师送教上门。”翁雪雁说。这里的“菜单”是名师讲师团经过深入调研拟订的,共1000个课题,每个课题4~8课时。

与此同时,该市还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名校与薄弱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与新入职教师、资深班主任与新班主任,一一结对、共同发展。“学校实施捆绑考核,徒弟教师的成长与师傅教师的量化挂钩,作为师傅教师,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和压力,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会尽可能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谈到与徒弟的结对帮扶,邓州市城区九小教师马会丽表示。

加大督查力度,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双减”是否扎实推进,重点还是看各项政策是否落地落实。自去年9月开学,邓州市教体局成立了8个“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暗访督查组,不定时深入全市各乡镇及局直学校,通过询问家长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实地了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有效推动了“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现在晚上饭后在小区散步,小区内到处都是孩子们玩耍嬉戏的身影,这些现象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是从没有见过的。天真烂漫、自由奔放,这才是孩子们该有的样子。”家住北京路学校附近小区的该校校长段光军感慨地说。

段光军所说的校外减负就是该市实施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去年9月以来,该市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教育、消防、住建等部门对在关停期间积极整改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重新审验,共审批校外培训机构23家,其中已通过重新验收审批的学科类培训机构1家,非学科类职业培训机构21家,非学科类托幼机构1家。

“以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好多补习班,英语、数学、舞蹈、钢琴……一个月下来补课费花了不少,但是却没有多少成效。现在想想,这些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如今,该市致远学校三(1)班学生孙益佳妈妈从孩子灿烂的笑容中,理解了“双减”政策背后的意义。

“‘双减’不减质量、不减成长,减的是不符合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物。唯有做实加法,方能做好减法。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双减’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效能,为学生赢得未来奠基护航。”冯明雨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11日第2版

作者:通讯员 朱永奇 李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