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景德镇发布)
2021年,对景德镇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召开千人誓师大会,确定“三个千亿”目标,吹响了工业发展“冲锋号”;这一年,我市成功承办全省旅发大会,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塑造了文旅融合“大品牌”;这一年,景德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20”重大项目引进总投资额均突破千亿元;这一年,我市在国家试验区建设上,打响了文旅融合品牌、交流交易品牌、“国字号”品牌等“三大品牌”;这一年,我市在民生福祉上,围绕“七个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民生保障线……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无不在说明一个事实:千年瓷都正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快车道”。
“冲锋号”凝聚了全市上下招大引强的信心和决心,广大领导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招商引资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另一面,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也同时在千年瓷都打响,全市广大干部正以争当全省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地市的决心,为抢抓改革发展新机遇,积极打造生产经营“安心地”,同步推进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景德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景德镇力量。
凝聚共识 变“被动接受任务”为“主动完成任务”
2021年,是我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的第一年。当年6月,在景德镇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暨招商引资千人誓师大会上,市委书记刘锋向各县(市、区)、园区下发了责任状,全面吹响了大抓产业的“冲锋号”,发出了招大引强的“动员令”。
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一季一总结”,每季度召开全市重点产业项目招商调度会,加强信息交流、调度目标进度、解决实质问题。同时,制订《景德镇市重点招商项目会商办法》《景德镇市合力(飞地经济)招商工作方案》,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县(市、区)、园区无缝对接,促进各地的资源、产业、政策等要素充分流动共享,为实现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引进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过去一年,我市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方案》《市直机关绩效考核方案》和《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办法》,将引进重大重点项目作为重点考评内容,把奖罚与部门、个人利益挂钩,实施量化考核,推动换届之年变成大干之年、争先之年。
“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这不仅仅是会议上一再被提及的“动员令”,更是全市广大干部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指南。这一年,大家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实干担当的奋斗姿态,形成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不招商引资就没有出路、不招商引资就无法发展、不招商引资就要被淘汰出局”的强烈共识,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2021年全市签约落户“5020”项目33个,已向省政府申报24个,其中省政府已认定18个,是前两年总和的3倍,在我省“四小市”中变过去倒数第一为现在顺数第一。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我市在做优做强招商引资的同时,着重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为景德镇未来发展积蓄更加强大的动能。
这一年,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景德镇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
这一年,我市坚持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立足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三免一减一增”举措(“三免”即新办企业首套印章免费刻制、双向免费寄递服务、免费帮代办服务,“一减”即推行“减跑次数”,“一增”即推行“增强办事体验感”),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这一年,面对企业反映的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我市从降低制度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三个方面发力,切实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并对符合条件的新上市公司给予奖励。
这一年,我市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市直机关绩效考核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市纪委市监委牵头建立营商环境整治工作专班,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治理;市作风办印发《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转作风提效能二十条措施》,把深化作风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引擎”。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一年,全市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取得较大幅度同比增长,其中航空产业、陶瓷产业、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增幅明显,工业发展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更令人可喜的是,2021年1至7月,全市工业固投同比增长3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一,并连续5个月位居全省第一。
大干快上 坚决挺起工业发展“硬脊梁”
“用项目竞速,与时间赛跑”,这俨然已成为2021年我市广大干部的日常工作状态。于他们而言,招商引资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肩负一方发展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他们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作为我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的第一年,2021年我们收获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全市签约落户33个“5020”项目总投资达到1073亿元,在全部落地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600亿元。与此同时,我市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137个,其中工业项目110个,比去年增长98.6%,总量排我省“四小市”第二,超过新余和萍乡,增幅跃升至全省第一。
数据令人振奋,后劲更令人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系列招商活动中,我市紧紧围绕“3+1+X”特色产业体系,不仅做到目标明确,而且在招商方式上也做到了愈加科学。
我市始终注重处理好广与专、新与旧、实与虚、内与外、供地与标准厂房、科技与孵化、轻资产与重资产等“七大关系”,推动引资与引技、引智齐头并进。
一方面,我市注重把安商作为最大的招商,广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大力支持已投产企业增资扩产,鼓励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7.6%,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例如,昌江区通过富祥药业引进上海凌凯医药,双方共同投资50亿元的凌富生物医药项目等等,形成了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效应。
另一方面,我市不仅注重资本企业招引,而且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注重科研院校引入、注重技术研发、注重人才导入,高位切入、高点定位、高举高打,组建“一室三中心”,市陶文旅集团与中科院上硅所进行股权合作投资,签约6亿元陶瓷基板项目;与日本AT公司进行股权合作投资,签约6亿元陶瓷平板膜项目,实现了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两手发力”。
在招大引强的同时,我市全力扶优扶强,实施了企业梯次培育行动。2021年,明兴航空获评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远洋威利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我市还在壮大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平台等方面多向发力:成立50亿元的国控产业母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编制《先进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电镀集控、中试孵化等平台加快建设,陶瓷产业可突破营收500亿元,上缴税收5.2亿元,增长41%;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区域核心区建设,实施重型机研制等项目,抢抓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机遇,启动市通航协调运行分中心建设,航空产业可突破营收270亿元;富祥科技一期、天新药业二期建成投产,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可突破营收50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昌南新区“两业融合”试点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推广,乐平工业园获评精细化工类国家级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
2022年1月9日,市委书记刘锋先后来到昌南新区、昌江区部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实地调研督导项目建设。他强调,今天的项目层次就是明天的产业层次,今天的项目质量就是明天的发展质量。2022年是我市工业倍增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也是承上启下的“产业发展攻坚年”,全市上下要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大干快上、集中攻坚,以“革命加拼命”的实干精神,坚决挺起工业发展“硬脊梁”。
毫无疑问,相比2021年我市在招商引资中取得的优异成绩,2022年、2023年……景德镇的未来发展更令人期待。
加减乘除 做企业发展的“好娘家”
2021年上半年,总投资60亿元的永泰汽摩机电工业小镇项目从对接、洽谈到最终落地签约仅用时30天,开创了乐平重大项目引进签约用时最短的先例。乐平永泰智能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球发出了“乐平是个好人家”的由衷感叹,他说投资就像嫁女儿,要找就得找个好人家。
王学球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家投资兴业的心里话,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客观事实。
于景德镇而言,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行动追求的一个目标。关于这一点,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
数据显示,2021年6月,“省企入景”助力试验区建设项目合作推进会成功签约项目22个,投资总额518.6亿元;7月,江西省金融机构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产融对接大会现场签约项目39个,投资总额219.78亿元;8月,“浙企入景”助力试验区建设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金额54.5亿元……2021年在招大引强方面捷报频传,一个个项目顺利签约、一串串数字闪亮耀眼,正“数”说着我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为了做企业的“好娘家”,我市坚持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立足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行“三免一减一增”举措,并立足企业反映的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切实为企业“减负”。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市范围内共落实减税降费12.74亿元,惠及纳税人21.3万户次,其中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1.99亿元(指2021年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政策覆盖面100%。在稳岗方面,2021年上半年,共为2100家用人单位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免失业保险金1718.37万元;发放一般企业稳岗返还104家,惠及人数2942人,返还金额82.37万元。
此外,我市积极践行“安商是最大的招商、最快的招商、最有效的招商”理念,将每个月的6号,作为我市的“企业服务日”。当天,市级领导深入企业,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精准了解企业需求,统筹帮助解决用工、用能、物流、土地等问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在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中,我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减乘除”硬举措,切实提升了营商环境的“软实力”。
聚焦“放”的流程,大力做“减法”。我市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简化工作流程,不断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努力在减环节、压时限、降成本上下功夫。
聚焦“管”的模式,合力做“加法”。我市推进“双随机”抽查,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双随机事项清单覆盖率100%。持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模式,打造有序市场环境。
聚焦“服”的理念,倾力做“乘法”。我市按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要求,加大企业管理服务力度,进一步深化园区企业挂点,开通企业诉求网上通道,实现企业诉求线上申报,提升园区企业服务效能。我市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挂点工业企业工作机制,与产业链链长制和“驻企特派员”“驻企联络员”等帮扶机制有机融合,对全市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和“5020”项目进行“全覆盖”精准帮扶。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并积极推动各种便企利企举措的出台,有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走深走实。
聚焦“改”的重点,着力做“除法”。针对巡视反馈提出的问题,市纪委市监委出台方案,聚焦经济管理、执法监督等重点领域,紧盯基层一线权力运行的关键岗位,强力查处政策落实不力、政务服务不优、执法监督不够、工作作风不实、整改问题不严、影响其他营商环境问题等6个方面不作为、乱作为具体问题。同时,通过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将机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相关单位纳入巡察重点,对反映营商环境重点人、重点事,单独建立台账,及时分类处置,着力发现深层问题,促进整改深入。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可以预见,随着做企业“好娘家”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我市势必在“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的征途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文章作者:程 华 张 贝
责任编辑:曹璇月
校 对:江 超 陈 萌
审 核:余 珺
监 制:黄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