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拒绝那些打着“为你好”、“关心”、“爱”的幌子,而控制,绑架自己的人。
作者 | C妈
来源 | CC爸妈(cc-bama)
没想到毒舌兼育儿高手傅首尔在亲子关系上也碰壁了!
前段时间,在某节目中,傅首尔聊到儿子过生日发朋友圈感谢了所有人,却唯独没有她和老公。
而且,这一消息还是从朋友那得知的。因为儿子屏蔽了她。
知道这一消息的傅首尔大为震惊,第一反应是“难道我不值得被感谢吗?”。
不过冷静后,她还是接受了儿子的这一举动,告诉自己“儿子屏蔽自己和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关系”。
类似的事情,我还知道一个版本。
朋友的孩子小学3年级了,有一次她收拾孩子房间时发现柜子的抽屉上了锁。
于是,她跑去问孩子为什么要锁上柜子?孩子说:“没什么,就是有些东西不想给别人看。”
“别人”这两字让朋友自我怀疑的同时也觉得受到了伤害。
她现在还忿忿不平,觉得掏心掏肺对待孩子,孩子却和自己越来越隔阂。
其实,我们中国父母都常常犯一个不明显却影响深远的错,那就是毫无边界地养育孩子。
武志红曾提到过“浆糊逻辑”,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像浆糊一样,混乱一团。
什么是边界感?
边界感就是:
我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我的东西我做主,别人的东西我也不能随意碰)
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的工作不推卸,别人的问题我不承担)
也明白自己可以接受什么,不该接受什么。(我可以接受批评、指教,但不接受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绑架)
当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时,对自己就会有清晰的认识,会有强大的内心和强烈的原则感,保护自己的权利,也尊重他人的权利。
不轻易被外界言论影响,不为了取悦别人无原则的妥协,不因他人的负面情绪惩罚自己,更不背负超载的情感绑架。
我有个朋友,自从结婚后很少回家。因为她太害怕跟父母相处了。
她在家,稍微晚起一会,妈妈就劈头盖脸地骂,甚至直接进屋掀开她的被子,导致她现在睡懒觉都有阴影。
妈妈说得话更不能不听,你不听就是不孝顺、白眼狼,要活活气死她。
“我做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们,你竟然这么跟我说话?”
爸爸也会说“看把你妈气成什么样了?”
朋友说明明很委屈,却不能反抗。因为自己一反抗就成了伤害父母的罪人。
愤怒、内疚、自我厌恶却又无法改变,这种无力感让她前25年都活得非常痛苦。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父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以爱之名,用情感绑架了孩子。
很多好姑娘遇到渣男,就是因为自身界限不清晰,误把他人的认同当做自己的需求,一味为了满足他人而牺牲自己,最后陷在无限付出还自我感动的陷阱中。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边界感?
01
父母有清晰的边界
一个孩子边界感的建立,离不开父母拥有良好的边界感。
但很多父母依旧沿袭了上一代的养育模式,不断入侵孩子的边界。
我是个厨渣,偶尔心血来潮也会花一上午给孩子们做顿饭。
我当然是希望娃能喜欢、能多吃啊。
但很多时候,CC并不买账“妈妈,我不喜欢吃这个”、“妈妈,不太好吃”……
看着CC那双筷子扒拉来扒拉去,就是没有丁点大快朵颐的样子,我还是挺火大的。
心想,老娘好不容易给你们变着花样做顿饭,浪费了我整整一上午的时间诶,怎么这么不领情呢?
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思想越界了——亲子之间那条界限是什么?
妈妈的边界是:给孩子准备饭是我的责任,不管我投入了多大的心力、付出了多少时间,我的初衷是自愿的,没人逼着我干吧?那最后喜不喜欢,爱不爱吃,应该是孩子的权利。
孩子的边界是:妈妈做了饭,应该感激,但对不喜欢的饭菜有说不喜欢的权利,甚至也有不吃的权利。
找到这个边界,我就知道,孩子不该背负更多边界以外的的期待。
如果今天为了不得罪妈妈、让妈妈开心,强行吃下我的饭、强颜欢笑说好吃。
明天,就可能为了不得罪朋友、同事、渣男,为了他们开心,也勉强自己做很多事。
所以,我想告诉孩子,我愿意为你付出,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如此,她以后与人交往就能守住自己的界限,比如找个男朋友,至少不会因为无法回报对方的好,勉强接受一个不合适的人。
越是在亲密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想法。
父母应该厘清:哪些是养育的责任,哪些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情感绑架。
哪些是在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关爱,哪些是仗着父母的权利在否定孩子的想法,贬低孩子的行为和人格。
02
父母示范作用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清晰的边界,是因为在他小时候,父母没有让孩子认识到清晰的边界。
妈妈在工作,孩子在旁边央着她陪自己玩桌游。
“宝宝,等一会,妈妈忙完就陪你好不好?”。
孩子不依不饶道“就要现在玩嘛”。
最终,妈妈拗不过孩子,停下工作,陪孩子玩了起来。
但许是心里想着未完成的工作,内心烦躁,没一会,妈妈就说“你自己玩一会啊”。
但孩子依旧不愿意,开始哭闹。
妈妈一脸不耐烦“都陪你玩了会了,你还想干嘛?没看见妈妈有事吗?怎么这么不懂事?”
不知道为什么大人总是对拒绝孩子有一种愧疚,觉得自己偶尔拒绝孩子就不是一个好妈妈\爸爸。
但又天真的以为,孩子能看透妈妈的委婉与为难,善解人意地体谅你的左右权衡。
其实,这就是父母边界的缺失,拒绝和同意都是一种表达,本身不含伤害。也和自己是不是好妈妈无关。
所以我们拒绝孩子,守护自己边界的时候,其实可以更理智气壮一些。
CC小时候我也走过不少弯路,两个人相互入侵彼此的边界。我觉得愧疚,她也总是不满足,哪怕我已经妥协了很多。
到了DD,我就非常直接地告诉他“妈妈现在要工作,不能陪你,但我保证尽快弄完,然后跟你玩,你先跟奶奶玩一下或是吃个水果”。
他一般都不继续纠缠。
你理直气壮地索要你应得的尊重,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他会在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中,学会尊重别人,也懵懂得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但要注意,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时一定是带着爱和善意的,而不是生硬,甚至带着愤怒和不满。
比如,你讲了很多遍故事了,不想再讲:
“已经讲5遍了,我都口干舌燥了,你怎么还没完”,潜意识就是说孩子不体谅你,不知足,不断挑战你的底线。
而界限清晰的表达是 “妈妈讲了很多遍,嘴巴有点累了,不想再讲了”,直接不含敌意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陪孩子玩得正嗨,你突然内急:
“宝宝,妈妈去上个厕所,你等我一会儿好不好?”其实是把父母自己的权利过度让给孩子。
界限清晰的表达是“妈妈现在要去上厕所,你等我一会”,温和而坚定的说出自己的需求。
你在孩子面前不断示范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在他人面前守住自己的。
03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声音
边界感主要是建在“自我感受”上的,而每个孩子内心的忍受底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边界的标准也不一样。
想要培养孩子清晰的边界感,就要允许家中说“不”,允许孩子拒绝你、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前两天CC因为画手抄报磨蹭,让我很恼火。
我就没忍住说她“你怎么这么多事儿,你看人家萱萱,她妈妈说她手抄报半小时就画完了。”
CC听完就回怼我“她做得快是她的事,我跟她不一样,我不认真你就直接提醒我认真点就好了,不要拿我和别人比!那我拿你跟别的妈妈比,你乐意吗?”
类似我被怼得无话可说的画面,在我们家经常上演。细想下来,其实基本都是我理亏。
虽然被怼也生气,但我更庆幸看到了CC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边界:
她知道父母哪些管教真的对她好,她可以接受;
哪些管教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她可以拒绝。
就像CC说的,孩子写作业不认真,管教可以;但和别人比较,就侵犯了她的边界。
孩子拥有清晰的边界感,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保护自我的权利,更是让孩子可以学会独立辨别哪些才是真正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的人。
拒绝那些打着“为你好”、“关心”、“爱”的幌子,而控制,绑架自己的人。忠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必带着顾虑去行动。既不否定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如此,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懂得分寸和尊重他人的人。
— THE END —
☀ 作者: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 中国人民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四大原因和四大启示
◐◑ 《天道》中的100句话:普通人、牛人、神人,差距到底在哪?
◐◑ 逆袭!做行动的巨人,29岁安保员考取上海交大硕士,太励志了!
◐◑ 这才是大学教授应该有的样子!精彩演讲圈粉无数,后续来了!
◐◑ 《天道》:认知的九个层次,丁元英在第八层,你在第几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