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大学该怎么建设世界一流?

过于看重大学排名,一味把排名提升作为办学政绩,并不可取。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央广网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

此前,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做出类似表态,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多所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该怎么看待?未来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还有这些高校吗?我国高校该怎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些问题有进一步讨论、厘清的必要。

严格说来,这几所大学并没有真正“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只是转变以前“唯排名”的排行榜崇拜。中国人民大学不再向排行机构提供数据,南京大学不再把排名作为学科建设指标。高校对排行榜的态度转变,是值得肯定的。大学本不应该按排行榜指标办学,成为“排行榜中的大学”。

有部分舆论把“退出”国际大学排行榜,解读为大学不再受排行榜以及一流大学“洋指标”“绑架”。这其实是误读。几乎所有国际大学排行榜,都是由社会机构,按自己设定的排行指标、权重,对大学打分排名。这些排行指标,是所有大学都有的共性指标。

这些共性指标无外乎反映学校办学条件、规模与学术研究,而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则很难纳入排名体系。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由我国机构制作发布的。2003年,该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主要采用学术性指标。

这样的排名对于大学办学、学生选择大学以及合作者选择大学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绝对不能把排行榜的指标作为大学办学的指标。围绕排行榜办学,会出现重视显性数据、追求办学规模、重视学术研究、轻视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办学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比较“亮眼”,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已经跻身世界前20,分别排名全球第17和第18。但是,这是重视论文发表带来的排名提升,并不意味着已经建成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大学必须培养一流人才,并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过于看重大学排行榜排名,一味把排名提升作为办学政绩,并不可取。国际上的名校并不怎么在乎排行榜,它们更重视本校的定位与特色。从高等教育评价角度看,大学排行榜是对大学的社会评价,但这种评价不会因大学“退出”就不存在,大家要理性看待排行榜。大学不盲目追求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排行榜,促进排行榜做出更为专业的排名评价,获得市场认可。

我国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此提高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质量。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必须有办学自主权,确定自身清晰的办学定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第一要务,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其次,要提高大学的现代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当前,不少高校对教师及科研人员的评价,还存在数量评价的问题。所谓数量评价,就是“唯排名”“唯论文”论。实行这种评价的根源是行政管理与行政评价,而不是专业评价。要让所有教师认真投入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必须推进专业评价。只有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大学才会脚踏实地地提升办学水平,建成为有特色的一流大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