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家自己做功课”的孩子,都是怎么养出来的?

  就是说,最好这孩子上小学上中学不用天天催着写作业,一回家就自己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等到上了大学,更不用操心了,自己很有目标,努力上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在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自驱力有多重要呢?可能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主要表现是主动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温习功课,但是更关键的,是这种孩子会自己给自己打气,他们往往能表现出大人都有所不及的坚强和韧性。所谓“自驱”,是不管顺境逆境,我总能让自己向前的能力。

  所以,和会一门外语,会一种乐器之类的特定技能相比,有自驱力更像是拥有了一种“元能力”,像是装了某种芯片一样,有了这个芯片作为底层动力,再学什么都行。

  绝大多数家长其实都知道,不能不管孩子,也不能管得太严了,可是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是“一管就死气沉沉,一放就鸡飞狗跳”。头疼的问题在这儿。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比如现在,你在看这篇关于如何培养自驱力的文章,那么你对这篇文章的预期是什么?

  你一定想听干货对吧?你一定希望这是一篇操作指南,希望我们能告诉你:一天让孩子学习多长时间是最合适的,到底同时让孩子上几个课外兴趣班效果最好,又或者,管孩子写作业应该管到什么程度。

  总之,你期待的那些干货,都是一些可量化的细节,如果不可量化,你大概会觉得都是虚无缥缈的夸夸其谈:既然要培养孩子的自驱力,那你当然得告诉我每天怎样培养,我照着做不就行了?

  中国家长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现在让你对这句话做个评价,那可能的评价无非是两种:

  要么是“起点就是很重要”,掌握了先发优势,就能少奋斗二十年,别跟我讲那些有的没的,你不先跑我就先跑;

  要么是“人生是一场长跑”,起点其实没那么重要,学会怎么跑,怎么呼吸更重要,因为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因为这里的前提是,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是一场和别人的比赛,那么无论你是想考个好分数,想上个好大学,还是想找个好工作,都变成了像“冲过终点”一样的目标。

  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起个名字,可以叫做“挑战-努力”模型,在这个模型之下,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是以目标为导向,比如你想让你的孩子考个好大学,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扫除一切的障碍,无论是通过买学区房,报辅导班,还是自己亲自上阵,但所有这些事情,都和“孩子自己努不努力”无关。

  这种情况下,家长期待的自驱力是什么呢?就变成了,如果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条件没有那么好,孩子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坚持下去,最后冲过终点线。

  所以,如果这个孩子“显得不懂事”,他就是没有你期待的那么努力,你就会焦虑,因为你已经在全力为他处理身边的问题了,却偏偏处理不了他本人。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管”和“放”,家长其实是左手指着那个终点,右手敲打着“不努力”的孩子,左手右手简直就要打起来了,这个问题也依然无解。

  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如果是模型不对,就应该换个模型。这里建议家长把“挑战-努力”模型,切换成“压力-控制”模型。

  什么意思呢?因为问题出在家长的注意力上,那我们就调整这个注意力,家长的眼睛不要再去盯着那些近期的远期的各种目标,而是完完全全回到孩子的身上:家长要去关注孩子的压力状况。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压力的世界,同样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会处理压力的孩子,他还能拥有自驱力。压力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元素,自驱力的那个“驱”,那个动力,是压力给的。

  比如一个孩子转学到了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这种情况一定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那如果这个孩子能够承受住压力,能够主动的去结识新同学,融入这个新集体,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孩子是有自驱力的,他是驱动自己来适应了新的环境。

  不过,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这个还不是重点,家长更应该知道的是:压力如果没控制好,会让孩子“中毒”。

  根据科学研究,人类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会通过两种激素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是肾上腺素,一个是皮质醇。

  肾上腺素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可以激发潜力的激素,比如一个小孩突然被汽车压到了,他的妈妈在情急之下爆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力量,直接把汽车抬起来,然后救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肾上腺素的神奇功用。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甚至危机时,压力反应系统就会迅速释放肾上腺素,让人发挥出平时完全无法想象的能力,孩子所经历的那些超常发挥的时刻都属于这一类,这种经历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信。

  皮质醇本质上也是帮助人体应对高压环境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体内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都有皮质醇在释放,那孩子的记忆力就会出现问题。(皮质醇甚至会造成脂肪堆积,使孩子发胖……)

  当然皮质醇所造成的记忆减退并不是永久性的,只要压力被排除或者释放掉了,孩子就能恢复正常水平。

  我们平时所说的,孩子在压力中成长,其实并不都是在肾上腺素的加持下,孩子突破天花板的优秀表现,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那些意外事件给孩子留下了某种深刻印象,等到下次再遇到,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孩子的处理也会越来越从容,这就是一种成长。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不是这次又考了多少分,而是我们的孩子此时此刻,正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之下。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把压力分成了三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你可以理解为三种递减的程度。

  正向压力,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学舞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马上就要上台表演,孩子肯定是既兴奋又紧张的感觉。因为他平日里有努力的练习,这种压力,你要相信孩子能够很好的应付,你要相信他能在这种场合下,驱动自己做到最好。

  可承受压力,和正向压力的不同之处在于,正向压力都是孩子自己能面对和控制的局面,而可承受压力超出了这个范围,比如看到爸妈吵架,比如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这种压力一般孩子独立去处理会很难,但只要有成年人在旁边协助,可承受压力能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最后是毒性压力,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瞬时打击,比如遭遇了严重的侵害,一种是慢性中毒,比如在没有得到帮助又无法排解的情况下,长年累月的承受压力。这两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轻则让孩子敏感脆弱,重则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孩子,就像是在飞驰的汽车,压力就是这个车的动力系统:压力越大,汽车的动力就越足,但同时也更容易失控和翻车。

  所以家长应该做什么呢?就是盯住那个压力仪表盘,必要的时候出手调试,直到这辆车自己学会调试仪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