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深山里,传统夏尔巴村落的“现代范儿”

新华社拉萨5月10日电(记者罗博、吕秋平、范帆)干完一天的农活,27岁的旦增在回家的山路上掏出手机,开始了视频拍摄。

“大家好,我是夏尔巴旦增,这是我美丽的家乡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他一边指着背后茂密的原始森林,一边对着手机说。

旦增的家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珠穆朗玛峰脚下的陈塘沟,是夏尔巴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有2600多名夏尔巴人住在这里。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孕育出高原地区少有的亚热带自然景观,因此陈塘也享有“珠峰小江南”的美誉。

陈塘夏尔巴妇女以头负重运送物资。新华社记者 刘颍 摄

旦增拍摄的作品主要包括陈塘的风景、九眼温泉、虫草以及传统的夏尔巴歌舞、玛尼戏等,这些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广受欢迎。目前旦增的个人账号已经有1.2万粉丝。

“我希望,通过我的视频账号,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我们的陈塘沟和夏尔巴文化。”他说。

陈塘,藏语意为“运输的路”。大约1000年前,大量来自陈塘的木料用人背、畜驮的方式运出,用于修建萨迦寺。

长期生活在山上的夏尔巴人以负重登山而闻名。受地理位置影响,陈塘曾很长一段时间不通公路,因此这里的夏尔巴人很少与外界联系,保留着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这是陈塘镇依山而建的民居。新华社记者 刘颍 摄

如今,随着交通、物流、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这个中尼边境小镇上的夏尔巴人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开始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家里的长子,旦增2019年从云南保山退伍后回到家乡,担负起挣钱养家的重担。他和妻子在山上的夏营地(当地人在夏天种田、居住的地方)种土豆、青稞和鸡爪谷,也上山采虫草、贝母等药材。

一辆炫酷的皮卡车是旦增的代步工具,用于往返夏营地和位于陈塘镇秀雄玛村的家。“过去我父母把粮食背回家只能靠肩扛或者牦牛驮。现在我只需要把粮食扔到车上,就可以开车回家了。”旦增笑着说。

2017年底,位于山下的藏嘎村至陈塘镇的公路建成通车,汽车第一次驶入陈塘镇。2020年,总投资7.18亿元的省道514线萨尔至陈塘段改扩建工程竣工,陈塘镇彻底告别“陆路孤岛”的历史。

在陈塘镇玩耍的小朋友对相机感到新奇。新华社记者 刘颍 摄

交通的改善也促进了物流发展,中国邮政的送货车每周都会抵达陈塘。旦增和他的朋友们也跟都市年轻人一样喜欢网购。

“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在网上买的,比这里更便宜,也更‘有范儿’。”他指着身上的灯芯绒工装裤和脚上的马丁靴笑着说。

凭借在网络上的名气,旦增交了些“网红”朋友。他们时常应邀来陈塘同旦增一起搞网络直播,推介陈塘旅游和夏尔巴文化。旦增也非常乐于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比如陈塘的特色景点、食宿推荐和九眼温泉的路线等。

在陈塘镇,特产店、甜茶馆、民宿和现代化宾馆等建筑林立,不时能看到挂着四川、江苏等地车牌的车辆穿梭而过。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一睹陈塘沟美丽的风景、感受夏尔巴文化。

这是在陈塘镇玩耍的小朋友们。新华社记者 刘颍 摄

秀雄玛村村民尼玛把自家的小商店改造成一家民宿,上个月刚刚开张。“现在路好了,游客多了,我相信我的民宿生意以后一定会很好。”52岁的尼玛说。

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2021年陈塘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5元,同比增长10.5%。

出生于1999年的石达是陈塘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定结县从事新媒体工作。他经常回家拍照片和视频,拍摄的主角之一就是他的母亲朗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塘夏尔巴歌舞的传承人。

“夏尔巴歌舞很重要,虽然我自己不会跳舞,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为夏尔巴歌舞的传承作贡献。”石达说。

这是石达(右一)正在拍摄陈塘夏尔巴歌舞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颍 摄

此前,石达参与了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VR全景展台里关于陈塘夏尔巴歌舞宣传片的拍摄和翻译工作。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塘镇下辖的6个村均成立了文艺演出队,重点是夏尔巴歌舞的教学和表演。“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夏尔巴歌舞,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57岁的朗嘎说。

旦增的女儿刚刚满一岁,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穿着纸尿裤,打扮得像小公主。旦增说,现在的孩子比他这一代更幸福,他们有机会考入内地西藏班,去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全部免费。

他说:“等女儿长大了,我要送她走出大山上学,让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